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理勤 周雨辰 任诗怡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为了迎合“城市化”步伐,新农村广场建设把城市绿化当成乡村绿化模板,出现过于城市化的“大广场”、“大草坪”,从而失去乡村本土元素与人文特色。通过对长沙市周边新农村广场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新农村广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议从规划布局、景观设计、人文特色、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5个方面对新农村广场的建设进行完善,并针对新农村广场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广场建设;完善建议
本调查对象为长沙周边具有一定特色的农村,主要调查对象为葛家山村、白沙村、汉回村。本次调查应用实地勘察、入户访问、与村领导沟通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村落发展程度,地域特色等方面对村庄进行调查了解,并后期进行数据处理。
1调查对象基础信息与调查数据
1.1葛家山村
葛家山村位于长沙市北部,距离长沙市中心46.6km,是湖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杨柳坡党支部旧址,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缪伯英的故乡。村庄总面积20km2,村庄总人口10076人,常住人口7076人。全村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有18处体育场所、4处文化活动空间和1处文化广场,该广场位于村庄入口处,占地面积约为7300m2。
根据分发的调查问卷统计得出,广场的使用人群中儿童占21%、青年占10%、中年占26%、老年占43%;使用频率中经常使用占33%,偶尔使用占45%,基本不使用占22%;使用时间中早上占26%,中午占7%,下午占35%,晚上占32%;在广场的使用目的中,散步占27%,娱乐占23%,锻炼占26%,休息占24%。根据调查发现,广场建设中主要问题为基础设施不完善。
葛家山村广场位于骄杨东路与金湘园路交叉路口处,广场内分为休息区、观景区和活动区,景观植物配置相对丰富。广场中缺少垃圾桶,缺少垂钓者停留设施,休息观赏区缺少坐凳,园路设计坡度偏大,广场水体的排水系统设计不妥当。广场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设计不合理、后期维护不妥当等问题。
1.2白沙村
白沙村位于长沙市北部,距离长沙市中心51.4km,庙宇文化浓郁。村庄总面积19.5km2,村庄总人口6580人,常住人口5000人左右。乡村中共有8处文化活动空间和8处体育空间。
根据分发的调查问卷统计得出,广场的使用人群中儿童占35%,青年占10%,中年占15%,老年占40%;村民对广场的需求度占80%;对广场选址要求中离家近占35%,靠近村民居住中心占20%,临近风景优美处占35%,靠近文化名胜区占10%;在对广场的功能需求中休憩空间占25%,聚集空间占40%,健身区域占20%,特色景观占15%。
白沙村无广场,存在适宜建设广场的区域,但场地荒废,河岸侵蚀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3汉回村
汉回村位于长沙市北部,距离长沙市中心15.4km,是长沙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村内有清真寺及铁炉寺。村庄总面积6.1km2,村庄总人口2979人,常住人口2300人左右。配套有3处文化活动空间、6处体育空间和一处民族文化广场,广场面积约为2000m2。
根据分发的调查问卷统计得出,广场的使用人群中儿童占17%,青年占10%,中年占25%,老年占48%;使用频率中经常使用占24%,偶尔使用占49%,基本不使用占27%;使用时间中早上占34%,下午占17%,晚上占49%;在广场的使用目的中,散步占7%,娱乐占38%,锻炼占34%,休息占21%。根据调查发现广场建设中主要问题为植物配置不合理。
汉回村民族团结广场位于和道源生态休闲山庄南面。广场选址不当,使用率不高,广场中大量的硬质铺装,面积大且空旷,植物覆盖少,坐凳后期维护不当,破损严重。
2新农村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布局不协调
新农村普遍缺乏对广场的规划设计,不能满足村民日常需要,缺少公共活动休闲空间。
2.2广场设计不合理
广场设计多是模仿城市风貌,以空旷为美,几何形、规则式设计为美,缺少对使用人群以及当地特色的研究与挖掘。
2.3人文特色不突出
广场设计中缺乏乡村文化元素,文化元素缺乏当地特色,趋于表面化,使村民无法产生对广场设计的文化认同感,也无法让当地的本土文化得到宣传与继承。
2.4生态建设不充分
乡村生态基础和生态处理方面都有所不足,没有考虑雨水净化、河漫滩驳岸自然处理、生态乡土植物自然配置等生态方面的问题。
2.5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后期维护不妥当
在已建设的广场中,缺少座凳、垃圾桶,没有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设计,基础设施破损,缺乏后期维护,导致无法继续使用。
3新农村广场规划设计的结论与建议
3.1结合实际,规划先行
广场是村民社会交往和户外休闲的重要场所,是展示乡村风貌的关键性场所。因此需要遵循上位规划指导广场建设,满足村民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广场的选址需要根据村镇实际用地状況,尽量遵循不占用耕地的原则,在不破坏原有生态与建设的基础上,考虑靠近具有乡村特色地点作为广场选址(祠堂、古树、河流等),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选址。广场设计与乡村文化结合,考虑人工景观与文化民俗相融。
3.2以人为本,人性设计
考虑村民的体验,尊重乡村元素,充分体现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一片幽静的水域,一棵具有保留价值的树木,甚至是一个建筑小品,都能给村民带来参与感。考虑村镇的实际情况,设计考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需求,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
3.3兼顾文化,凸显特色
乡村建设应重视地方文化特色的挖掘,葛家山村的红色文化、白沙村的庙宇文化及汉回村民族文化,都需要传承。传统建筑部件、文字、图腾和诗词文化都可以通过细部造景(景墙、石刻、和碑)来加强广场的传统文化气氛。乡村广场作为乡镇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是村民与外来客人感受文化历史、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乡村广场的设计应将民族传统、地域文化等融于造景之中,使人们在休闲游憩的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塑造乡镇特色文化特征。
3.4因地制宜.回归生态
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转是乡村景观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一个符合新农村特色的生态广场,将乡土的、生产性的景观运用到新农村广场的规划设计中,在植物配置上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种植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经济树种为辅,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5政民携手,完善建设
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扩大资金投入、建设基础设施、促进宣传维护,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的积极性。村民则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不破坏基础设施,提倡主动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
4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景观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模板”被滥用于乡村广场,如何建设符合特色的新农村广场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多个阶段调查分析,总结出新农村广场建设中的较为突出问题:广场选址不当、植物配置单一、设计缺少人文特色等。改善新农村的广场建设,从村庄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的角度出发,将艺术审美、文化传承及生态和谐等方面融入广场规划建设中,是一项综合性的行动计划,需要政府与村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