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租界的左行交通路牌

2019-07-02 07:23:34
东方剑 2019年4期
关键词:路牌租界博物馆

活着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说谎。文物不会。它们只说真话。只是,并不是所有遇到的人都能读懂它。

或许因为解读文物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做支撑,大部分普通人虽然感兴趣但无法涉足。在一个非官方机构所做的调查中,多数参与者在“一个人死后携带哪种陪葬物品才算对后世有价值”一题中,选择了“照片和视频”。

就现阶段而言,照片和视频的确是能让普通人最直接了解到某种文化的手段之一。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以照片、视频为主要内容的AR、VR技术也让广大博物馆在现实空间相对固定的前提下,获得了极其广阔的虚拟空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荷兰国立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国际知名博物馆都先后开设了互联网展示平台,许多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不仅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有互联网的地方在线观看,还可以通过注册账户后,申请在线下载高清图像资源。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建议参观者能亲临现场参观。因为只有在现场,才能调动起一个人的所有感观与文物进行最直接的交流,并获得数字化文物暂时还无法给予的空间感和震撼。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也取得了蓬勃发展,据统计,各类博物馆目前已超过5000家。这其中,不乏建馆时间不长、但已在行业内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行业新秀。上海公安博物馆便是其一。

上海公安博物馆收藏了许多颇具历史价值的实物和照片。有不少看起来并不起眼,但非常有故事性的展品。比如,在上海公安博物馆的交通馆展示的200余件展品中,有一块略显斑驳的搪瓷路牌被装在部分再现的“英租界南京路”街头。路牌为圆形,直径约60厘米,白底红字,在灯光的照射下,底色已略有发黄。路牌中部是一个头左尾右的红色箭头图标,箭头上方为英文:KEEP TO THE LEFT。箭头下方用中文写着:向左边行。

因为实在不起眼,多数参观者走到这里,往往只会送上匆匆一瞥。也有小部分参观者驻足读出路牌内容时,会悄悄愣一下:向左边行?为什么向左边行?中国大陆不是一直“靠右行驶”吗?

搪瓷路牌下方区域展示的老照片内容,大都来自一个世纪前的上海街头:红绿灯闪烁、车如水马如龙,店铺林立、人潮汹涌,乍看与现在并无二致,但仔细看,人与车辆均为左侧通行。

没错。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上海交通遵行的就是“左行通行制”。

不仅仅是上海,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都是左行通行制。也就是这块英租界左行交通搪瓷路牌中所书的“向左边行”。1934年12月由国民政府颁布的《陆上交通管理规则》中,也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

不过,这项由官方认可并在中国实行了近百年的左行通行制,并非是华夏民众自发形成的公序良俗,而是随坚船利炮裹挟而至的“舶来品”。

古代中国的交通原本是“右侧通行”。《隋唐嘉话》中记载:“中书令马周,所陈世事,莫不施行。旧诸街晨昏传叫,以警行者,代之。以鼓城门入由左,出由右,皆周法也。”先秦、汉代也都留下过“右为入,左为出,中为御道”的史料文字。在中国通行了两千多年的“右侧通行”之所以会改成“左侧通行”,与十九世纪中叶的列强入侵有密切关系。

1841年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势力进入中国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把本国实行的“左行制”一并带入香港、上海等英租界地区。

据相关资料介绍,英国本土之所以实行“左行制”,缘于欧洲中世纪骑士上马习惯:左脚先上镫,右脚再跨上,因此上马石都设在道路的左侧;而骑士的标准战斗姿势是右手持武器,左手挽盾持缰,要方便地刺杀对手,也必须靠路左才占优势。所以,“左行制”便成为英国遵守的通行法则。

其实,在汽车尚未出现的数千年中,全球的陆上交通工具基本都以人力车或畜力车为主,地广人稀、车少人多,大家遵行的都是如中国先秦《仪礼》中所书的“道路男子由右,妇女由左,车从中央”的通行习惯。到底是左行还是右行,对多数人的生活并无影响。

“左行制”或者“右行制”真正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推行,与汽车的发明密切相关。

1886年1月29日,德国人卡尔奔驰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当时,并没有任何国家制定过关于汽车“左行”还是“右行”的交通法规,所以,无论是刚刚面世的汽车,还是之前的马车驾驭者都是居中驾驶,也就是驾驶员坐在车辆的中间位置。后来,随着车辆渐渐增多,汽车的使用者和制造者发现,居中驾驶车辆很不安全,只有偏置一边,才能保证良好的视线和更小的盲区。

随后,汽车企业根据各国、各地区传统,将汽车分为“左舵”和“右舵”两种标准进行设计制造,并一直沿用至今。汽车的“左舵”和“右舵”两种驾驶方式,也直接导致了行驶时是“左侧行”还是“右侧行”。

简而言之,使用“左舵”车的国家实行右侧通行制,反之则为左侧通行制。

英国是最典型的右舵车国家。汽车发明并迅速推广的十九世纪,大英帝国的势力正如日中天,殖民地遍布全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左行通行制”便随着英国的邮轮和军舰穿过大陆跨过大洋,播散到世界的许多地方。

时至今日,除英国本土外,大部分英联邦国家或曾经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国家(地区),还一直遵循宗主国英国的习惯,成为使用右舵车的国家:即交通法规中规定的“车辆靠左行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多线应战,渐渐自顾不暇。1943年8月,宣布将上海租界归还中国,上海的租界历史正式结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实行军事、经济全面封锁,进口汽车寥寥无几,原持有的汽车也已因逐渐残损等原因不断减少。就在此时,美国开始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美制军车、吉普车不断输入到中国。因美国实行的是“右行通行制”,这些美国援助汽车,都是按右行制设计的“左舵”车,需要改造后才能适应当时的中国道路通行条件。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开始大量进口美式汽车,将这些“左舵”汽车全部改造为“右舵”汽车几无可能。为尽快将这些车辆消化并使用,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颁布了《公路汽车监理实施办法》,办法规定,自1946年元月1日零时起,全国一律实行车辆靠右行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延续了道路右行通行制。1955年8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颁布的《城市交通规则》第五条规定:“驾驶车辆,赶、骑牲畜,都必须在道路的右边行进。”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靠右行的通行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城市的红卫兵认为靠右行驶的规则是“走右倾(资本主义)道路”,下令车辆一律靠左行驶。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红色是革命的颜色,革命不能“停”!建议将红灯停、绿灯行全部改为“红灯行、绿灯停”。

这两项“拍脑袋”的措施在短时期内造成了大量的交通事故,不久即被废止。

文革结束,中国重新回归法治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988年8月1日起施行)第六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3年10月28日通过,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五条都对右侧通行作出明确规定。

历史就像一条河,在流经近代时稍稍转了小弯,便又继续奔腾向前。

这块写着“KEEP TO THE LEFT(向左边行)”的英租界交通左行搪瓷路牌,半个世纪前被管理者从光怪陆离的上海滩街头摘除,此后几经辗转,终于住进上海公安博物馆。

历尽百年岁月洗礼的它,与展馆内的许多展品一样,成为上海租界历史的见证物和承载物之一。

猜你喜欢
路牌租界博物馆
“任性”的“路牌”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该选哪条路?
露天博物馆
开心一刻
1845—1945上海租界百年
看历史(2015年5期)2015-05-30 07:33:15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江汉论坛(2015年7期)2015-02-27 16:05:34
路牌
天津租界史研究现状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