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凯,丁绍敏,陆敏兴,林海涛,宁晚娥
(1.广西糖资源绿色加工重点实验室,广西 柳州 545006;2.广西科技大学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3.广西绢麻纺织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南宁 530031)
蚕丝生物材料是中国先民最早开发利用的动物蛋白之一。早年间,人们以蚕丝作为纺织纤维原料,制成的丝绸织物、服饰等一直为社会赞赏,并认可为高品质纺织品。近年来,随着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材料潜在价值的开发,使得蚕丝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1]。它以极高的蛋白含量、无毒无害、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等特点[2],成为新型食品[3]、美白美容[4]、医药材料[5-6]、生物材料等[7-8]众多领域的研究方向,研究者将蚕丝蛋白作为一种多功能新型材料进行多用途探索。
蚕丝由两部分结构组成,分别是外部的丝胶和内部的丝素[9]。丝胶是一种球状蛋白,约占蚕丝总质量的20%~30%,其包裹在丝素的外部,对丝素起到保护和胶黏作用。它主要由极性侧链氨基酸构成,有较好的水溶性和吸水性,易发黄变色[10]。丝素蛋白是一种纤维状蛋白,氨基酸组成结构简单,非极性氨基酸占比较大,疏水性相对较好,力学性能优异[3],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通常,蚕丝的溶解方法需要先经过脱胶,再对丝素蛋白进行溶解。常用的溶解方法有CaCl2-乙醇溶解法[11]、溴化锂/有机酸溶解法[12-13]和生物酶解法[14]。CaCl2-乙醇溶解速度快,溶解过程不易控制;有机酸溶解过程会释放出刺激气味,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生物酶解法溶解速度极慢,生物酶特异性强,溶解周期太长,且成本较高。上述方法都将丝素纤维的结构破坏,溶解为多肽,甚至氨基酸。这样,丝素的结构及其特有性能无法被利用,使丝素成为亲水性的材料,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本文将研究一种蚕丝蛋白短纤维的溶解方法,既可以将蚕茧直接溶解成蚕丝蛋白短纤维,使其保持原有的结构特点,又能够将脱胶与丝素溶解共浴完成,减少成本。同时,整个工艺过程安全高效、可控性高,制备的蚕丝短纤维也能够作为新型载体被研究者利用,开发其新的用途及价值。
桑蚕茧(广西鹿寨县贵盛茧丝工贸有限公司),NaOH、尿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AR,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柠檬酸(AR,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YB71旦尼尔电子天平(常州市幸运电子设备有限公司),Y(B)802N八篮恒温烘箱(温州大荣纺织仪器有限公司),KQ520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SHA-C水浴恒温振荡器(郑州生元仪器有限公司),SHZ-D(Ⅲ)型循环水真空泵(邦西仪器科技有限公司),LGJ-10D冷冻干燥机(上海诺顶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数显PHS-3C酸度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OLYMPUS-BX43生物显微镜(北京瑞科中仪科技有限公司),日立S-57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日立公司),美国Nicolet5700型红外光谱仪(美国热电尼高力仪器公司)。
桑蚕茧清理,取出蚕蛹,用去离子水冲洗3次,清洗表面的灰尘、杂质,放入100 ℃的烘箱中干燥1 h。
