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刚 陈庆合 赵华恩
摘 要:“健康中国”建设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承担“健康中国”建设中所要求的重任。从顺应“健康中国”建设改革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角度提出培养新型体育教师的思路:变革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加强专业学科支撑,调整内容构建新型课程教材体系;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大学生提供量身化定制和个性化服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力度,重视健康促进能力的培养;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将指挥棒指向学生真实职业能力形成;按“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加强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关 键 词: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健康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9)03-0096-05
Abstract: “Health in China” puts forward higher new requirements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to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s requi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forming th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system by conform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 in China”,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ideas for cultivating new-styl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reform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objectives and specifications;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support, adjust the contents to build a new-style curriculum and textbook system; implement open teaching to provid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customized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 strengthen the reform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value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abilities; reform the examination evaluation system, point the baton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tudents real occupational abilities; strengthen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double-qualification” and “double-ability” teacher standards.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physical education major;teacher cultivation;Health in China
黨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且中共中央国务院已于2016年10月25日颁布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至此“健康中国”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纲要》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变化以及人民大众的健康状况,对体育在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健康中国”建设形势下国家和人民大众对体育的新要求,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专业,应如何改革和调整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来应对这些变化,是本研究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1 “健康中国”战略对学校体育提出新要求
当今社会,全日制学校教育已基本覆盖全体适龄青少年。因此,学校体育承担着全社会新生代的健康重任。但从现在的情况看,学校体育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导致学生走出校园后不会自我进行身体锻炼,提高健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1]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水平和自我健康促进能力将代表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因此,加强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工作是未来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加强体医融合,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展运动风险评估[2]。《纲要》提出的这些任务对学校体育都是新的要求,特别是“体医融合”“健康促进”“运动处方”“运动风险评估”等,对体育教师来说都是弱项,是一种新的挑战。而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恰恰忽视这些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很难担此重任。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面对学校体育的现状,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专业,应如何调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以及加强哪些知识技能,从而培养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型体育教师,是深化学校体育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重要课题。
2 传统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20世纪之前,体育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但是进入21世纪后,社会快速的发展变化中出现了太多的新问题,诸如生活水平提高、网络充斥生活的各个角落、独生子女等带来的运动不足或不敢运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并没有适应社会的这些变化而改变,从而逐渐凸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传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竞技色彩浓重
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小学培养体育教师,而传统学校体育所要求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能力、体育教学能力、业余训练能力、群体辅导能力、教研科研能力、体育管理能力等,因此传统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结构主要是针对这些能力而设置,包括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是针对这些能力进行设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理念主要是面向中小学生的健康群体,并以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要目的,因此出现了以运动技能、运动人体科学基本原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等内容为主的竞技色彩浓重、健康促进不足的课程体系模式。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体育教师在从事学校体育工作时,必然按照竞技体育的思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从而出现大家都已注意到的普遍现象:学生在学校学了很多体育运动技能(从小学到大学学时最多的课程),但毕业走向社会后却不会健身和健康促进。
2.2 传统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支撑缺乏健康促进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科支撑一般为体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培养“人类健康工程师”的重任,“防病于未然”和“健康促进”将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在学科支撑方面,必须要融入现代预防医学特别是我国中医学的部分内容,以提高学生自身健康促进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实现“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的目标。
2.3 传统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为学科体系非能力体系
由于受苏联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多采用学科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而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所培养的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了许多学科体系的理论知识,学生虽然掌握这些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会运用,这也是体育专业学生不喜欢理论课程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体育专业学生高考入学文化成绩较低,加之专业教育忽视体育科学理论知识学习,出现更为糟糕的现象是多数学生导致了谁都不愿看到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以及运动技能水平在低层面徘徊的怪异现象,最后必将导致体育教师一代不如一代。
2.4 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常规能力培养,忽视健康促进能力的提升
