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子 王聪荣
摘要:文章以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的知识转化为研究对象,从知识资产管理的视角对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知识转化进行分析,进一步丰富对企业知识转化的理解,以便帮助管理者制定更有效的知识转化策略。文章阐述了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知识转化的内涵,并依据知识资产的分类,探究不同类型知识的转化过程。研究表明,尽管开放式创新为企业获取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获取更多的知识并不意味着企业自身的创新水平就能实现提升,企业管理者应当重点去强化组织内知识转化能力以提升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效能,从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知识转化;知识资产管理
一、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力量作为创新驱动力,不足以应对外部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和愈发激烈的竞争。在此背景下,“开放式创新”开始主导企业的创新活动,知识跨越组织边界进行流动使得企业能够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促使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价值链资源整合(何郁冰,2015)。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创新过程系统地进行内外部的知识开发、保持和利用的活动(Lichtenthaler,2011)。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积极寻求获取其他组织开发的知识,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创新活动中,或者提供自己开发的知识以促进创新(West & Bogers,2014)。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民营企业的重要集聚地,也是区域科技创新较为活跃的地区,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知识转化的难题。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拥有较多的途径进行知识共享,但是如果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交流和转化出现问题,无法有效利用获取的原始优势资源,也就难以实现开放式创新的初衷。因此,知识转化作为促进企业创新活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成为企业管理者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知识资产作为能够给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知识资源,其已成为了企业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因此,本文基于知识资产管理视角,探究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化模式,以便提升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能力。
二、 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知识转化的内涵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积极寻求内外部知识用于自身创新活动的过程面临知识转化的问题,因此知识转化被认为是提高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知识转化(Knowledge Conversion)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Nonaka在1995年提出,他认为知识转化是企业管理活动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知识转化包括处理新知识、根据特定组织的需要和兴趣来解释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更适合特定组织应用环境的新知识。知识转化寻求将隐性知识有效转化为显性知识,可以在同一知识主体的内部出现这种行为,也可以在两个甚至多个主体之间出现(Osvaldo & Guardati,2012)。开放式创新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知识转化的发生不再是知识主体的内部行为,需要进行跨组织边界的知识共享,但隐性知识很难通过书面文字或口头表达直接传递和运用(Battistutti & Bork,2017)。因此,知识转化能力的高低与开放式创新的有效性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化不仅包括知识转移,也包括知识整合与运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
三、 知识资产的概念内涵
知识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知识资源存量,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类概念界定。狭义的概念界定认为知识资产是员工所掌握的能够为企业带来市场竞争优势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这类知识绝大部分存在于员工的大脑中(Stewart & Ruckdeschel,1998)。广义的概念界定认为企业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仅是企业知识资产的一部分,各種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组织知识也属于企业知识资产的范畴,比如受法律保护的专利、版权、商标等(Tao et al.,2005)。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产存在于企业存续的整个生命周期,虽然无独立实物形态,但却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并发挥长期效用。知识资产既能以无形资产形式根植于企业独有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中,也可能存在于员工的大脑中,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产。本文借鉴Kianto(2007)对知识资产的分类,并根据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知识的载体的不同,将企业的知识资产分为三大类:员工知识、客户知识和结构知识。员工知识是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技能、经验、创造力等;客户知识是指处于市场潮流前沿的客户拥有的创新性产品概念和设计信息等;结构知识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系统、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
