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汉魏风骨和盛唐气象,南朝的颓糜和晚唐的清苦,各有各的面目,几乎不可能错认。《礼记·乐记》云:“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因此,“诗歌从来是时代最敏感的探测器”(李少君语),也是一个时代最真实的脸孔。这是诗歌史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诗歌以自己的方式,深入到历史的每一根毛孔和血管中去。那種否认诗歌与历史联系的观念,无疑是一叶障目,或别有所图。当然,诗歌也不是被动地再现历史,很多时候它也会力图振起一个时代的精神,引领一个时代的走向。像“五四”时期,刚刚诞生的新诗就负起了时代启蒙的责任,为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时期,诗歌发出了高亢澎湃的声音,为激励士气,打败侵略者,奉献了自己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诗歌更是以丰富而张扬的个性,推助了时代的新启蒙,并在恢复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联系方面厥功甚伟。如今我们已经迈进了新时代的门槛,我们的诗歌也必将再现它崭新的面容。当然,这也需要诗人们怀着严肃的时代责任感,去观照时代,书写时代,引领时代,助推我们的时代迈向更美好的未来。本期约请了李少君、李瑾、龚学明三位作者参与笔谈,他们的文章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尽相同,但都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新时代诗歌发展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