由于学校体育长期受注重传授运动技能和体育竞技比赛成绩等惯性思维的影响,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实践教学环节只注重这些常规能力培养,而忽视现代社会对体育教师健康促进能力需要的提升。例如,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实训,一般都是只安排到中小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平时的实训重点也是在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培养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健康促进方面的内容,这显然不适应当前和未来“健康中国”建设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2.5 师资队伍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前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中的师资队伍多为新生代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都是在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多数没有教学经验,更没有在中学体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锻炼过。教学中只是从理论到理论,有的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都很肤浅,没有深度和层次,没有创新和特色,说不清楚,讲不透彻,甚至有些属于本科层次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都没有吃透,致使整个专业教学在低层面水平徘徊。另外,由于师资队伍中的多数教师都是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其自身的健康促进意识和能力本身也明显不足,如大多数专业教师不会基本的运动防护技能等。
3 改革专业培养体系,为“健康中国”建设培养新型体育教师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质量低下是不争的事实,高等体育教育也不例外。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已明确提出要“以本为本”实现“四个回归”[3]。因此,针对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健康中国”战略提出的新要求,应改革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健康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教师。
3.1 变革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涂尔干(迪尔凯姆)指出:“教育的转型始终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与症候。”[4]随着“健康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与健康促进相关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都必须瞄准“健康中国”建设这一目标,对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变革。《纲要》明确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2]因此,作为培养体育教师主渠道的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顺应“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改革自身人才培养体系。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人才培養目标和规格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前提,培养目标不准确、不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再完善也不可能培养出符合战略要求的人才[5]。“健康中国”建设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与传统相比有较大变化,为应对这些变化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变革。
培养目标是对培养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一种现实描述,一般分为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两种描述方式。横向扩展的培养目标高度凝练,但这种本质上的列举法可能存在维度重复或遗漏、可操作性差等弊端;而纵向延伸的培养目标属于金字塔形,既涵盖总体规划,又通过层层分解逐步落实,可有效贯通目标与实践,但可能导致培养目标的弹性和包容性不足,无法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到灵活调整[6]。因此,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及描述方面的经验[7-9],结合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认为新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描述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目标描述应清晰可见,不能含糊笼统;第二,目标应具体、细化,具有可操作性;第三,目标要紧密结合立德树人、健康促进、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体育文化等内容。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10-11],建议新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可采用以下描述方式:本专业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远见卓识、体能智能型体育教师。(1)正确思想和良好习惯的引领者:能够将体育的思政价值巧妙地运用到教学过程,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养成良好锻炼习惯;(2)健康促进实施者:能运用基本预防医学、中医学和健康知识,解决体育促进健康中的问题;(3)运动技术教学训练与防护者:运用科学的教学训练手段和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开展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并能实施运动防护;(4)健身、养生技能传授者:具有娴熟的健身、养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进行传授;(5)体育文化的传播者:能够将体育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加以提炼,并有效进行传播;(6)体育发展的创新与变革者:对体育健身技能提出创新性设计,对健康促进等问题敏感并用更佳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体育促进健康的效果;(7)合作与交流沟通者: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提出创新性方案,而不是对现实问题予以妥协;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等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
必须强调的是,变革培养目标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将影响培养模式的转变,需经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多方意见。
3.2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科支撑,调整内容构建新型课程与教材体系
从“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出发,未来体育教师作为承担“健康中国”建设任务的重要成员,必须对传统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变革。
第一,增加健康促进方面相关学科,支撑新型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师除要做好基本体育教学工作外,还必须担负起健康促进这方面的工作。《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要“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3]因此,必须调整当前传统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健康促进是一种融合了自然科学、健康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通过改善包括身体活动、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等在内的生活方式,寻求与整个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提升生命质量的整体策略[5]。因此,选择健康促进方面的相关核心学科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作为新型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支撑,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型体育教师。
第二,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化,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传统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多为研究型,教学采用的是学科型知识体系,但是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并非进行学术研究。教学中常出现的现象是:教师不知道教这些干什么?学生不知道学这些为什么?这是传统专业教学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新型体育教师培养和发展的瓶颈。因此,乘国家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劲东风,对传统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材进行变革,按照社会需求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全面转化,大力推行能力本位教育,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质的整体事物综合性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才能使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成为可能。同时,对课程体系和内容应加强柔性化设计,并高度重视人文和自然的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协同发展,这样才能使新型体育教师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应对经济社会的瞬息万变。
第三,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材改革,构建应用型能力本位教材结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学习主体对其进行信息加工的客体[12],是用以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传承人类知识精华、构建学生能力结构和发展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工具或手段[13]。《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加强教材研究,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使教材更加体现科学性、前沿性,进一步增强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3]由于受传统模式的影响,现行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材均为学科式教材结构,这种结构教材很难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对现行教材结构进行改革,按照专业整体规划、职业活动导向、学习动机发展、教学策略组合、媒体有效运用等原则对教材进行能力本位结构设计[13],使教材既体现各门课程中研究对象本身的内在联系,即通常所说的科学性,又体现学习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使教材具有高度的教学效能。