四、 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知识转化的模式:知识资产管理的视角
本文立足于知识资产管理的视角,探究企业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知识如何进行有效转化变为企业可用的知识资产,具体包括员工知识的转化、客户知识的转化以及结构知识的转化三个方面,具体如图1所示。本文认为企业结构知识有助于企业员工知识的转化,同时促进企业与外部客户之间的知识交流,从而推动知识创新。另外,知识转化首先是以大量的知识获取活动为前提,因此知识获取在知识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1. 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员工知识的转化。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需要企业的所有员工不断向外渗透自己的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其他员工或企业共同的知识(张渊等,2018)。企业中各部门的员工都是参与创新的主体,生产人员的生产技能和诀窍,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和心得体会,研发人员的研发经验和技能等都有利于企业的开放式创新。企业要积极鼓励所有员工参与发明创造,促使员工在新领域大胆实验和探索,以便提高创新绩效,增强企业创新活力。
本文所探讨的员工知识涉及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包括员工的工作经验以及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新事物并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等。企业要着眼于降低个人输出高价值知识的抵触心理,使员工主动分享自身经验资源,不断填充企业知识库,促成员工知识的转化。员工知识的转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员工将个人知识转变为较为显性的知识表现方式,企业利用一定的辅助工具帮助其进行展现。例如,IBM公司鼓励全球几十万员工参与创新,在公司的官方网站上设有创想地带,员工的新主意和新思路随时随地都可以在创想地带上发布,通过这种方式员工相互都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新创意和新想法,有利于激发员工在原有创意的基础上拓展再创新。另一种方式是成员间的相互交流,能够将隐性知识直接转化为创新知识。例如,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提倡“全员创新大有可为”的新观念,所有员工都能相互交流进行创新,员工的合理化成果不断增加,形成技术秘密的时间也在缩短;宝洁的研发部门要求员工在培训过程中跨技术、跨学科、跨地域和跨业务,加强各部门员工之间的联系,实现高效创新。
2. 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客户知识的转化。大部分新产品来源于顾客提出的创意,有必要将顾客纳入企业创新的重要主体。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新产品开发不再认为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客户不用被动接受和使用产品,而是直接参与创新。企业在与客户知识进行交互转化作用过程中,可以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以实现创新(陈晓芳和黄文才,2017)。
客户知识转化过程中大量的知识在客户与企业之间流动,客户直接参与整个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创造新的产品概念,减少新产品开发时间和开发成本,进而提高创新效率。企业过去遵循的是反复交互的产品开发过程,企业将自己开发出的新产品交给客户,客户体验之后及时将问题反馈给企业,企业再根据客户的反馈实施改良,不断重复,直至最后得到满意的最终产品。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思想,当前许多企业已经不再不停地试错去准确把握客户需求,而是向他们提供创新工具。客户利用这些工具自由地构建新型产品,并在自己体验之后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感知判断,然后持续不断地完善,直至最终感到满意。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使客户成为合作创新者,为客户配备必要的工具包,让客户自己研究开发,小到产品的改进,大到产品的革新。例如,美的公司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邀请客户参与到寻求新的产品创意活动中,并邀请客户参与前期制作研发活动,让企业研发部门的员工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通过互动改进新产品。另外,2016年,联合利华旗下冰淇淋品牌Talenti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发布图片分享帖子,赋予每条帖子相应的风味元素,然后让这些风味元素与原辅料配对,创造出属于该用户的个性化新型风味。
企業在进行开放式创新时,配备给客户必要的工具包以促成客户知识的转化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这些工具包可以让客户不停尝试,直到满意为止。例如,通过计算机虚拟构建的方式,客户不需要制造出真实的产品也能够快速的尝试自己的创意以及设计方案,当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可以撤销之前的一系列操作,重新开始新的尝试,直到满意为止。二是这些工具包对于顾客来说必须是方便使用的,不需要为了使用配备的工具包而去重新进行一门全新的专业设计语言的学习。例如,研发人员进行研发设计时,使用的是各种专业术语,而客户想的则是一些具体感知到的形容词汇语言,企业必须使用客户常用的语言来让客户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三是这些工具包必须包括丰富的资料库,由经过预先检测和调试的实用组件和模块组成,用以保证顾客的设计不必要从无到有,以更好地集中他们的精力去关注产品开发过程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的部分。四是这些工具包要包含有关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些信息和要求,保证客户的创新设计具有可行性,可以实现生产。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客户变为企业的创新者,外部的客户知识转化为企业的创新知识。