由于蚕茧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发黄,蚕丝纤维容易破坏,因此选用质量分数为5%NaOH溶液作为溶剂,按1︰1、1︰2、1︰3、1︰4、1︰5、1︰6、1︰7的溶质质量比添加尿素到200 mL碱液中充分溶解,配制不同质量分数的溶解液。
先将蚕丝蛋白纤维溶液倒入抽滤装置进行抽滤,再将蚕丝蛋白纤维放入透析袋中进一部除杂,每隔2~4 h换一次纯水,然后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检测溶液中的尿素含量[15],并测定pH值,直至透析袋中的溶液呈中性、尿素检测不到为止。
将透析完毕后的蚕丝纤维再次抽滤,过滤得到蚕丝短纤维盛放在玻璃皿中,在冷冻干燥机里进行干燥,干燥温度-45 ℃,干燥时间10 h。干燥完毕后,称重记为M2(g)。
蚕茧质量M1,干燥后的蚕丝短纤维质量M2,制备率计算公式如下:
(1)
取适量经溶解、干燥处理后的蚕丝短纤维放在载玻片上,制备成临时装片,用光学显微镜对溶解后的蚕丝纤维进行观察,观察蚕丝纤维的溶解程度,测定溶解后蚕丝纤维的长度,并拍照记录。
用日立S-57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溶解后的蚕丝短纤维的形貌变化,工作电压3.0 kV。
取适量脱胶后的蚕丝和实验制备的蚕丝短纤维,用纤维切片器制成粉末,将样品与溴化钾粉末混合后分别制成溴化钾压片,在Nicolet5700型红外光谱仪上进行测试,得到脱胶蚕丝与蚕丝短纤维的红外吸收光谱图,分析蚕丝短纤维内部结构的变化情况。
图1为蚕丝纤维溶解时间随碱液溶质与尿素质量之比的变化曲线。由图1可知,在50 ℃恒温条件下,随着碱液与尿素比例逐渐增大,蚕丝纤维溶解时间曲线呈下降趋势,说明尿素质量分数增加,蚕丝纤维的溶解速度加快,溶解所需时间减少。这是由于碱液使得蚕丝蛋白结构中氢键断裂,结构破坏,尿素质量分数的增加,尿素水合物增多,更加有效地阻止蛋白质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从而加速蚕丝蛋白纤维的溶解速度[16]。因此,溶质质量比应选择高质量分数比。
图1 溶解时间随碱液溶质与尿素之比的变化Fig.1 Changes of dissolution time with the ratio of lye to urea
图2是3个不同质量分数下,蚕丝纤维溶解时间与温度的关系曲线。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蚕丝纤维的溶解时间曲线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逐渐变缓。温度为50 ℃时,3个质量分数下的蚕丝纤维的溶解时间都大于80 min;当温度提高到70 ℃时,蚕丝纤维的溶解速度都为20 min左右。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增加,溶液中的分子运动加快,加快了蚕丝纤维的溶解速度,同时,增加温度也为氢键的断裂提供更多的键能,使其更容易断裂。因此,温度选择60~65 ℃为宜。
图2 溶解时间随温度的变化Fig.2 Changes of dissolution time with temperature
图3为蚕丝纤维长度与溶解时间的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当溶解时间为35 min左右时,才会出现蚕丝短纤维的长度曲线,这是因为蚕茧在溶解为短纤维的过程中主要有3个形态,分别为蚕茧、蚕丝、蚕丝短纤维。从蚕茧到蚕丝需要蚕茧在溶液当中充分浸泡、软化,需要时间为5 min左右;软化后的蚕茧逐渐膨化、松散为蚕丝也需要20 min以上。蚕丝溶解为蚕丝短纤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时间过长,蚕丝纤维将溶解得更短,甚至完全溶解;如果时间过短,蚕丝纤维长短不一,均匀度不够。为使蚕丝纤维更均匀,过程易于控制,此过程的时间也需要10 min以上。因此,整个溶解过程的时间选择为40~45 min。
图3 蚕丝纤维长度随溶解时间的变化Fig.3 Changes of silk fiber length with dissolution time
