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困生历来都是我国教育各阶段的特殊群体,针对于高中学困生的教育援助,各地区各学校都有具体的帮扶转化政策。但是,就目前的学困生援助机制来看,许多援助形式都是针对于学困生的某一个具体方面的,比如经济救助、心理疏导或者是教学补救。这些援助形式大都各自为政,缺乏科学的系统性,很难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和救助实效。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学校的教育实践,深入剖析了高中学困生教育机制与形式的校本实践。
关键词:高中学困生;教育援助机制;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132(2019)19-011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9.100
学困生历来是我国各教育阶段存在的现实,关于学困生教育援助机制的研究是基础教育不可回避的话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专家一直着力研究的课题。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的关键,这对于他们实现接受高等教育,拓展自己人生更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学困生的教育援助工作意义深远,并且是当务之急。
高中阶段,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正在逐渐成熟,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另一方面,高中生马上就要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抉择,那就是高考竞争。繁重的学习压力、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等,都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成为学困生。如果针对这种普遍现象不加以重视,并对它们进行积极的教育帮助,这些学。未来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以及中国的城镇化推进,目前各地区的许多高中学校都是由多校整合而来。高中学生的家庭情况非常复杂,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都参差不齐,学困生人数普遍较多。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目前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下滑,许多学生新增为学校的学困生。这些学困生的产生与他们的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学习习惯以及家庭情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目前针对于他们的学困生援助对策大多只是从某一个具体的方面入手,比如经济救助、心理辅导等,颇有些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意味。因此,构建能够对学困生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科学系统的学困生援助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创建适合于本校实际的学困生教育援助形式
学困生的类型多种多样,因此它们的成因也各不相同,普遍来说比较复杂。因此,在教育援助的形式上,也应该表现出多元化和差异性。各学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学困生援助形式,在这里我们提出三种形式:一种是自助式,具体来说就是在班主任或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校通过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让这些学生自觉的发掘校内外的资源进行自我援助。另一种形式是互助式,也就是这些学困生在班集体内,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大环境和同学之间的优势资源,采用同学之间合作和互助的形式,帮助学困生转化。第三种就是他助形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学校援助中心的统一策划下,学校的行政部门、指导教师和学生家长商讨制订,并且具体实施差异化援助计划,从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这三种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为补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
(二)学困生教育援助的具体措施
各高中学校在选择了学困生教育援助形式的基础上,在教育援助的具体实践中,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首先,要提升学困生的承压力。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各种心理问题诸如情感困扰、未来预期、家庭状况等,也随着他们的长大而逐渐产生。根据调查统计,在当前的多元化思潮以及社会转型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各地不断发生高中学生的恶性极端案例。学校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这一方面,设立心理咨询室,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提升他们的承压能力。
其次,要提高学困生的文化课成绩。学习成绩差是学困生最大的痛点,也是他们成为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能够有效地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各学校的援助教育中心要积极的组织他们开展学法指导,组织师资力量、制订有针对性的差异性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策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赶上来重新树立学习与生活的自信心。
再次,要关注学困生的环境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极上进的班级文化和和睦的家庭环境。都是学困生转变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在针对于学困生教育援助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合一机制,要通过三方有效的沟通交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他们创造转变的有利条件。通过积极上进、充满正能量的集体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对这些学困生形成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首先使他们能够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并且内化为积极上进的内驱力。
相对来说,学困生是我国目前教育机制中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教育援助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合理原则。因此,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以创新思维积极拓展学困生的多种教育援助形式和渠道,从而对这些学困生形成有效的教育援助,帮助他们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昌琴.从校内顶层设计谈高中困难生教育援助机制[J].江苏教育,2017(82).
[2]王战英.高中学困生学习心理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郑研(1981.6— ),女,汉族,河北内丘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