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富 谢杰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逻辑关系 路径选择
在阵地方面,二者相互通融,共同在高校发生作用。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战场和前言阵地,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舞台与基本通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与社会培养青年学子发展成为宝贵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有效推力,二者的开展都离不开高校这一平台,均要在高校进行作用。
在内容方面,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延伸。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更是时代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一大推动力与重要渠道。二者的内容均指向了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均围绕着“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内容上的丰富与创新,以不断促进大学生自觉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 ,在内容上都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时代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和社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环境格局深刻变化,各种纷至沓来的质疑声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状况,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具有的鲜明个性以及极为强烈的个体诉求,这要求我们要在广大青年学子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实践性和广泛的认同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特色,在协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发展与成熟创新。因此,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结合,是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思想政治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也体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综合能力的提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推进与广泛延伸中,大学生群体的系统性提高显得格外的重要,这让广大青年学子对学校、对社会有了更多的期待,也为大学生群体日后顺利融入社会,助力国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与方法。最为现实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尤为重视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深化,利于高校把握新形势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成才,全面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内化。
(三)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贯彻到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历史实践证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凝聚力,是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与向心点。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广大青年学子对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伟大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各族人民永远团结在“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伟大旗帜下[1],同时,也极大的激励着大学生继续艰苦奋斗,脚踏实地锻炼成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矢志奋斗。
(一)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力度
高校是人才培养之阵地,是我们党领导下的高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校,是促进伟大“中国梦”实现的高校。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不仅仅关乎着学校的荣誉,更关乎着大学生真才实干的沉淀[2]。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的各项事业,必须坚定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坚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达到人民的期待,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建设。首先,要全面贯彻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果,抓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成才铺垫良好的思想基础以及健康的心里素质;其次,在校园里,要积极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努力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爱国精神与时代精神,争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推动者,“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见证者,真真正正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后,加强高校各大宣传平台的完善与把握,尤其是在媒体宣传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政治导向,弘扬时代创新精神,解开思想禁锢,放开手脚,有效管理媒体宣传平台,充分运用媒体的宣传效能,在线上开展系统、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拓宽获取资源的渠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线下的图书资料,也需要线上的精神资料。高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校报校刊、校园网等平台,整合学校、社会的图书资料,筛选有用资源,运用适用于大学生接收知识的方式,并结合实际生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创建马克思主义教育基地,开设马克思主义宣传栏,打造马克思主义教育空间,并不断更新与丰富网络的资源,加强引领大学生讨论时事政治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时政在线交流”、“理论与实践阵地”等线上的互动,以加强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敏锐度,以此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
(三)社会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渠道。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能够促使学生的“知行合一”,帮助学生进一步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更好的帮助大学生体验真理、认识社会、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进行,需要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便捷学生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就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该举全社会之资源为之运用,顷全民族之合力为之服务。
(四)加强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不难看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对教育都格外重视,甚至把教育摆在了国家发展计划的首位。新时期,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为了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在此战略部署下,我们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深入开展文明校园的创建,推广形式多样、积极健康、格调高雅、缤纷多姿的校园活动,运用新平台新方式使工作灵动起来,并充分结合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科学、合理改善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五)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忙碌在一线,兢兢业业、尽心尽责、甘于奉献,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日益显现出疲软的一面,甚至有跟不上教学要求的情况,与现实教学需求相脱节。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加强和完善教育队伍建设,增强教育队伍教育能力,我们要进一步拓展选拔渠道,完善培训工作,强化教学锻炼,建立与健全奖惩机制,全面、系统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教育队伍的建设,增强教育队伍能力,才能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
参考文献:
[1]徐振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研究[J].中国培训,2016,(18):135.
[2]孙夕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渤海大学,2015.
[3]张晓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浙江师范大学,2014.
[4]罗永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1,(07):76-79.
[5]张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D].安徽大学,2011.
(作者简介:[1]谢国富,广西民族大学2017级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地方政府治理、执政文化研究等。[2]谢杰利,大学本科,广西民族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地缘政治、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