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芳芳 安徽省合肥市大西门幼儿园舒馨分园
1、游戏名称:大鱼吃小鱼
2、游戏材料:24张正方形卡片(每张卡片上面分别画有大小不同的鱼一条。)
3、游戏玩法:
玩法一:一人游戏,将24块正方形卡片任意置于桌面上(需要将每张卡片背面向上)。游戏时每次翻转两张卡片,并比较卡片上面鱼的大小,大鱼放在小鱼的上面,表示大鱼吃了小鱼。两张卡片放在桌子的一边,游戏继续,直到桌面上的卡片全部拿完,游戏结束。
玩法二:两人游戏,将24块正方形卡片任意置于桌面上(需要将每张卡片背面向上)。游戏时,每次每个人翻出一张卡片,翻出的卡片若是一条大鱼和一条小鱼,那就将大鱼放于小鱼上面,表示大鱼吃了小鱼,翻出大鱼卡片的幼儿赢了,然后将其放到一边。若是两张卡片上面的鱼一样,那就两张卡片叠放一起,放于旁边,谁也没有赢,最后将卡片翻完之后,比较一下,谁翻出的大鱼多,谁就赢了。
4、游戏总结: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游戏,游戏中有大鱼和小鱼,是一个显性的量的比较游戏。
在游戏实施过程中,我在前几周开展的是第一种玩法,让班级的每个幼儿自己玩卡片,认识卡片上面的大鱼和小鱼,但是由于单人游戏趣味性不强,因此开展了几次以后,孩子们明显对这个游戏的兴趣不高了。针对此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开展了游戏的第二种玩法,也就是两人共同游戏。
在孩子游戏中我进行了反思,两种游戏的玩法孩子更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得出的结论明显是孩子喜欢第二种玩法。原因是第二种玩法中,带有比赛的形式,能够激发幼儿的胜出心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其次游戏时,每次翻出的卡片上面会是什么,会让幼儿觉得很有神秘感,会玩的幼儿甚至在游戏的时候故弄玄虚一些,将卡片翻出一半的时候,又突然将其放下,故意逗对方孩子的开心。且在这种玩法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赢的幼儿数一数自己赢了几张卡片,比对方多几张,这样将量的多少融入到游戏中,达到玩中学,学中玩的效果。
思考:如何在第一种玩法和第二种玩法的基础上,改变材料、改变游戏的玩法,既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孩子在玩中学到知识。经过思考,将游戏改编,出现第三种玩法。
玩法三:两人游戏,材料提供孩子鱼网和鱼竿。具体玩法为:游戏时,教师将卡片放于鱼网中,教师组织每两名幼儿一起游戏,这两名幼儿需要先玩“剪刀、石头、布”这个游戏,赢的幼儿,用鱼竿去尝试钓鱼,最后比较谁钓的鱼多,谁就赢了。这种玩法中融入两次比赛,第一次是传统的经典游戏“剪刀、石头、布”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在这个基础上又融入了钓鱼和比一比谁的多,既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又在游戏过程中学到了相应的知识。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在过程中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构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区域游戏紧密结合,能够使幼儿沉浸在游戏情境中,自发地探索数学,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孩子们在“大鱼吃小鱼”的游戏中,多种玩法让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同时又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环境、时间、方法方面的支持,通过观察与适时引导,让孩子们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不断的探索,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快乐、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