3.3 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大学生提供量身化定制和个性化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和个人越来越需要量身化定制和个性化服务的高等教育。应用型高等体育教育更应是开放性的,构建量身化定制和个性化服务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管理体系。
例如,实行为学校或企业和学生个体定制的教育。教学中可以打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让学生首先寻求就业,并在就业单位的指引下搜集自己需要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然后再回到学校寻求再教育。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可以避免过度设计。学校和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过于理想化的要求,这样既增加学生负担,也熄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责任。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学生本身缺乏积极性,对未来迷茫,把大量时间用于漫无目的的消遣。若采用就业趋向明确的培养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深层次地调动起来。第三,学校或企业参与教学和考核。安排学校或企业高水平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按照学校或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制定考核内容,并参与考核过程,使学校或企业不再感觉到自己是“乙方”,而真正融入专业教育过程。这样还可以促使在校教师和学生都对教学过程负有更多的责任[14],同时可以较好地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4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力度,重视健康促进能力的培养
“健康促进”是指人们采取一些特定的行为来保持并加强健康,可以通过加强人们的技能和改变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来实现。健康促進的关键就是促使人们改善与保持自身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健康的要领[15]。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中,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是必然趋势,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健康促进,体育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且这项工作已迫在眉睫。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传统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只重视教学、运训、竞赛等能力的训练,忽视健康促进能力的培养。因此,为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必须精心设计健康促进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新型体育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加大学生到康养机构、大众健身机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等体育健康服务业的实习实训力度等手段,以及校企、校校深度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等形式,促进学生“体医结合”的健康促进能力形成[16],从而真正培养出适应“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的新型体育教师。
3.5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将指挥棒指向学生真实职业能力形成
《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教学考核与评价是指挥棒,考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并非什么应试教育。因此,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真实职业能力的关键。
体育教育专业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都是建立在知识本位的学科式教育体系之下的。在知识本位体系中,一般会较多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和知识的积累,而缺乏对知识、技能、态度等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间的内部联系评价,忽视知识在职业活动中的实际应用。在大量的考试中,学生的经验与体会都是按照逻辑理性来阐释的,而不是按照实践理性来运行的,常出现的现象是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得到满分,但却不会在实际中运用[17]。然而最终的职业活动不是聚焦理解了的知识,而是有体验支撑的能够运用的知识[18]。因此,教学考核与评价必须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这就跟有些人能把字典背下来,但就是不会写作文一样,因为记忆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些能力距离工作实际还差得很远。
体育教育专业考核与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特别是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应作为重点考核内容。考试内容设计应注重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和学生应用能力的表现情况为主,让行业人员参与命题,而非学校或教师自己的主观臆断,从而让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应然走向实践应用能力的实然[19]。同时应加大考试方式的改革力度,笔试中应加大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应用设计等实践性强并具有开放性(即非标准答案试题,这类试题能够考察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试题比重,并广泛应用口试、现场操作、演示等测试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智慧和真实职业能力。
3.6 按“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加强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学生能力。高水平新型体育教师需要高水平“双师”“双能”应用型教师来培养,没有高质量的应用型师资队伍,高水平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只能是空谈。因此,教师必须顺应这一变化,按照整体事物综合性知识体系对自己原来的知识体系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教师从逻辑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把学科知识体系整合为能力知识体系。“应用型”要求教师能把知识、技能、品性(态度)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并有效把握体育职业特质形成规律和体育职业特质的教学规律。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将体育职业实践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再现传授给学生[20]。为此,学校必须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到中小学或健康服务机构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教师通过深入中小学或企业现场,真正搞清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以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解决好自身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EB/OL].(2016-08-21)[2018-11-02]. www.Chinanews.com/gn/2016-/08-21/7979460.shtml.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10-26(01).
[3]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 [2018-11-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4] 爱弥尔·涂尔干. 教育思想的演进[M]. 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
[5] 魏所康. 培养模式论[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1.
[6] 袁本涛. 变革中的硕士生培养目标:概念、动力与行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2):14-20.
[7] 尹志华,汪晓赞.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及启示[J]. 体育学刊,2016,23(3):100-107.
[8] 王先茂,毕永兴,凌晨,等. 美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案例[J]. 体育学刊,2018,25(6):106-110.
[9] 杜伟超,汪晓赞,尹志华.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发展与启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5):420-425.
[10]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6-84.
[11] 黃汉升,陈作松,王家宏,等.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J]. 体育科学,2016,36(8):3-33.
[12] 冯忠良.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9.
[13] 邓泽民,侯金柱. 职业教育教材设计[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127,137-150.
[14] 陈庆合,宋绍富. 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职教论坛,2016(30):16-20.
[15] 汪晓赞,郭强,金燕,等. 中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溯源与框架构建[J]. 体育科学,2014,34(3):3-14.
[16] 侯宇.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D]. 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8:36-42.
[17] 陈庆合. 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支持系统[G]//靳占中.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秦皇岛:燕山大学出版社,2018:610-614.
[18] 钟启泉. “核心素养”的习得养成[N]. 中国教育报,2016-11-02(05).
[19] 陈庆合,王海军,许朋展. 论本科转型与能力本位教育[J]. 职教论坛,2017(33):13-17.
[20] 邓泽民,陈庆合.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