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廷信、北槡和陈航这三位90后诗人的诗歌有着一致的质朴、干净与明快的气息,细加对比会发现这三位90后诗人的诗歌呈现手法和技法却是有很大的差异。同样一个意思,河南人说“中”、安徽人说“可以”、江浙人说“行”、四川人说“要得嘛”,都为表达和说明一个问题,但在语言、语音、语气、语调等方面又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进而言之,当我们在一个设定的框架里谈论某些诗人的作品特征时,我们是否能够仅从句法、语法和标点上做出必要的阅读判断呢?
韦廷信的诗歌在句法上以口语化的陈述为主,在其《土方法》《谒巨石》等诗中,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没有句法上的犹豫与迂回,却有着诗歌陈述上的转折和起伏,诗歌显得机敏、机智与机灵。北槡的诗歌也是以平常的口语形式出现,口语诗一大特征是反对隐喻的介入,而在北槡的诗歌表达中却糅合了隐喻,“一只白鹭飞过,太阳灼热/一群鸽子飞过”,白鹭、太阳和鸽子映射和悬置过多唯美的情愫,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北搡擅于断句,利用句号、逗号、问号等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层次感。相对于韦廷信和北槡,陈航的诗歌兼顾了两者之长,在诗歌语法上运用上非常得体,比如“我已经麻木了,身体里抽不出玫瑰/这干瘪的树根在体内生长,不发出任何声响”,短短两句,诗人敢启用麻木、抽不出玫瑰、干瘪的树根这类相对惰性化词语来着意增强文本背景和诗意蕴含,证明诗人能够有效驾驭各种词在句中的功能和關系。
我注意到吴海峰的诗歌用语的偏好,以半白半文的语言模式凸显起感觉的敏锐、纤细和情感的真挚,“人们从桥上穿流而过。而我整日待在这里/苔藓漫过门前的磐石,一纸荒唐的言语/破门而入,一滴水打湿不了一座城市”,口语、书面用语、文言句式、成语等混合在吴海峰的一首首诗歌里,吴海峰又极力用尽比喻、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修辞手段,正是如此大胆的修辞性词语的叠加与相互指涉关系,产生并传递了其诗歌讯息之间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