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孤儿院孤儿的逆抗力调查研究

2019-07-03 09:42蔡雅君徐丽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17期
关键词:孤儿

蔡雅君 徐丽

摘 要:[目的]通过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效能因素这三个部分,来调查研究孤儿在经历创伤、面临风险时的抗逆能力。[方法]通过对孤儿院的整体观察以及对12名孤儿,12名健全家庭孩子的详细调查对比。[结论]目前孤儿抗逆力普遍较差,遇到困难喜欢自我消化,害怕交流,有着自卑心理,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主动寻求帮助机率较低。

关键词:孤儿;逆抗力;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效能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7.057

1 引言

孤儿是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而失去父母或被遗弃的未成年人。他们身世特殊,视为弱势群体。孤儿福利的主管部门——民政部门称他们为“最可怜的人”。在没有家庭基础的成长过程中,孤儿要面对诸多生存发展困境,包括生理、心理、行为、教育、医疗等方面,在经历过心理创伤后,他们要承担着比我们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所以提高抗逆力非常重要的,调查分析孤儿的抗逆力是有必要的,这对于社会工作相关孤儿发展理论和社会工作实务经验都将有一定意义。同时我们更加有效有力地去帮助孤儿,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较强的抗逆力,去面对漫长人生所遇到的挫折。本文主要从孤儿内在优势、外在支持、效能因素这三个方面进行广西孤儿院孤儿的抗逆力研究。

2 孤儿抗逆力现状

抗逆力,也称“复原力”、“心理弹性”,是指一个人处于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抗逆力的表现形式有常规和非常规两种方式。前者通常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被社会给予认可和接纳。后者通常有叛逆行为,具有挑战常规、反抗权威、批判现实的特征。从构成要素上,抗逆力有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以及效能因素三个部分。当三方面因素不能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时,就无法很好地处理人生中所遇的挫折困境。

本研究主要从孤儿当前的内在优势因素、外部支持因素、效能因素三方面现状进行分析。

2.1 孤儿内在优势的探讨研究

孤儿的内在优势可以让自身生处逆境时,产生一种拼搏,扭转局面的动力。拥有较强的内在优势的人,总会在内心深处由内而外散发出自信,对未来坚信的希望。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总会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高效方式去解决。内在优势的存在深受自身的性格与人格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机抽取12个孤儿与12个健全家庭儿童进行性格和人格特质做初步调查研究(每项满分10分),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

分析表1数据可得,面对乐观性处理困难、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信面对未来,这四方面的测试时,孤儿的平均得分均低于家庭健全儿童,对孤儿日常表现情况在孤儿院内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交流,分析结果发现孤儿院孤儿普遍缺乏内在优势,抗逆力普遍较低。论其原在于孤儿存在自我否定的心态,有着自卑的心理。

人本主义科学理论之一“马斯洛人类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孤儿院的替代性照顾下的孤儿在爱和归属需求中依然处于欠缺状态,替代性照顾是弥补不了缺失的亲情,这种情感的欠缺会使孤儿更容易地出现消极自我的心态,家庭的温暖是处于接近空白的状态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基本保障。

孤儿院孩子甲现读三年级,在孤儿院生活三年,调查人员让每个孤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做自我介紹的时候,孩子甲迟迟不开口,甚至有躲避现象,他说“我什么都学不会,没人爱我、帮我、在意我,不要问我了。”同时院里老师告诉调查人员,每天上下学,一些孩子总是来去匆匆躲躲藏藏,甚至故意避开接送的护工,就害怕被其他家长接送的同学知道自己来自孤儿院。

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孤儿院其他孩子与孩子甲的行为大致相同,因为缺乏原生家庭的关爱与鼓励,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程度地对自己各方面都流露出自卑消极的情绪,缺乏自我肯定的状态,在孤儿院中,问题面前孤儿大都选择了逃避、隐藏或自我消化,寻求帮助的机率较低,导致他们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以负能量的态度无效地应对困境,甚至逃避问题出现的根源,忽略自身存在的闪光点。

2.2 孤儿外在支持的严重缺失

外部支持因素是提高孤儿抗逆力的重要因素。由于孤儿院肩负着对孤儿的替代性抚养照顾,为孤儿提供代替性的监护以及情亲的构造的重任。孤儿院的工作人员是与孤儿亲密接触的人,孤儿院就是孤儿的家,因此孤儿院对孤儿的内在精神层次方面的关注和意义性开导都无形地在孤儿成长道路中给予正能量,孤儿院建立有爱的“大家庭”氛围,产生的家庭归属感能帮助孤儿摆正心态正确地看待自己而不是自卑,减少“不如别人”的潜意识。学校扮演着传播知识、积极正能量价值观的角色,对于孤儿塑造正确价值观有着关键的作用,在孤儿的成长中,在他们的行为教育、价值观的形成中,学校老师,同辈群体的为人处事的态度都在渐渐影响着孤儿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因此来自师长的鼓励和开导,同辈的接纳与认同感都是提高孤儿外部抗逆力因素的必备条件。当外界社会如院舍、学校共同重视孤儿的心理成长并付诸行动做出相应的支持时,孤儿的外在支持抗逆因素会逐渐提高,从而起到增进孤儿的归属感和自信感。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的数据(表2)发现,关于院舍家庭、学校对孩子精神心理的成长关注,孤儿院孤儿所受到的关注低于健全家庭儿童,说明孤儿所拥有的外在保护因子较弱,当这些孤儿处于困境和迷茫时缺乏外在的有力支持。

