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与抗战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9-07-02 07:31王潇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解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

王潇

〔摘要〕 《解放》作为中共中央在抗战时期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理论刊物,不仅服务于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传播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推动了抗战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成熟。就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而言,《解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激发民众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解放》紧密结合政治需要、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新时代改进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解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3-0054-04

1937年4月24日,《解放》在延安蓝家坪创刊,1941年8月31日停刊。创刊初期每周出一期,故名《解放》周刊,后由于无法保证每周按期出版,遂改名《解放》。《解放》作为中共中央公开发行的权威性政治理论刊物,在4年多的时间内共载文1 100余篇,其中不少是中央领导人及理论界人士撰写的文章,对于促进根据地军民的思想统一和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念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抗战时期《解放》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解放》的创刊,不仅适应了当时抗日救国的需要,同时也适应了党加强自身理论建设的需要。在抗战期间的宣传与动员中,《解放》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党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承载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理论水平不高是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在党内开展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党员理论修养,就成为《解放》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传播普及马列主义理论的主阵地,《解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传播科学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根据地军民的革命实践,是抗战时期我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放》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刊载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译文和一些马列经典要论,刊登了许多宣传马列的书籍广告。据统计,《解放》共刊登马列译著或文章160余部(篇) 〔1 〕,影响力比较大的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第52、53、54、56期连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第60、61期合刊),《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第66期),《社会的存在与社会的意识》(第108期),《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论》(第129期)等。诸多相关理论文章的刊发,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广大根据地军民中的传播与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人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增进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政治认同。

二是强调科学方法。理论的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解放》为此刊发了数篇文章专门探讨学习理论的一般与具体的方法。尤其是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出全党学习的号召之后,《解放》新辟了“理论学习增刊”专栏,其中就包括对理论学习的方法指导,深受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欢迎。有影响的文章主要有:《列宁如何研究马恩的著作》(第114、115期连载),《略谈学习马列主义的方法》(第127期),《论创造性的学习》(第131、132期合刊),《列宁怎样研究马克思》(第131、132期合刊)等。系列相关文章的刊发,从方法论上对根据地军民学习、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力指导,对于有效提高广大抗日军民的理论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三是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应把知与行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解放》刊发的学习运用马列主义的诸多文章中,毛泽东与艾思奇的文章最受人称赞。毛泽东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革命领袖,艾思奇是学者与战士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他们都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有学者统计,毛泽东发表于《解放》上的署名文章有29篇 〔2 〕,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方面的代表性文章有《论持久战》(第43、44期合刊)和《论新阶段》(第57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日双方的对比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而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认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3 〕,制定政策路线必须考虑中国实际国情。艾思奇作为我国的“大众哲学家”,一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广泛传播而努力,抗战期间先后在《解放》上发表了《怎样研究辩证法唯物论》(第82期)、《辩证法唯物论怎样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第126期)、《关于研究哲学应注意的问题》(第127期)等多篇文章,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艾思奇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是大家学习的典范。

(二)加强国史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

《解放》服务于抗战救国中心任务,以刊物为阵地,围绕国史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刊发了许多文章,深入广泛地进行抗战宣传和动员,引领民众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必胜的信念投入到抗戰救国的运动中去。

1.国史党史教育。为增进根据地民众对国史党史知识的了解,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在办刊四年多的时间内,《解放》刊发了数篇国史党史教育方面的文章。如吴玉章撰写的《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第52期)一文,从加强历史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叶蠖生撰写的《对于学习中国历史的几点意见》(第133期),提出历史研究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张在历史研究中应对旧有的史料严加判别而取舍;洛甫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第43、44期合刊),指出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在为建立民族独立、民权自由与民生幸福的民主共和国而英勇奋斗。这一系列国史党史教育文章的发表,为根据地军民输送了精神食粮,既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了历史自豪感,也有助于增强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强盗行径的深刻认识,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去。

2.爱国主义教育。《解放》创刊之初辟有时事短评、论著、文艺等专栏,后来不再明显分专栏,每一期都是几个栏目穿插其间。“文艺”栏目主要刊发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以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如《一颗没有出膛的子弹》(第1期)、《东村事件》(第5-9期连载)、《爱国犯(诗)》(第7期)、《土地在笑着》(第14期)等。《解放》还运用纪念日对根据地广大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每年的“七七事变”周年纪念日,《解放》都会出版纪念特辑,以提醒民众勿忘国耻。第43、44期合刊刊发了朱德的《八路军抗战的一周年》、黎平的《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的一周年》等文章,第75、76期合刊刊发了周恩来的《抗战两年》一文。再比如为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第70期刊发了毛泽东撰写的《五四运动》、乔木撰写的《青年要发扬五四爱国精神》等文章。这些富含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文章,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力,激励着广大民众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兴盛而努力奋斗。

(三)引领民众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纷纷来到延安及陕北根据地寻求抗日救国真理,为了加强对新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引导,《解放》刊发了一系列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青年成长成才、艰苦奋斗教育等方面的文章,对广大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及健康成长提供了方向指引。

