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乌铜走银纹饰及其文化内涵

2019-07-01 06:37王稼,田野
戏剧之家 2019年16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纹饰纹样

王稼,田野

【摘 要】乌铜走银是云南一项特色的金属制作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制作工艺、纹饰种类两方面对乌铜走银纹饰进行了主要的研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且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一定的调研。希望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乌铜走银;纹饰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127-02

乌铜走银是云南独有的一项金属制作工艺,它用料奢华、制作精美、比例均衡,极具东方古典美学气息,深受古代文人墨客、名门望族的喜爱。但近代由于战争、贫穷、原料的稀缺等原因一度导致其濒临失传。近些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不断提升,乌铜走银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现代乌铜走银由于其高昂的价格及复杂的工艺,早已脱离了实用的范畴,更多的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装饰性是乌铜走银最为重要的核心,而纹饰则是其装饰性最直观的表达。

一、乌铜走银纹饰的制作方法

乌铜走银器具的制作要经过一个非常繁琐且复杂的流程,纹饰的制作主要集中在绘制图稿、錾刻、走银三个步骤上。首先将经过设计推敲后的图案绘制在图稿上,然后再将图稿内容绘于铜胎的表面上,线条应该清晰流畅,再用钢制錾子将图案錾刻出来。錾刻过程力求精准、力道恰当,稍有偏差便会影响整个作品的美观程度,甚至需要重新熔化打片制作。然后便是最具特色的走银环节,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錾刻好的刻痕当中,使其融为一体。走银过程中匠人必须要把握好不同金属的熔点,如稍有不慎,便会导致铜坯破损或银(金)从铜胎上脱落。这需要匠人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走银完成后还需要经过打磨抛光、捂黑使整个作品更加精致、美观。

二、乌铜走银的纹饰种类

乌铜走银纹饰种类繁多,它吸收了许多与儒家文化有关的吉祥图案、花鸟鱼虫、汉字、写意的山水风光等纹样,也有许多宗教题材的纹饰诸如佛教的吉祥结、法轮等,还有一些充满云南当地特色的纹饰。其中儒家文化对乌铜走银的纹饰的影响非常大,乌铜走银起源地石屏属于云南省红河州,儒家文化对这里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这里有朱家花园这样庞大的汉族古建筑,也有全国第二大的孔庙等等[1]。乌铜走银顺理成章的诞生在了这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地方,它既满足了贵族阶层、文人对于精致工艺品的市场需求,也让儒家文化浸透在了乌铜走银的纹饰当中。有了文人墨客对纹饰设计的参与,乌铜走银器具表现出了极高的审美情趣,其纹饰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具象化的纹饰。乌铜走银纹饰中有一部分以具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了真实的再现,如梅兰竹菊、荷花、松树等植物纹饰以及蝙蝠、仙鹤、金鱼、喜鹊等动物纹饰。这些纹饰大多具有美好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或是对高尚品格的崇敬。但即使是具象化的纹饰也并不是对物体一味的写生,更多的还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将事物的主要特征巧妙表现出来,使其在将客观事物恰如其分地刻画出来的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

(二)写意化的纹饰。中国国画注重的是意境、是留白,山水题材纹饰运用在乌铜走银上同样注重的是意境。朴实无华的白描手法注重线条的轻重缓急与疏密程度,虽无华丽的色彩与丰富的装饰,但将中国古典禅意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技法的角度上来说,匠人对图案进行了一定的设计,将画面中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在营造意境的同时也降低了制作的难度,使制作出来的乌铜走银器具更加精致。

(三)几何化的纹饰。如果说写意化的纹饰进行了一定的概括,那么几何化的纹饰则是更进一步、更加高度的概括与抽象。这些几何化的纹饰大多不是乌铜走银匠人的原创,而是经过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总结与抽象得来的。它们大多传达了美好的愿景,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表现,所谓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便是这个意思[2]。这些纹饰有的来自于中原文化,如钱纹、弦纹;有的来自于宗教文化如佛传八宝等。常用的纹饰有回纹、盘长纹、万字纹这样高度抽象化的纹饰。回纹在中国民间有“富贵不断头”的含义,它多以二房连续的形式出现,有连绵不断、吉利永长的吉祥寓意[3],在乌铜走银中常用作于锁边图案或是两个画面之间的间隔纹饰。盘长纹来源于佛传八宝之一的盘长,在佛教中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含义[4],后慢慢发展为一种世俗的装饰纹样,传达出幸福生活永无止境的寓意。盘长纹多见于器型较大的乌铜走银器具中,多作铺地之用。万字纹同样来源于佛教,它的诞生源于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寓意“吉祥万 之所集”[5]。万字纹的运用既有二方连续也有四方连续,一般不单独使用,常用于器物的边缘、口盖处。除此之外,几何化的纹样对丰富整个画面构图、增强器物的节奏感、韵律感起着关键的作用。