2.3 同辈交往陷入孤僻状态

孤儿院里的孤儿时常会出现孤僻现象,在人际交往中容易陷入困境,特别是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中该问题更明显,这种困境使他们看上去似乎格格不入甚至有难以交流的现象。调查人员调查了一位孤儿,情况如下。

孤儿院孩子乙现读五年级,在孤儿院生活了两年,据他表述:“同学们会因为我是孤儿而对我不理睬,常常嘲笑我,我觉得很难过也很孤单,有时候就觉得我是个怪物,我不想理会他们,也不想再和他们讲话或游玩。”

从对话中得出孤儿在面对同龄伙伴的排斥时,处于无助和自卑的状态,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的心理。独自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内心极度渴望得到同辈的认可和在意,希望拥有存在感,但是对于潜在的排斥,孤儿更多的是不懂如何处理,如何为自己化解这种误区,如何融入。这种压抑的心态,十分不利于他们成长甚至未来的发展。

2.4 社会普遍存在的偏见

如今的人们依然偏见地认为孤儿一定是因为心理或身体上各种缺陷问题才被抛弃进入孤儿院, “缺乏父母管教,家风、家教全无,会变坏”的这一观点依然盛行。这些严重影响孤儿在人际交往时被接纳的程度。

“有几次同学过生日,我们院里几个伙伴被邀请去同学家做客,他们家人接待热情,但是回到学校,听到同学窃窃私语,我们才知道,他们的家人因为我们的到来而严厉地说教了他一顿。而主要原因是觉得我们是孤儿,觉得我们没人管教生性很差会带坏他们,我们很委屈,我们不坏而且也努力学习,没有乱玩。”

对待孤儿弱势群体,一部分人会因为同情而给予特殊的关爱;另一部分人对孤儿仍然贴有严重的标签,较多的偏见。曾经相关研究者对社会大众做过对孤儿的印象调查,被调查人群中只有近39%的人愿意积极接纳这一群体。

2.5 孤儿的效能因素有待提高

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中提出,成绩经验、替代经验、想象经验、口头说服、生理唤起、情绪状态,这六个方面是影响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效能因素与孤儿抗逆力呈正比关系,孤儿较强的处理能力意味着具有较强的抗逆力。由表3可得出,儿童在这六个方面的得分普遍都低于健全家庭的儿童。

孤儿无论是成年还是未成年在各个阶段、各个场所都会遇到各种类型的挑战,运用自身的能力解决问题是孤儿成长必备的技能。因为某些因素而成为孤儿,他们缺失亲人对他们的支持和照顾,在经历比普通意想不到的挫折后,他们会更惧怕生活困难的发生,持续的失败经验也会造成孤儿自信不足,产生负能量,甚至影响整个人生价值观。

小Q说:“有时候学校里会有合作完成的作业和任务,需要自行分组的时候,总会排斥我,认为我会拖累他们,我遇到问题自己处理,不找别人帮助,因为我害怕他们不帮助我反而更加看不起我了。”

经过与其他几位孤儿的访谈和护工的交流发现,这个问题在孤儿身上都比较普遍存在,他们有着较高的自尊心,敏感度也较强,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内心极度渴望得到他人帮助和关心,但是害怕被人轻看,被冷言冷语,所以习惯性强行自我消化。正因如此,他们很少参与校内团体的活动,因为各种原因大部分孤儿有着比较孤僻的性格。但是不参与或较少参与团体活动就会缺乏团体协作意识,而这点在孤儿身上也是比较普遍,他们不太懂得如何去融入正常孩子的圈子中,如何为自己争取机会,主动寻求帮助的机率是非常低。所以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孤儿去应对困境。

3 结论

结合孤儿成长发展阶段的需求来讲,家庭的缺失容易导致孤儿容易形成自卑、孤僻、怯懦、逆反的特殊心理。根据以上的观察和案例访谈发现,孤儿对“集体”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因为各因素導致性格的孤僻化,在集体中以冷漠的态度茫然的存在,忽略了自身的想法和优势。在今后的社交中会完全忽略自身的地位和个性,胆怯自卑和自我否定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对他们的逆抗力形成是很大的障碍。

此外,当前我国孤儿院的服务人员并没有接受系统权威的未成年心理培训,也不完全具备适应孤儿整体需求的综合素质。工作人员虽然能满足孤儿最基础的生活物质需求,但是对孤儿存在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人员觉得孤儿对爱的缺失是很可怜,特别关注会让他们内心更加受伤害,会让“我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更加强烈。孤儿抗逆力培养意识也还未形成共识。整体而言,孤儿的抗逆力普遍较低,社会应当多关注如何提高孤儿抗逆力的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崔乃夫.民政工作的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

[2]袁德润,陈蓓蓓.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抗逆力的构建[J].中国社会工作,2014,(25):8-11.

猜你喜欢
孤儿
让“事实孤儿”不再“事实孤独”
孤儿圆梦红包
孤儿圆梦红包
孤儿圆梦红包
海豚也会抚养“孤儿”
海豚也会抚养“孤儿”
废墟中的孤儿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孤儿在这里健康成长
儿童村·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