3. 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结构知识的转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系统、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都是企业的结构知识,蕴含着企业促进创新、创造价值以及使得员工有效共享公司知识和经验并缩短员工学习时间的企业特有的能力与系统。企业结构知识能够促使客户知识和员工知识有效转化为企业自身的创新知识。
开放式创新理论指出,企业有必要积极购买企业外部存有的大量技术知识资产,并出售企业自身的技术知识资产。企业对结构知识的管理不仅要实现促进企业自身开放式创新发展的目标,还需从其他企业对该结构知识的使用中取得好处。企业把创新成果在自身处理程序中输入,开发出可以彰显创新成果的专利、标准等,并将其向市场推入,实现结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创新知识。就专利而言,它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一旦研发出新技术或新产品,企业为维持竞争优势和保护自身权益,进而积极申请专利(Agostini et al.,2016)。在知识经济中,不仅是大公司,而且中小企业也有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的趋势(Eppinger & Vladova,2013)。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专利数据库,了解科技发展的状况,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情况,避免重复研究,使自己的创新研究站在高起点上,也可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外部可利用成果或合作资源。企业加强自身的创新投入,增强专利知识转化的积累是企业在标准竞争中获胜的关键。企业注重自身结构知识的积累,促进结构知识的转化,尤其是专利知识的转化,通过专利许可、专利联盟、专利合作开发、专利免费开放四种途径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例如,在特斯拉的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免费开放所有专利,使得特斯拉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运用,并保证了其在未来竞争中的主导地位,也带动了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创新。
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之间更广泛的合作和大量的知识交流为企业获取利益的同时,关键的技术容易暴露给其他企业,面临着各种知识产权风险,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作成为企业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知识转化的巨大挑战。研发成果既不能过度保护无法充分利用,也不能过度共享以至失去竞争优势。使用专用系统管理知识产权,界定促进知识获取和防止外部行为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机制,使流入的知识能够进入,可以更好的实现开放式创新结构知识的转化。具体来说,知识产权的合理利用可以帮助公司提高利用专利和工业设计等编纂外部知识的能力。通过知识产权管理的软件系统和平台,使企业能够对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进行更好的掌控,为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提供保障。
五、 研究结论
知识的内隐性是知识转化的障碍之一,当知识的内隐性程度较低时,知识比较容易被准确表达,此时知识容易被编码、吸收和利用。知识转化的最终目的是将杂乱、无序数据信息及经验知识转变成可被直接利用的技术、方法。企业整合来自外部合作伙伴的知识通常比较困难,特别是当外部知识与公司现有知识型态不同时。创新的过程也是知识转化的过程,将研究发现从研发项目转化为实践和政策时,知识转化的过程尤为重要。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企业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尽管在这两个过程中都伴随着知识转化的问题,但是并没有把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化作为关注焦点,更缺乏从知识资产管理视角去探究不同类型知识的转化。本文基于知识资产管理视角的研究发现,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模式并不意味着其简单地依靠外部知识就可以进行创新,在大量的外部知识环境中,企业必须对外部丰富的知识资源进行确认和了解,与之结成联系并从中进行选择,将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整合起来,以便形成更为复杂的知识组合,用以创造新系统和新构架。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必须提高监视、评估、吸收和使用知识的能力,即知识转化能力,企业对内外部知识的转化能力是开放式创新成功的关键。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提升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Agostini L, Filippini R, Nosella A.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 enhance firm perfo- rmance:does it work for SMEs?[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2016,14(1): 96-105.
[2] Battistutti O C, Bork D.Tacit to explicit knowledge conversion[J].Cognitive processi- ng,2017,18(4):461-477.
[3] 陈晓芳,黄文才.商业银行内部知识转化与个体服务创新行为关系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57(1):64-73.
[4] Eppinger E, Vladova G.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t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1,2013,61(1):64-81.
[5] 何郁冰.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动态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3):3-12.
[6] 张渊,张同建,陈彪.强化激励、隐性知识转化与组织创造力的相关性——基于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型团队的数据检验[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14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