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逸秋 惠富平
摘要:檀香并不是中国的原生植物,自汉代传入中国,成为备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名贵香料。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无原生檀香植物,而我国真正引种栽培檀香植物自20世纪才开始。通过研究,发现檀香传入的几百年后,中国的闽南、西南等地区似乎有引种栽培的迹象,甚至有专门总结的栽培方法。从古代南方地区的地方志等材料着手,考述中国古代的檀香分布、种植情况,以期得出檀香在古代中国生长和引种栽培的不同结论。
关键词:檀香;古代种植;土产檀香
檀香取自檀香属(santalum L)植物的心材,具有浓郁而持久的独特香气,可制作香料及各种器具,也可入药。在中国古籍中,檀香也被称作“旃檀”“梅檀”“震檀”,系直接自梵文“Chandana”音译而来。古今文献记载以及人们日常提到的檀香,一般都是由檀香树的心材加工而来。中国本来不产檀香,历史上人们使用的檀香是印度等地进口而来,后来中国引入檀香树,在福建、云南等地尝试种植。新中国成立后,檀香在我国广东等地真正得到大规模栽培种植。
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中国使用、加工檀香的历史超过了1000多年,但中国本土并无檀香植物的原生分布,檀香的成品或半成品过去一直从国外进口,有目的地引种栽培试验还不到100年。直到1962年,檀香在我国才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性栽培。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首次从印度尼西亚引入檀香种子,并繁殖栽培取得成功。然而,笔者通过对古籍文献,尤其是香文化专著和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的地方志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1间接证据
关于中国本土种植的檀香,似乎也可在一些古籍中找到踪影,一种是间接表明檀香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产物的,包括土产、土供形式。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道安》:“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湄”圆,指出檀香种植在长江边。元朝脱脱等撰《宋史》卷九〇《地理志六·广南东路》载:“广州贡胡椒、石发、糖霜、檀香、肉豆蔻、丁香”,檀香作为广州当地的土特产进贡给皇帝,间接说明檀香在广州有种植。《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丁酉,土官刀板冕遣其下招板阿亩旷等,贡红白西洋布、吊卖璧衣、手巾、剪绒单及象牙、白檀香等,诏赐其使文绮钞”,云南土官向朝廷进贡白檀香。这也从侧面说明檀香是云南当地种植生产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檀香自唐代就从印度引种,在岭南种植成功。《全唐诗》卷475李德裕《戏赠慎微寺主道安上座三僧正》有诗云:“旃檀移植自成熏”,《曹溪记》更说:“粤在五岭之南,旧多旃檀之林”。
此外,唐、宋、明、清有关地方土产、土贡及道地药材的文献中,也多次提到了本土种植的檀香。
另一种是明确记述檀香在当地出产或种植的,这些文献集中在明清时期。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引用《大明统一志》云:“檀香出广东、云南及占城、真腊、爪哇、渤泥、暹罗、三佛齐、回回等国,今岭南诸地亦皆有之”,说明当时檀香木在广东、云南和岭南地区都有种植。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记载“檀香……出广州、云南及占城、真腊诸国。今岭南诸地亦皆有之……其木并坚重清香,而白檀黄檀尤盛”。明代谢肇涮《滇略》记载:“香又有白檀、甘檀、紫榆、青木、降真诸种,而麝为之最。然土人不知制香,售之估客而已,焚供皆劈檀榆之属爇之”唧,这些当地的土著,不会制作香料,却将土生土长的白檀、甘檀和紫榆等香料木材卖给商人。如果想焚香,只会劈一些檀榆之类的木材直接焚烧。可见明朝云南地区确实已有檀香种植和生长,当地人还将其采伐下来卖给商人。
2直接证据
此外,一些香文化专著中,也明确指出檀香在中国的种植生长。明代周嘉胄《香乘》有云:“南离位,离主火,火为土母,火盛则土得养,故沉水、旃檀、熏陆之类,多产自岭南海表,土气所钟也”,提出岭南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檀香生长的观点。清朝光绪《邵武府志》卷10《物产》记载,福建邵武府盛产松、柏、楠、檀、桑、槐等木材,典籍中多有记载,如檀木,“有黄白二种,又一种苦檀”。汀州府,位于福建西部汀江上游,盛产木材,有松、檀等。可见福建也有檀香种植生长。
最直接说明檀香在中国种植栽培的,莫过于晚清郭柏苍所著的《闽产异录》:“橄榄……檀香、丁香出候官甘蔗洲、白龙洲……其瘦长者日长营。檀香、丁香蜜果皆以长营接之,日接针”“龙眼核入土,十四、五年始实,其实无肉名日栳,实之最大者日榛。锯栳之枝干,留其本以榛枝之壮旺者接之,谓之接针”“接针之法,取石枣花卵二枚,一夹于栳本、榛枝衔接之处,一束于栳本榛枝接笋之外。石枣卵在土中形如小枣,既能粘合又经久不干,只接树者必用之。”“接针”方法:首先,选择没有结出果实生长状态不好的檀香树和结出果实又生长旺盛的檀香树。接着,将生长不好的檀香树的枝干锯断,保留它的树根和主干。再将生长旺盛的檀香树的枝条嫁接其上。“接针”的时候还必须用到“石枣花卵”2枚,1枚夹在生长不旺的檀香树主干和生长旺盛的檀香树枝条之间,1枚放在衔接部位的外部固定。用这种“石枣花卵”粘合度强,有湿润有韧性,不会干燥断裂。而“候官”即现福建省福州市,根据《闽侯县志》记载:“甘蔗原为闽江冲积洲,唐代称瀛洲,后由于河道变动,江水将其一分为二,分称柑洲、蔗洲,随后泥沙淤积,又合二为一,各取两洲首字定为‘柑蔗”。这不仅明确指出檀香在当地生长,还介绍了檀香的种植方法。说明清朝晚期福建地区已经种植檀香。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檀香寄生生长和喜爱潮湿的特性,采取嫁接的方法,选取沙质土壤进行培育种植。可见古代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对檀香的引种栽培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术和经验技巧。
由此可见,檀香最早于唐朝就在广州种植生产,到了明代在岭南地区大范围种植。而到了清代福建等地檀香栽培种植更加专业、科学,甚至总结出“接针”的嫁接培育方法。
认为中国古代存在原生的檀香植物,持同样观点的还有福建博物馆的林蔚文先生和河北大学的吕变庭先生。国外学术界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南部有原生的檀香植物,如印度学者M.Srinivasa Rao等在《Analysis ofPolicies in Sustaining Sandalwood Resources in India》一文中指出:除了印度南部,檀香(S.album)還分布在斯里兰卡、东南亚等地,包括帝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缅甸、泰国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