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琦 顾玉平
摘 要: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和精神特质的总体性判断,是对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新的机遇,具有发展的新境界、新基础和新方位。同时,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中国文化向心力等遭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因此,探寻增强文化自信的对策,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結合的方略。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4-0015-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为我们从理论上阐明新时代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指导。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和精神特质的总体性判断,是对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问题会随着时代不同而彰显出不同时代特征。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文化自信面临新的机遇,也存在诸多不可避免的挑战。因此,探寻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的机遇
1.文化自信发展的新境界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来看,中华文化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其数千年的继承发展中没有断流现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由于“士农工商”的传统社会阶级排序思想,文化发展一直受到统治阶级重视。
从古至今,许多经典作家都在其著作中阐明过文化观,表达其对文化建设、发展的态度。特别是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总结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大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大会同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文化自信问题成为理论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得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发展的新境界。
2.文化自信发展的新基础
文化自信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养料和坚实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为文化自信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人民在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升的同时,对精神产品的追求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不断增加,这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思想。要使文化自信思想根植于每个人心中,就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每个中国人拥有民族自豪感。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的民族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存在危机,但危机与转机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转化的。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需要改进,需要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寻求文化的创新,让文化发展更符合社会的需求。近代中国,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饱受欺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受到打击,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信任度有所下降,当时的学者和一些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从西方引进一些新思想来弥补不足。但是中国国情和社会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国外思想运用到当时的中国收效甚微。之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中重拾文化信心,使得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发展的新基础。
3.文化自信发展的新方位
当今世界,各国竞争已经由经济、军事实力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文化因素越来越成为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日趋加深,我们有了更方便的渠道与外国文化交流互通。但同时,西方的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也对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避免被同化,也为了塑造自己的价值体系,我们必须形成自己强大的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处于领先地位外,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形成强大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面临着诸多考验和危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过度重视经济建设,相对忽视了文化精神领域实力的提升,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不均衡。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也为了实现文化强国发展战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战略,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使得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发展的新境界。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响文化自信的因素和手段日趋复杂,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等诸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多元的社会背景,文化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使得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诸多挑战。
1.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受到冲击
一方面,多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总趋势,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有利于文化之间的融合。但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趁势流入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有人在文化冲击面前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比如买衣服,很多人放弃舒适度的要求,一味追逐大牌、名牌、进口品牌,对优质的国产服装品牌不屑一顾,形成一股攀比之风,这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造成很大阻碍。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很多文化生产企业一味追求效益,放弃了一些对社会发展有益但经济效益低的文化主体。比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传承者,一些古迹由于难以融入地方建设规划而被拆除……这种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现代人有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社会心态,在这种社会心态的影响下,传统文化的教育、凝聚等功能被弱化,人们只把文化当作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强化了文化的娱乐、商品、服务功能,这非常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中国文化向心力面临挑战
网络时代的来临,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交往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文化环境、文化方式和文化关系。伴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中国文化向心力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方面,民族文化认同感受到挑战。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产生的一种认同感,它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但自网络虚拟社会诞生以来,互联网将世界联系到一起,模糊了国家间的界限。西方国家试图用普适价值观割裂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给民族认同感带来了很大挑战。对个人来说,特别是青少年,由于自身价值观还不够成熟,不能抵抗虚拟世界充斥的消极因素,极易被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所影响,形成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削弱爱国之心,以至于减弱民族文化认同感。
另一方面,民族向心力也遭到挑战。网络在带给我们便利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人们逐渐习惯了在屏幕和键盘后面与人交流,主流的文化传播方式遭到一定冲击。很多人认为,虚拟世界是法外之地,把许多暴力元素、色情视频、封建迷信内容以虚拟社区为空间传播出去,严重弱化了文化的价值。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还通过网络输出一些带有鲜明本国文化符号的影视作品,使青少年沉迷其中,达到一种文化输出的目的。这在无形中冲击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向心力。
三、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对策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成长、发展的标志。新时代,人民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了抵御文化入侵,也为了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我们要探寻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对策。
1.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坚强的领导核心,要不断加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作用。实现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中华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文化成果的创造性转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需求也越来越大,需求刺激生产,文化产业在短时间内发展迅猛。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开始自觉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这些现象对实现文化自信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仍然有一些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割裂开来,从根本上背离了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原则,更有甚者将西方话语作为金科玉律,践行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还扬扬自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3]近代社会由于社会动荡、文化入侵,确实让我们一度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产生过质疑,但历史证明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此,即使我们的文化中仍然有糟粕,仍然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但我们也要对它充满信心。正确对待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本土文化做出一定的鉴别和取舍,取其精华,去伪存真。除此之外,还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坚定反对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华文化的侵蚀。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增强文化自信,必须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文化的发展方向与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相一致。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特殊的性质决定了文化的改革必须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要坚持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其次,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文化为人民服务是文化发展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问题,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为人民服务是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要突出人民的中心地位,要秉持文化成果由人民创造、为人民共享的理念。最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调节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政府,要做到简政放权,让渡一部分权力给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企业的活性,让这些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跟随市场的波动调整自己的发展规划。但同时,政府也要履行监督义务,净化文化市场的不良之风。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时,要将社会效益置于经济效益之前,不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要将二者统筹安排,实现良性互动。
3.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策略
增强文化自信,还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互联网产业逐渐壮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密切,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经济、文化,要想健康、迅速發展,就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要赋予中国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必须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文化发展的养料。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奕就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这是文化引进最生动而成功的范本。但仅仅引进来是远远不够的,文化认同感不仅来自本民族,也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人民,要想取得世界各国的认同,必须还要将我们的文化成果传播出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除此之外,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它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载体,即强大的综合国力。所以,增强文化自信,就必须不断推动综合国力的提升,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在物质资料充裕的前提下,文化的社会效益才能更加突显,从而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摒弃民族文化,失去本土文化的滋养,不仅得不到新的全面发展,甚至会走向毁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曾经的先进与厚重是我们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新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但文化强国之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善于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这是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必须具备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0.
[3]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J]. 党建,2014(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