由于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温度的增加,蚕丝纤维溶解的时间减少,但选择高质量分数、高温度的溶解条件,蚕丝纤维溶解的速度太快,蚕丝完全溶解,同时,质量分数与温度又相互制约,导致条件不宜控制。因此,选择蚕丝短纤维的溶液用显微镜观察其形貌及均匀度,确定最佳的溶解条件。图4为蚕丝短纤维的显微镜示意,图(a)中,蚕丝短纤维长短不一,均匀度不高;图(c)中蚕丝纤维溶解过度,蚕丝短纤维所剩不多;图(b)中蚕丝短纤维长度均匀,数量众多。图4(a)(b)两图比较,说明60 ℃时,溶质比1︰6的蚕丝短纤维更均匀;通过图4(b)(c)两图比较,说明溶质比1︰6时,60 ℃的蚕丝短纤维更多。综合考虑,蚕丝短纤维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溶质质量比1︰6,温度60~65 ℃,溶解时间40~45 min。
图4 蚕丝短纤维的光学显微镜示意Fig.4 Optical micrograph figure of silk short fiber
图5为蚕丝短纤维的电镜示意。从图5(a)可以看出,蚕丝短纤维两端的的断口很不平整,部分存在些许毛细的丝屑,这是溶液在溶解纤维的过程中,蚕丝中氢键分布不均匀,断裂时需要的断裂能量不同,蚕丝纤维受力不平衡,直至纤维被拉断,形成不平整的断口。图5(b)显示,溶液对丝素纤维的表面造成了破环,但蚕丝短纤维表面整体还是平整光滑,只有少许的残留丝屑,这是由于丝素纤维断裂过程中,断口的碎屑溶于溶液当中,在冲洗时未冲洗掉而形成的残留物。
图5 蚕丝短纤维的电镜示意Fig.5 Electron microscopy (SEM)figure of silk short fiber
图6 脱胶蚕丝与蚕丝短纤维的红外光谱图Fig.6 Infrared spectroscopy of raw silk and silk short fiber
图6为脱胶蚕丝与蚕丝短纤维的红外光谱图,在1 621 cm-1和1 514 cm-1处有吸收峰,分别归属于酰胺Ⅰ带(β折叠结构)和酰胺Ⅱ带(α螺旋结构),在1 229 cm-1归属于蛋白质分子肽键中的C—N伸缩振动(酰氨Ⅲβ折叠结构),669 cm-1为酰氨Ⅳ的吸收峰,1 067 cm-1附近吸收峰归属于肽链中C—C伸缩振动(1 059 cm-1酰胺Ⅴβ折叠结构)[17]。在1 445 cm-1处的特征峰可归属于C—H键的面内弯曲振动(C—H基团的变形振动),1 163 cm-1处的特征峰归属于C—O反对称伸缩振动,3 282 cm-1处的吸收峰可归属于动物纤维中蛋白质分子N—H伸缩振动,2 980 cm-1处对应的O—H伸缩振动带,在2 920、2 980 cm-1处有吸收峰,归属为亚甲基(CH2)的伸缩振动,在610、626 cm-1附近都有吸收峰,可归属于N—H弯曲振动。在975 cm-1和996 cm-1处是桑蚕丝Ala—Gly—Ala结构的特征吸收峰,3 076 cm-1应为蛋白质分子中酰氨键的特征吸收峰,这是蛋白质纤维所具有的特征谱线。从图6可看出,脱胶蚕丝与蚕丝短纤维的红外光谱图基本一致,说明蚕丝蛋白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特有的Ala—Gly—Ala结构依然存在。在541 cm-1附近吸收峰可归属于C—O面外弯曲振动,蚕丝短纤维在此处的吸收峰增多,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原蚕丝在断裂过程中,氢键被打开,更多的羧基暴露在溶液中,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化学键结合方式发生些许改变,从而相对于原蚕丝的红外光谱图发生小幅度的偏移。
表1为蚕丝短纤维的制备率汇总,可以看出,蚕丝短纤维的制备率为40%~50%。众所周知,蚕丝中的丝胶含量约为30%,丝素的含量约为70%,从上述电镜与红外分析,在制备的过程中,蚕丝的丝胶基本去除,从数据分析,丝素的损失量近30%,也说明实验制备的蚕丝短纤维为丝素蛋白短纤维。
表1 蚕丝短纤维制备率汇总Tab.1 The summary table of preparation rate of silk short fiber
利用单因素控制法,得到制备蚕丝蛋白短纤维的最佳工艺为:温度60~65 ℃,溶质之比1︰6,溶解时间约40 min,蚕丝短纤维的制备率40%~50%。得到的蚕丝短纤维丝胶大部分已经去除,表面基本平整光滑,蚕丝蛋白纤维内部结构基本没有破坏,依然是高分子丝素蛋白纤维结构,不具有亲水性,可以将其应用于食品添加剂、面膜基材、药物缓释载体、生物支架材料等方向,使其发挥更大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