文/本刊记者 许欢
质量控制是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从用料到工艺的全过程控制,更是产品通过质量检测的前提。那么,羽绒服企业该如何把风险控制在前端,在检测前就把好质量关?5月9日,在中国羽绒行业质量大会上,广检集团纺织服装服饰检测研究院技术部部长罗胜利与远东正大检验集团技术总监张玉莲,针对羽绒服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现场为企业剖析并支招。
“提前预防要好于事后补救,企业应把产品风险控制在前端,不要等大货出来后再解决,这样付出的成本太大,而且不能保证所有问题都能解决。”罗胜利谈检测前做好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她说,在以往羽绒服检测中发现,其实很多问题只要提前控制好,完全可以避免。她总结了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供企业参考。
一是羽绒服水洗后水渍现象。这种现象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是羽绒服里料和胆料采用了高密度织物或涂层织物,在洗涤过程中,里面的洗涤剂不易清洗掉,会有残留,晾干过程中容易形成水渍,这属于洗后外观问题。
虽然GB/T 14272—2011《羽绒服装》标准里,没有考核洗后外观,但洗后外观特别重要,它是消费者较为关注的问题,很多企业也都要求检测。所以企业选购面料时,不要一味追求防钻绒,而忽视它的透气性和透湿性,因为不但会造成水渍现象,也会影响服用舒适性。
建议企业在吊牌上做温馨提示:洗涤后要离心脱水,把羽绒服里面的水脱净,晾干时不易形成水渍。
她还强调,一件有水渍的羽绒服,虽然耐水斑色牢度检测能达到四至五级,但它耐碱酸色牢度只有二级,非常容易形成水渍,而平时清洗用的洗涤剂基本都是碱性。如果企业在耐碱酸色牢度上把控好,水渍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广检集团纺织服装服饰检测研究院技术部部长罗胜利
再以一件洗涤前和洗涤后的绿色羽绒服为例,这件绿色羽绒服由于褪色严重,看起来像是两件衣服。而洗前洗后之所以差异大,主要是因为黄色染料不耐洗,由于绿色是黄色和蓝色调和后形成的颜色,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换成耐洗的黄色染料调配即可。
另外,羽绒服袖口折叠部位磨损及钻绒现象也需注意,建议企业对袖口部位有涂层的羽绒服,要做折叠磨损测试,以避免这方面风险。
二是羽绒服涂层发生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远东正大检验集团技术总监张玉莲
(1)羽绒服上出现黑颗粒。有些羽绒服穿过一段时间后,衣服上会出现黑色颗粒物,经过分析后发现,主要原因是面料反面涂层脱落、氧化变黑后导致,所以有涂层的产品,需要注意涂层附着牢度以及耐氧化性等因素。
(2)羽绒服局部涂层变色现象。比如一件咖啡色羽绒服有局部变绿现象,经测试后发现,其涂层里金属含量非常高,尤其铜含量特别高。而铜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便会生成碱式碳酸铜,也叫铜绿,所以涂层如果金属含量高,就容易导致涂层氧化变色。
(3)产品在仓库时发生变色现象。比如黑色羽绒服发黄现象,经过检测发现,涂层面料里含有大量甲苯、苯酚醛等有机挥发物,随着有机挥发物的累积,导致面料氧化变黄。不过把羽绒服拿去水洗后,又能变回原来的颜色,只是放置一段时间后,又会发生黄变现象。
但如果是拿去干洗,就不会再发生黄变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干洗剂与有机挥发物发生了反应,所以不会变黄。此外,遇到羽绒服面层有涂层印花、反面也有涂层,在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面层染料氧化变浅导致反面涂层透过面料显现的现象,所以涂层面料耐氧化变色也要引起重视。
综合以上几种情况来看,其实企业采用涂层面料时的风险相对较大,因此提前做好相应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羽绒服工艺及面料产生的问题。近两年,市场上出现一种无缝压胶羽绒服,采用无缝压胶工艺来代替缝纫线绗缝,以避免缝纫针孔部位钻绒问题。但无缝压胶羽绒服也存在风险,因为有些羽绒服在洗涤前检测压胶部位剥离强力并没问题,但洗涤后再测便很容易剥离开。另外,在存储或穿着过程中,胶条老化也会导致开胶现象,因此企业要注意压胶工艺的牢固性和耐久性。
锦纶和氨纶面料羽绒服上面出现泡泡。这是因为氨纶发生松弛而导致,这一方面和企业选用的氨纶丝性能有关,另一方面是企业加工整理时采用了高温定型后对氨纶造成损伤,导致氨纶出现松弛现象,因此,企业在采用这类面料时要做好防范措施。
羽绒服脏污处难洗掉。主要因为面料和脏污结合力比较大,不容易去除。建议企业选用耐沾污或易去污的羽绒服面料,以方便消费者清洗。
此外,现在很多羽绒服品牌都很重视市场投诉,把市场投诉反映的质量问题纳入到企业内控管理,并结合消费端实际反馈,全方位把控产品质量风险,内控指标甚至要严于或多于国标和行标要求,这些做法值得提倡。
