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
〔摘要〕 新时代,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求积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坚持做到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努力使爱国主义成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在实践中,首先,必须厘清和反对错误的爱国认识论,如把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对立起来,把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等同起来,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对立分裂开来。其次,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舆论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和坚定人们的爱国主义信念。再次,必须深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 爱国主义;主旋律;坚定信念;精神依靠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3-0104-07
爱国主义从根本上来说,并非一种口号、一种形式,而是体现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情感,经过世代的延续和发展,尤其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继承和发扬,逐渐成为其认知层面固有的思维内容。人们经过认知理解之后,就会把爱国主义情感逐渐转化为一种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并以此作为评判日常行为的重要价值标准。新时代,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借鉴中外历史经验,而且要践行于爱国主义的具体行动中,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路径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笔者认为,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中,要积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使爱国主义成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进而达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
一、积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这个道理要经常讲、反复讲。” 〔1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养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播,而且需要在日常实践中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这是因为,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情感认同,又是一种精神支撑。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坚持做到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一)厘清和反对错误的爱国认识论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爱国认识论,极大地影响着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唱响和传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把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对立起来。世界主义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主张倡导包容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理想。伴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世界主义理论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爱国主义观念。这其中影響最为严重的就是一种伪世界主义观点,它把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对立起来,以此否定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观点错误地认为,全球化就是要消除各国之间的界限和差异,如果还要强调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差别,尤其是要加强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就会极大地阻碍着世界主义的实现。事实上,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紧密相联,并非对立的关系。爱国主义不仅考虑本国、本民族的利益,也着眼于世界发展全局,考虑其他各国的发展命运,而世界主义也并非强制抹杀各个国家的差别,不同国家全球性的融合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把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等同起来。爱国主义首先是对祖国的热爱。狭隘民族主义把对祖国的热爱极端化、狭隘化,把爱国主义仅仅局限于关心本民族和国家利益,否定其他民族和国家利益;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加以拒绝,甚至以对立的态度加以排斥,由此来刺激社会成员的民族情绪,挑起民族对立冲突,进而分裂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为理性民族主义、正义性民族主义,后者为非理性民族主义、非正义性民族主义 〔2 〕。所以说,爱国主义首先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支持,不是一种排斥和拒绝他者的情感,而是一种包容和融合他者的情感,不是一种简单情绪性的表达,而是一种积极理性的表达。
3.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对立分裂开来。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强烈和持久的热爱之情。社会主义中国是当下每个中国公民爱国主义的现实对象,也是爱国主义最为本质的内涵。但是目前一些论调认为,爱祖国与爱国家是不同的,爱祖国不一定要爱国家,由此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对立。祖国是一个强调文化内涵的概念,国家则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对立分裂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互不可分的。中国的历史与实践充分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果人们不热爱社会主义,那么其也不可能对祖国有真正强烈和持久的热爱。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是与世界主义相对立,不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更不是与爱社会主义相对立的。爱国主义是一种包容其他国家差异、兼容他者共享发展成果,并且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烈而真挚的情感。
(二)始终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原则
我们要积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就必须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是由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所决定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 〔3 〕
从历史角度而言,中国100多年的近代史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毛泽东说过:“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 〔4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和阶层都在不断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封建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被甲午战争所终止;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没有带来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只留下各地割据混战。这些阶级都没有救民众于水火之中,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 〔5 〕所以说,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紧密联系、不能分割。
从现实发展而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魂或人民精神的导引,实际上是由可以合而为一的两个要素形成的。其一与过去紧密相联,其二与现在休戚相关。前者是共享丰富传承的历史,后者是今时今世的共识” 〔6 〕。中国从民族独立到国家富强,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只用了60多年的时间,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仅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在这一“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和推进,也就不可能实现从站起来再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从未来方向而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这就需要我们党始终成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定海神针”。近代中国之所以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一盘散沙”;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人民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起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真正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起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内外敌对势力,尤其是民族分裂主義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和平演变”,给中国未来发展带来诸多风险,不仅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一致。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应对任何挑战、克服各种困难,早日实现中国梦。
(三)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党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就必须紧紧围绕爱国主义主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和使命感,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体而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展开的,始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个人层面的首要道德准则和重要法律规范。当前,我们要通过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把爱国主义贯穿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一是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环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宣传模式要从单向模式向多向模式转变,重点突出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主流积极的意识形态,从而使爱国主义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习惯之中。二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其实效性。要把国家观念、民族精神、集体意识等贯穿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要在不危害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实现个人合法利益。三是要完善制度保障,激励人们的爱国行为。相关部门既要严惩危害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行为,又要保护个人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中的合法权益。