(四)文字纹饰。文字纹饰主要是名家书法诗句的临摹或是为满足不同意境下的具有独创性的书法作品。有的单独使用,也有与写意的山水等纹饰结合运用的。文字纹饰来源于中国书法,它不仅注重文字线条与结构的美感,也注重整个整个作品的章法及其所传递出的意境之美。所以匠人在錾刻是更加注重线条曲线转折的力量感、充滿意蕴的立体感以及轻重缓急的节奏感。不仅如此,整个画面构图的合理性以及整个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意境也是影响整个乌铜走银作品美感的因素。这就要求乌铜走银匠人不仅要有精湛熟练的技术,也要有极高的审美造诣。

三、乌铜走银纹饰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与西方大相径庭,如果说艺术是“真、善、美”的集合,那么西方古典艺术注重的是“真”与“美”,“善”则蕴藏在“真”与“美”之中;中国传统美学则更加注重“善”与“美”的结合,用“善”与“美”的结合体现出“真”。中国古代诗歌讲究“温柔敦厚”,在艺术上也追求含蓄美、内在美,这与中华民族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其他文化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乌铜走银纹饰源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书法作品等,所以其上的纹饰也是如此,它不像西方工艺品上的纹饰那样写实,一眼看尽所有,更多的则是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艺术手法,将无尽的意象蕴藏于有限的图案纹饰之中,内敛而非张扬。匠人们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审美理想用自己的方法巧妙地物态化呈现到这小小的铜器之上,精巧之极。

(二)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体现。中国传统艺术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巨大,乌铜走银工艺同样体现了许多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和合”理念是中华文化的传中精神之一,贯穿了中国古代宇宙观、天下观、国家观、家庭观、道德观,也对整个乌铜走银工艺影响极深。“和合”观念中便有将两个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相结合的理念。乌铜走银以铜为胎,以银做纹饰,将两个不同的材质合二为一,融为一体。除此之外,乌铜色黑、银色白,黑白相合,与中国传统八卦如出一撤,一阴一阳,既对立又统一,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体现。

(三)多元文化的融合的体现。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远离古时中原文化的中心区域,但乌铜走银的作品仍然深受汉文化影响,无论是文房四宝、烟斗、茶具、酒具都具有典型的儒家文化特征。除此之外,从佛教中提取的符号纹样在乌铜走银作品的纹饰中也非常普遍。这些外来的纹饰与云南本地自然风光、具有文化特色的纹饰在乌铜走银作品中共存,将儒家文化与地区特色、宗教文化相结合,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同时也说明了不同民族、宗教、区域的文化在云南相互融合、相互包容。

四、现代乌铜走银纹饰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收入低、原料稀缺等原因,乌铜走银工艺濒临失传,随着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乌铜走银工艺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它也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当中。现代乌铜走银的生产流程与生产工艺幾乎将原来的工艺全部保留,生产的器具从小型的茶具、酒具、文房四宝、女士饰品、小型香炉等到大型的鼎、花瓶、大香炉等,这几乎囊括了所有传统的器型。纹饰在传统的写意画、书法文字、动物、几何纹样、植物、吉祥纹样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些更符合当代人审美的纹饰,纹饰的材质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的乌铜与银相结合,加入了一些诸如不同材质的拼接让整个作品更加具有现代感。但总的来说乌铜走银仍然较为传统,传统的纹饰制作方法使得产量有限、价格高昂、难以普及,所以如果要有更大的发展必须不断改进、革新工艺,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引入现代的生产方式让乌铜走银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五、结语

乌铜走银工艺纹饰设计精巧、做工精致,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它生动传神的向我们诉说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操以及当时的城市风貌等,也给现代的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灵感。若在继承传统纹饰特点的基础上对纹饰种类和制作工艺上进行不断的创新,这项古老的工艺将会为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得到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东方.乌铜走银的造型、装饰与传承[D].云南师范大学,2013.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330.

[3]杨永波.传统回纹纹样及应用于现代设计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2(11):50-52.

[4]高扬.探析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盘长纹[J].现代装饰(理论),2015,(11):137-138.

[5]管静.中国传统万字纹的符号学解析与现代运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6):126-128.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纹饰纹样
带状纹饰的类型
蜡染的纹饰探讨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雕漆纹饰的修复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袁飞纹样设计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