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峻
缓解城市交通“两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行路难、停车难”涉及城市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管理,涉及人与车、人与路、车与路等复杂关系,因此,缓解城市交通“两难”既要制定长远的城市交通规划,也要推出缓解城市交通“两难”的当下之法。
城市交通“行路难、停车难”,即交通“两难”问题,已成为众多城市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城市病”,甚至可能是一个“绝症”。现在几乎还找不到一招致胜,或者几招致胜的破解之策。
在目前机动车总量无法进行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要缓解城市交通“两难”问题,就必须把城市交通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实施城市交通的综合治理。缓解城市交通“两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行路难、停车难”涉及城市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管理,涉及人与车、人与路、车与路等复杂关系,因此,缓解城市交通“两难”既要制定长远的城市交通规划,也要推出缓解城市交通“两难”的当下之法;既要在交通规划、设施建设和人的素质上有治本之策,也要在交通疏导、交通管理上有治标之举。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根本
要缓解城市交通“两难”,就必须确立规划、建设、管理、人的素质“四管齐下”的理念。
完善城市规划、拓展城市空间、更新城市形态,是缓解城市“行路难,停车难”的根本。过去中国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大多是单中心结构,建设模式类似于“摊大饼”。这种城市结构和建设模式,不仅无法疏散市中心人口和建筑,反而造成市中心人口和建筑密度越来越高,进而导致了交通“两难”问题。只有坚持“保老城、建新城”,变单中心结构为组团式、网络化的多中心结构,变“摊大饼”为“蒸小笼”,推进“两疏散、三集中”,即疏散主城区建筑和人口,推进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高校向高教园区集中、建设向城市新区集中;只有从目前的职住分离的功能区布局,向“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新城区发展,从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高教园区,向生活、生产、生态高度融合的新城区发展,让城市居民就近就业、就近上学、就近就医、就近居住、就近生活,才能从规划层面上彻底改变目前城市交通摆钟式的潮汐现象,降低老百姓的出行成本,才有可能根治城市交通“两难”问题。
因此,杭州在新世纪以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构划了“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杭州城市新格局。通过加快“两绕三纵五横”城市快速路网、地铁交通网络和城市快速公交系统的建设,打通主城与副城的联接,增强了“三大副城”和“六大组团”区位优势。同时,按照“职住平衡、产城融合”规划的理念,积极倡导就近就业、就近上学、就近就医、就近生活,注重工作与生活的有机统一,产业园区与居住区的有机统一,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城市按功能区布局规划观念,打造了一批相对独立的宜居、宜业、宜商、宜学的魅力新城。包括钱江新城、滨江新城、之江新城、城东新城、大江东新城等十多座沿江新城,均按照生活、生产、生态高度融合的理念,配置医院、学校、图书馆、住宅小区、大型商场和绿地公园,新城既是杭州的产业基地,又是市民的生活家园。杭州的新城建设已经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城市文明发展之路,尤其是原有开发区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建区”向“造城”的战略性转变。
例如,杭州滨江区与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本是两个“区”。高新区始建于1990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位于钱塘江北老城区原文教区一带,面积11.44平方公里,是杭州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发源地,也是高新技术的创新源和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大孵化器;滨江区于1996年12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位于钱塘江南岸,面积73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现有28个社区、15个行政村,人口31.9万。2002年6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高新区、滨江區两区管理体制调整,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既按开发区模式运作,又行使地方党委、政府职能,这不仅使高新技术产业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而且也使城市“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有了新的重要平台。由于实现了“职住平衡、产城融合”,7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虽然已经容纳了30多万人口,但新城内部交通十分畅通,看不到江北老城的拥堵状况。
城市交通的建设与管理
如果城市交通规划是破解城市交通“两难”的治本之策,那么城市交通建设就是缓解城市交通“两难”治理之基。加快交通基础建设,一方面要坚持地面交通与地下交通建设并重、市区交通与市外交通并重的理念。在市内,应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构建集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出租车辆、免费单车、水上巴士组成的“五位一体”公共交通体系,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在市外,应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构建集城市道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上交通、现代空港为标志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立体式交通体系。另一方面,应坚持道路设施与停车设施建设并举、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并举理念。推进停车产业化,通过建设一批停车场和换乘中心,使车辆进得来、停得进、出得去。
比如“两绕三纵五横”快速路网建设。杭州城市l陕速路网总体规划布局,是“两绕三纵五横”,规划总长645公里,其中杭州境内规划总长464公里。“两绕”,是指杭州第一绕城高速公路和第二绕城高速公路。第一绕城高速公路长123公里,2003年全线建成投入使用。第二绕城高速公路规划线路,除穿越杭州余杭、萧山、富阳三区县(市)外,还穿越了周边城市德清、诸暨、绍兴、海宁、桐乡等6个杭州都市圈的县(市),总长297公里。“三纵五横”,即纵贯市区南北的三条快速道路和横穿市区东西的五条快速道路,总长225公里。