2.加强爱国主义题材的文艺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7 〕。任何爱国主义题材的文艺作品,首先必须尊重真实客观的历史事实,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艺术加工,以期达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然而,在文艺作品创作中,仍然存在着媚俗化、低俗化、庸俗化现象。特别是在一些战争题材的爱国主义作品中,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极易误导大众,尤其是分辨能力不是很强的青少年儿童。这些作品不仅达不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当前,爱国主义题材文艺作品虽然在数量上较多,但在质量方面,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相关部门既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又要加强创作队伍的培养,同时也要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光明前景,创作出一批备受社会关注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精品力作,以增强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和使命感,进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爱国主义新高潮。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融合的宝贵教育资源,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因此,要积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就必须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和教育优势。从1995年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产生至今,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了解爱国主义传统、培育爱国主义意识、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场所。新时代,面对我国发展的新情况,相关部门既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增强宣传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以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我国宣传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是要自觉把社会效益置于首位,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如把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寓爱国主义内容于旅游休闲活动之中,并把爱国主义传统与现实需要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阵地。另外,在一些革命老区,通过红色旅游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既能够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又能够使人们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融合,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二、让爱国主义成为人们的坚定信念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必然要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体现在每个爱国者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动中,尤其要使其成为人们的坚定信念。
(一)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坚定信念是一种坚定不移地追求有可能实现的社会和个人发展目标的精神力量、心理状态。当一个国家和社会形成了被社会成员共同认同、遵循的理想目标,并共同持之以恒去追求和实现时,人们信念的坚定与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爱国主义要成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就是要把爱国主义情感统一到实现国家和民族共同理想的实践当中,为共同理想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1.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是人们形成爱国主义品格的重要力量。人们爱国主义意识的形成和培育,首先是从情感开始,逐渐上升为理性自觉,这也是人们爱国主义品格形成的过程,而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则是推动人们从“情感之爱”上升为“理性之爱”的重要力量。人们的爱国之“爱”不应仅仅停留在情感上,更要融入人们的认知和意志中,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进而形成完整的爱国主义品格。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越强烈,爱国主义信念就越坚定,其爱国主义品格也就越完整。反之,如果个人对祖国没有热爱之情,其也不可能具有爱国主义品格。所以,人们只有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才能逐步形成完整而全面的爱国主义品格,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才能真正做到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2.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民族分裂主义、民粹主义等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稳定的势力死灰复燃、煽风点火,并且与恐怖主义相互渗透,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人们要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坚决反对和抵制民族分裂主义,高度警惕民粹主义的情绪化倾向。当前,一些不法分子挑拨民族关系、制造事端、破坏民族团结进步,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稳定。为此,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成为人们的坚定信念,使人们能够从国家稳定统一高度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进而维护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
3.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没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国家、民族和人民就没有一种精神支撑,就会“缺钙”,也会影响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甚至出现了逆时代潮流的现象。中国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既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机遇,也给其带来了风险和挑战。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提高国家硬实力,更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艰难险阻,而我们要攻坚克难,就必须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尤其是要坚定爱国主义信念,使自己成为坚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并且将这种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与自身行动结合起来,同心同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当前影响人们坚定爱国主义信念的主要因素
1.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迅速提升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面对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物质生活,人们有了自由选择和决定的空间,也切身感受到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独立。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一些人把物质利益,尤其是把金钱作为衡量爱国主义行为的唯一标准,认为“金钱是万能的”“一切要向钱看”。这些错误观点不仅腐蚀了一些人的美好心灵,而且造成其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使命感的降低,进而影响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对传统文化认识的误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继承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但在全球化时代下,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如错误地认为,对外开放、持续发展是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和否定,这其中也包括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他们还错误地认为,抛弃得越多,证明开放程度越高,发展得越快。更有甚者崇洋媚外,极力推崇西方的一切。这一方面表明了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有时降低,与爱国主义教育脱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不够,影响着人们爱国主义信念的坚定程度。
3.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袭、误导。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西方错误思潮以各种方式传入我国,并影响着人们的爱国主义信念。例如西方势力鼓吹的“普世文明”和“普世价值”,空谈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博爱”等,容易让部分人妄自菲薄,形成民族虚无主义意识。有些人甚至公然表示:“我工作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8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导致少数人的爱国主义信念产生扭曲和动摇,失去民族自尊心。此外,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袭、误导,使人们对各种价值观念很难有一致性认识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也极易导致人们出现民族分裂主义和民族情绪化倾向。
(三)努力培养和坚定人们的爱国主义信念