近期,为对比国内市场羽绒服品牌质量差异,从第三方检测角度,评价市场上品牌羽绒服存在的质量问题,引起羽绒服企业对存在问题的重视。远东正大检验集团自费到北京各大商场购买国内外知名羽绒服品牌样品,并进行了检测。
历经两个多月,正大集团把买回样品的每一件,从羽绒填充物质量、裁剪缝制设计、工艺质量、消费者穿着体验等几方面,进行了比对分析。张玉莲介绍说,此次正大共采购了8个品牌、9件样品,样品有国内品牌也有国外品牌,而且分析时没有公开品牌名称,是以第三方公平、公正的立场,对羽绒服样品质量进行客观比较分析。
据了解,这9件羽绒服样品,每件都有相应的序号从1到9;样品类别有:男式羽绒服、羽绒服、男中长羽绒服、女装无缝羽绒大衣、男装羽绒服几个品类;明示的羽绒种类有:白鸭绒、白鹅绒、灰鸭绒;明示的含绒量分别是:80%和90%;明示的充绒量从127g到450g不等;市场标价最高9600元,最低798元。
张玉莲表示,实际上每件羽绒服样品,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但羽绒服最终是要到消费者手中,因此还是要以消费者角度来看。检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
一是外观质量。1号样品拉链不是很平,有起波浪情况;3号和4号样品,门襟处有轻微起皱,都是能被消费者一眼看到的,属于外观质量问题;但2号样品和7号样品,这两方面却做得很好。
二是缝制质量。1号样品缝制针路不太直、不顺畅,多有外露线头,卖相一般;3号样品也是缝制针路不好,缝纫后整没做到位,细节做得不好。
三是消费者体验。检测中我们邀请了10位消费者,对9件样品一一试穿后进行评价。其中9名消费者感觉1号样品穿着时负重感强,长期穿着对人体能量消耗过大;领口设计,1号样品领口有人造毛皮,消费者感觉比较舒适;2号样品和6号样品领口用了绒布设计,能减轻皮肤不舒适感;
袖口设计,5号样品袖口是松紧带收口比较普通;2号样品袖口则采用半只手套设计,一只大拇指可以插进去,既不影响活动又可起到挡风作用,减少消费者寒意,此设计可以加分;口袋布设计,8号样品和5号样品口袋里都是绒布面料,消费者反映保暖性更好;腰部防风设计,2号样品腰部有抽绳设计,遇大风时,风不会直接灌到身体里,能降低人体寒意。
四是填充物剖析。主要是按照GB/T 14272—2011羽绒服装标准里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并做了0.1克净绒里的绒朵数。通常在单位重量里,朵数越多、绒朵越小,朵数越少、绒朵越大。另外,绒朵成熟度也会影响羽绒品质指标里的蓬松度,而且越是成熟的绒朵,蓬松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另外,在这次检验的样品中,我们同样发现了胶水绒现象。比如1号、6号、7号、8号样品都有此类情况。而综合分析来看,6号样品和8号样品含绒量和绒子含量,并未达到其标称指标,如按GB/T 14272—2011考核,不能合格。
张玉莲透露,这次做样品钻绒检测时,并没有按照GB/T 14272—2011标准里规定的摩擦法来做,因为摩擦法不能反映整个成衣的钻绒性能,因此这次用的是检测羽绒被的方法。而从防钻绒性检测结果来看,表现较为优秀的是2号样品和9号样品,6号样品钻绒特别多。虽然影响钻绒性能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还和羽绒绒子成分有关系。
五是成衣压缩回弹性。做这项检测时,要把羽绒服平放于桌面,测量其厚度,再加上一定重量压住它,看其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厚度多少。压缩回弹性的意义在于,在寒冷地区,人坐于车中,靠着座位时会把衣服里的空气挤出来,如果衣服在下车后没有及时回弹,就可能使人冻伤,这个指标的意义也在于此。通过检测来看,压缩回弹性最好的是3号样品、2号样品、9号样品、5号样品,这几个样品回弹率都在60%以上。
另外,由于透气性对于羽绒服非常重要,此次检测还专门进行了羽绒服面料、里料和胆布的透气性专项分析。张玉莲坦言,虽然透气性对于羽绒服很重要,但它和钻绒性又有比较矛盾的地方。透气性好可能会出现钻绒现象,透气性不好,回弹性会变差,还可能出现羽绒服在洗衣机里爆破现象,这个媒体也曾报道过。
但需要更正的是,其实并非是羽绒在爆炸,这是一种误解,羽绒本身没有爆炸性,但当它透气性为零时,在一定压力条件下,里面的空气要挤出来,如果没地方挤,就会产生破坏性。所以羽绒服透气性的把控很重要,需要引起品牌高度关注。
最后,张玉莲亮出了样品检测综合得分:1号样品149分、2号样品189分、3号样品150分、4号样品157分、5号样品161分、6号样品139分、7号样品154分、8号样品146分、9号样品160分。其中,2号样品评分最高、价格适中、性价比最高,来自国产品牌;而1号样品价格最高,来自国外品牌,质量评分只在第4档,并没有显示出它的优势。
张玉莲表示,从这次比对分析来看,其实每个样品都有它特定的短板,应该引起羽绒服品牌的高度重视。再有,从这次国内外羽绒服品牌的对比分析来看,国内羽绒服品牌质量并不差,性价比甚至更高,因此消费者不应迷信外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