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蔚颖 采访咨询/唐为勇 上海中医药大学儿科教授 编辑/英斯 设计/庞婕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于每年8~9月份,通过蚊虫传播。“乙脑”发病初期与感冒相似,两者极易混淆。而“乙脑”发病快,来势汹汹,具有流行性,危害大,更应引起家长们的重视。我们特邀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曙光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顾问唐为勇教授,回答9个妈妈们最关心的乙脑问题。
乙脑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简称,流行于每年8、9月份,通过蚊虫传播。由于本病发病快、来势凶、危害大,而且还具有流行性,因此要及时诊断、治疗、预防、控制。该病发病初期与感冒一样,两者极易混淆,所以对乙脑要有一定的认识,避免误诊。
乙脑的传染源主要是家畜、宠物、家禽。农村以猪为主,传染率达100%;其次为狗、牛、羊、马、猫、及家禽鸡、鸭、鹅等。城市以宠物狗、猫为主。当今养狗成风,流行季节狗的感染率很高,不少是乙脑不显性感染者。
这里提出一个尚未引起注意的问题。狗—蚊—人—乙脑—疾病生死链。也许在哪一天就突如其来了。这不是危言耸听,不居安思危,一定会乐极生悲。
乙脑多见于10岁以下,尤其是2~6岁抵抗力低下,缺乏保护的宝宝。宝宝多动、活动范围广,又容易出汗,容易遭到蚊虫叮咬,发病几率高。
前几年,我被医院急召去浦东某医院紧急会诊抢救一位暴发型乙脑患儿,这个宝宝活泼可爱,一天到草丛中捉蟋蟀。于是被蚊虫叮咬,高热不退,患暴发型乙脑,生命垂危。父母为了抢救爱子,倾家荡产,虽经多方积极抢救,但是仍未挽回小生命,教训惨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过此事,所以,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高度注意。
对的,蚊虫是唯一的传播媒介。夏季气温高,雨水多,是蚊虫密集的时候,一定要警惕。蚊虫叮咬乙脑病毒感染的家畜、宠物、家禽后,再叮咬易感人群。将病毒注入人体,缺乏抗体的人们就会被感染而发病。
如缺乏抗体的人被带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后经过10~14天的潜伏期就要发病,病毒进入血液循环,出现病毒血症。进入初热期,体温逐渐升高,持续不退,体温可由38度升高达40度,病情日益严重,头痛、呕吐、嗜睡,严重的可反复惊厥,出现昏迷进入极期。
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惊厥、昏迷甚至呼吸衰竭,病程为10天左右,即使抢救成功,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任何一个年龄段,如果缺乏抵抗力,被含有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以后,都可以成为乙脑的感染者。症状有轻有重。大多数为普通型,只有极少数进入极期为重型。小婴儿发病后的主要表现为发热、摇头、呕吐、昏睡、惊厥,比较严重,所以小婴儿一定要防蚊。
乙脑初期与感冒一样都有发热,怕冷、轻度头痛的表现,随着病程的进展,区别就表现出来了。感冒发热逐退,而乙脑发热日益升高,可由38度升高至40度,甚至41度,头痛加剧、反复呕吐、昏昏沉沉、嗜睡,甚至抽筋、昏迷。一个重要体征就是患儿平卧后,如果扳他的头颈会感觉发硬,有抵抗,这叫脑膜刺激症状。
还有一个重要区别:病毒感冒血象检查,白细胞降低,而乙脑白细胞升高。如果做腰穿,做脑脊液检验就可区别了。乙脑病儿脑脊液细胞数可达50~500,而感冒者脑脊髓液正常,脑脊髓液检验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八九月份的时候,如果宝宝发热多天,头痛、呕吐、嗜睡、头颈有抵抗,白细胞增高,即为疑似乙脑患儿,应立即住院观察、治疗,必要时作腰穿,检验脑脊液就可确诊。
预防乙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接种、注射乙脑灭活疫苗,定期“加强”接种。
2防止蚊子叮咬,保持家庭卫生清洁。给宝宝准备好蚊帐,或在宝宝睡觉的地方洒些宝宝金水、驱蚊花露水。出门还可给宝宝带上儿童熏蚊器。
3加强对家畜、宠物、家禽的消毒、卫生、防蚊管理。
乙脑疫苗怎么打?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简称乙型脑炎疫苗)是一种灭活的疫苗。可以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首次皮下注射(6~12个月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5岁每次1ml,16岁以上每次2ml),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能维持4~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