爱国主义的“爱”既是情感式的表达,又是理性思考的行为。只有持久稳定的爱国主义行为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行为,持久稳定的爱国主义行为则需要坚定的意志和信念的支撑。当爱国主义没有完全内化为人们的坚定意志和信念时,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坚定人们的爱国主义信念和意志。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发挥家庭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家庭是个体成长的起点,也是其爱国主义意识的启蒙点。家庭教育是个人接受爱国主义熏陶的最好场所,对其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个体通过家庭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等对其往往会产生难以消除的影响。但是要真正发挥好家庭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提升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其思想道德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素养,并对受教育者爱国主义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我们要更加注重对父母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其在家庭教育中发挥身教示范作用,进而促使子女爱国主义品格的形成与发展。事实也充分证明,加强家庭美德建设,能够切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2.增强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是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养成爱国主义行为的主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个人的爱国主义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发挥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就需要教育者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传递给教育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对象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以使其产生爱国之情和爱国之行。首先,要发挥教师的表率和示范作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判断水平的提升,他们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選择和接受教师所传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学生不仅会把教师传播的理论与社会现实作比较,而且会把教师的言行和品格作为自己的参照。如果教师夸夸其谈、言行不一,那么教育对象不仅不会接受其所传播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会在实践养成中出现言行脱节等问题,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思想道德素养建设。其次,要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爱国主义理论之外,还要采取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直观化和现实化,并充分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爱国主义行为的感染力。如把英雄人物的事迹与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具体社会实践中,对教育对象进行情感教育。再次,要发挥好宣传舆论的作用。学校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爱党爱国爱家的校园舆论环境,促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如利用网络和学校报刊等宣传阵地,大力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宣传先进人物的爱国事迹等。
3.巩固社会舆论在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中的积极作用。我们不可否认,社会主流舆论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在网络和社会上仍然存在着有损国家尊严、贬低甚至歪曲历史英雄人物、夸大某些歷史事实等方面的言论和信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舆论媒体,肆意把英雄人物娱乐化、碎片化,鼓吹西方自由主义甚至极端利己主义,从而使人们的爱国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在信息化时代,传播媒介凭借独特优势,尤其是网络技术,不仅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而且影响着公众的价值判断。面对社会中那些负面消极信息的广泛传播,社会主流媒体要及时进行反驳和正面引导。同时,社会职能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运用各种宣传方式传播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文艺作品和先进事迹。一方面要大力宣传那些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事件和模范事迹,运用传播媒介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另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和扶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各类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主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的制高点。
三、使爱国主义成为人们的精神依靠
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能够使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目标指向。实践中,要通过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成为人们行为的精神依靠,使人们有一种精神后盾和精神动力,能够把爱国之心转化为报国之行。
(一)个体的生存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爱国主义之所以要成为人们的精神依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从个人生存而言,国家是个人得以生存的基础。个人生存不能离开国家,国家如同大“家”一样,让个人能够在这里生存成长。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就生活于一定群体之中,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维持个人的生存。随着国家的出现,人们成为国家的一员,共同维护着国家的整体利益和自身的安全。国家的盛衰强弱直接关乎着人们的安危荣辱,失去了国家的保护和支持,个人就会失去归属感和安全感,也难以生存,人类历史中无数战争和自然灾害都证明了这一点。翻开人类近代史,生活于殖民地被奴役的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也掌握在殖民者手中。随着国家独立,这些被奴役者才得到解放,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利,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所以说,国家是个人生存的最大“家园”。
2.从个人发展而言,国家能够为个人进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和民族的团结统一,不仅能够让个人有良好的生存条件,而且能够让其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自由发挥才能,并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目前,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鼓吹所谓的“自治”“自由”,破坏民族团结统一,严重危害国家和民族利益。假如他们的阴谋一旦得逞,人们就会丧失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个人也必然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事实证明,只有国家才能够培养和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并能够有效防止各种阻碍个体发展的消极因素。总之,国家既能够给个体的独立和自主提供平台,又能够给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创造条件。
3.从个人与国家发展而言,个人发展始终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国家确保了个人的生存发展,个人的发展进步同时也推动了国家的进步。二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个人的国家认同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越强,越能够激发其奉献意识和贡献精神,并能够提升社会向心力和国家凝聚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进步。反之,如果个人的国家认同感、使命感和荣誉感降低,甚至丧失,那么个人的奉献意识和贡献精神就会减弱,甚至没有。总之,国家越发展、越进步,就越能够提高个人生存发展的能力,也越能够使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个人发展命运与国家发展命运始终融为一体,共同发展进步。
(二)当前影响爱国主义成为人们精神依靠的主要因素
随着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各种思潮也纷至沓来,不断影响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其中一些错误的思潮影响了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误导公众对国家的认识、认同和理解,并影响着人们对祖国的热爱程度。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言论和行为,极大地影响着爱国主义成为人们的精神依靠。
1.极端个体自由主义的影响。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自由是个人的基本权利,但极端自由主义把追求个体自由视为绝对真理,认为任何阻碍个体自由实现的外在因素都是不合理的。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人的自由都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必须不侵犯他人利益,遵守外在规范和规则,而非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任意地实现个体自由,并且这种个体自由也是虚假的、无法实现的。
2.极端利己主义的影响。一般而言,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一致或统一的。因此人们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是在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一旦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必须维护国家利益,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这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极端利己主义则强调个人利益的至上性,强调国家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优先性,而把个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与义务或避而不谈,或直接否定和忽视,由此割裂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密切联系。
3.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任何国家都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任何民族都有其形成融合的过程。人们热爱的祖国也并非抽象的,而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历史虚无主义者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进而否定一切历史。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9 〕。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根据现实状况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始终没有改变。
(三)如何使爱国主义成为人们的精神依靠
我们国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团结奋进,万众一心。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但也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进而使爱国主义成为人们的精神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