实施科学合理交通管理举措,是缓解城市交通“两难”问题的关键之举。交通“两难”问题既有“堵”的问题,也有“乱”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讲,“乱”比“堵”更可怕。必须坚持治“堵”与治“乱”相结合,坚持治“乱”先行。治不住“乱”,解决“堵”的问题就无从谈起。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一是应建立统一高效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构建“主管部门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市区两级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高效能交通管理格局;二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交通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市民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作用,群策群力,为缓解城市交通“两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三是要在注重依法管理、从严管理、长效管理的同时,注重科学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社会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才能有效缓解道路交通拥堵问题。
增强公交运行能力,改善公交服务质量,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提高公交车辆出行分担率,减少私人小汽车出行率,才能让公交车快起来、准起来、优起来,才能有效缓解“行路停车难”问题,为市民出行提供以“方便周到、快速准时、经济舒适、绿色环保、安全可靠”为特征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城市交通服务。
人是城市交通行为的主体,交通资源的矛盾集中体现在路与人、车与人的矛盾,实质上是行人与司机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矛盾。城市交通乱、交通堵,直接与人的素质相关。要缓解城市“交通两难”,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市交通为人民、城市交通靠人民、城市交通成果让人民共享、城市交通成效由人民检验的理念;也要提高人的素质,人的交通意识和文明素质不提高,交通“两难”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车辆是一座城市流动的“窗口”,从中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无论是行车人对行人的礼让,还是行人对行车人的尊重,都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素养。因此,必须提高人们的公德意识、绿色出行意识、安全交通意识,引导交通参与者养成“文明行车、文明停车、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
举个例子,2009年5月,杭州公交集团提出了“人行横道线前减速、礼让行人”的要求。目前,杭州公交车礼让行人,已由过去的“被动执行”转化为现在的“主动落实”,由于曾经作为“霸王车”的公交车的率先垂范,带动了杭州其他社会车辆的礼让新风。现在每一个斑马线上,不仅仅是公交车和出租车,杭州越来越多的公务用车司机和私家车主也加入到礼让的行列。目前,公交车礼让行人,已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公交优先”战略
缓解城市交通“两难”问题,还要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应构筑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现代空港为标志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建设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出租车辆、免费单车、水上巴士组成的公共交通体系,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增强公交运行能力,改善公交服务质量,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提高公交车辆出行分担率,减少私人小汽车出行率,才能让公交车快起来、准起来、优起来,才能有效缓解“行路停车难”问题,为市民出行提供以“方便周到、快速准时、经济舒适、绿色环保、安全可靠”为特征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城市交通服务。
就杭州而言,一是建立“五位一体”公交营运结构,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水上巴士(的士)、免费单车(公共自行車)为补充的“五位一体”城市大公共交通营运结构,打造立体化、多层次、便捷换乘的“公交优先”城市。二是形成市域一体化大公交线路网络,以公交同城化、一体化为目标,推进公交一体化,形成市域一体化并辐射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大公交网络体系。三是建设适度超前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坚持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加快推进城市路网、港口航道、公交场站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建构智能化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推进公共交通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建设,不断提高公共交通系统安全、有序、顺畅运行水平。五是构建品质至上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公共交通行业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为市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交通服务。六是完善优先发展的公共交通保障体系,坚持在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政策,财力、用地、技术等各方面充分体现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打造一个“方便周到、快速准时、经济舒适、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城市出行环境,必须在城市三大交通体系建设上做文章、下功夫。这就是在城际交通上构建起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让远道而来的中外游客和市民进得来、出得去;在市区交通上构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让广大市民通过公共交通能及时到达城市的每一个节点;在市民短途出行上,构建城市l慢行交通体系,让市民能骑公共自行车出入5公里范围内的生活圈、商业圈、工作圈。在城市居民中倡导“1公里左右步行、5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以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方式,使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健康出行和公交出行成为人们出行的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