1.理想信念教育。为了使广大青年和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其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动力和工作自觉,《解放》刊发了多篇文章,对广大青年和知识分子进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教育。如洛甫撰写的《论青年的修养》(第39期),详细阐述了青年要有坚定、高尚的理想,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要学会实现理想的方法,并同群众一道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对于今天的理想信念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解放》还刊发了大量介绍革命导师人生经历的文章,对于广大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马克思与中国》(第36期),《纪念恩格斯》(第47期),《纪念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恩格斯》(第47期),《列宁与中国人民解放的事业》(第62期)等文章的发表,促使广大青年和知识分子更好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成长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2.艰苦奋斗教育。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解放》刊发的相关文章集中体现了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李富春撰写的文章《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第65期)、《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的初步总结》(第85期)、《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的初步总结——1940年2月18日在延安生产总结大会上的报告》(第106、107期合刊),反映了边区军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先进事迹;再如罗瑞卿为纪念抗大(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两周年撰写的文章《抗大的过去与现在》(第48期)及《抗大教学的经验》(第73期),反映了抗大师生艰苦奋斗办教育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对抗大师生的学习和工作也非常关注,要求把培育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作为抗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指出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就不能执行正确的政治方向 〔4 〕。

(四)注重提高根据地军民的道德修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務就是培养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解放》十分重视根据地军民的道德教育,刊发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方面的文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为了使根据地广大军民了解、学习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解放》刊发了多篇文章,倡导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如洛甫撰写的《论待人接物问题》(第65期)、吴黎平撰写的《中国共产党与道德》(第71期)等。《中国共产党与道德》一文指出,要站在科学共产主义的立场上,继承与发扬我国历史上一切优良的道德传统,切实奉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廉、耻、礼、节的美德。这些文章的发表,对于人们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加强党员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刘少奇把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修养的体会融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81、82、83、84期连载)一文中,文章阐明了共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目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也是“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一命题首次在党的建设历史上被提出来 〔4 〕,人们赞誉该文是一部培养合格的成熟的共产党员的教科书。《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经毛泽东审阅并在《解放》刊发之后,受到了人们的高度欢迎,中共中央机关和边区的党政机关随即组织党员进行了学习和讨论。刘少奇在文章中要求大家,要“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同自己的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同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 〔5 〕。

3.注重道德榜样的宣传学习。把学习和践履结合起来,对于道德观教育至关重要。《解放》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宣传,刊发了一些弘扬道德典范方面的文章,供人们学习和效仿。如马海德撰写的《纪念诺尔曼·白求恩博士》(第93期)一文,指出白求恩是所有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柯柏年在《马克思之为人》(第127期)一文中,将马克思的为人概括为学者的风度、革命的精神、良师兼益友、模范的丈夫、标准的父亲,呼吁革命者以马克思为做人和做事的榜样。在当时的革命战争年代,这些榜样的力量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对于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延安时期《解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抗战初期,《解放》刊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并刊发了不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阐释的文章,为读者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解放》刊发了大量文章,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即《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阶段》,《解放》第57期全文刊登了这一报告。在《论新阶段》一文中,毛泽东首次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其后,《解放》又相继刊发了多篇探讨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的文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由此可见,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性刊物,《解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二)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调动人们的革命积极性,党通过多种途径对党员和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利用党报党刊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革命思想教育即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四年多的办刊时间里,《解放》先后刊发了《对抗战中军队政治工作的商榷》(第19期)、《关于特区群众工作》(第26期)、《今天抗战军队中的政治工作》(第30期)、《动员时的政治工作》(第34、35期连载)、《抗战中的宣传工作》(第42期)、《巩固部队的政治工作》(第46期)等一系列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文章,充分体现了党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使根据地军民的思想认识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为我党领导广大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了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激发了民众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

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大地上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吸引更多的人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解放》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将日寇的暴行公之于众,唤起民众感情上的仇恨。《解放》为此发表了多篇文章,如《日寇汉奸统治下的冀东人民》(第9期)、《日寇的暴行与中国人民》(第34期)、《空前惨酷的广州轰炸》(第42期)等,对日寇的暴行予以揭露,以唤起民众抗日救国的内在情感。二是号召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抗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最早发起全民族抗战号召。为了配合党的政策主张,《解放》组织刊发了《上前线去》(第16期)等十余篇呼吁全体民众为保卫中华民族而斗争的文章,对于唤醒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激励更多中华儿女奋起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解放》对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启示

《解放》在抗战时期为我党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其紧密结合政治需要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的一些创新性的做法和思路,对于新时代改进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传播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解放》的重要历史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着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取得辉煌成就的方向指引,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实现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党报党刊要发挥好喉舌作用,充分利用这一宣传阵地,在传播和引导人们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方面下功夫,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一刻不能放松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抗战时期,在《解放》所刊发的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号召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有关,有力地配合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是一刻也不能放松。各级党报党刊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党员干部思想状况的新情况新特点,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去落实,不断增强党报党刊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

抗战时期,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制定了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解放》作为党的重要宣传阵地,紧密结合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刊发了大量配合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党报党刊应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宣传,服务服从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真正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王 峰.《解放》周刊对马列理论的传播与普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2):10-12.

〔2〕冯 慧.《解放》与中共政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7.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

〔4〕文建龙,朱 霞.《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历史贡献〔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6(04):33-38.

〔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1.

责任编辑 日 月

猜你喜欢
解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