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乐章
摘 要: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老旧的自娱自乐型群众文化活动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专业艺术与群众文化良好结合成为当下群众文化发展的主流。文化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从硬件的专业化布局到群众文化团队的专业建设一系列的专业性融入使群众文化活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群众文化专业性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群众文化的专业性发展使群众文化逐步正规化、系统化。基层文化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这种二者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根据各地区情况和自身的工作经验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更好的推动群众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 专业艺术 “专业”融入 文化服务 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6-0-02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同时习总书记还指出为满足人民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文化发展和文艺创新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艺术精湛德艺双馨的高水平的创作人才和名家大师。即专业性艺术文化。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群体即热爱艺术,有着强烈文化艺术追求的平民老百姓。而笔者认为当今的基层群众文化服务单位如果作为一种高效的媒介使更优秀的、专业的文艺融入群众文化就能大大的提升群众的艺术鉴赏力,提高群众文化的艺术水平,从而更好的改善文化服务质量,达到实现文化自信的目的。
一、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本身存在很大差异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俗话讲就是老百姓的自娱自乐。而专业艺术是指以艺术为专门的职业,通过专业学习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并长期从事艺术工作的人群和工作单位。具象化表现为专业的艺术团体,艺术院校。如:歌舞剧院,歌舞团,音乐学院,艺术学院等单位。
差异:一是主体区别,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而专业团体的主体是以一门艺术为职业的专业从事艺术活动的个体。二是参与形式区别,群众文化以自娱自乐为主导。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而专业艺术是以精湛的艺术创作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优秀的作品服务群众。三是目的不同:群众文化是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而专业艺术是以从事艺术工作为主要职业并以服务他人为目的。
二、群众文化中融入专业艺术的必要性
1.响应国家对文化大发展的要求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让老百姓看品质优良的演出享受到丰富的文化艺术大餐是专业艺术团体以及专业的艺术人才的责任和义务。而笔者认为,这只是专业文化和人民群众结合的冰山一角。而今如果能够将专业性元素和群众文化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让更专业的艺术人才走到人民群众中参与属于群众自己的文化活动成为群众文化中普通的一员,亦或让群众近距离的聆听欣赏专家大咖们的演唱,甚至是同台演出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文化服务于民的职能。
2.专业艺术的发展依赖群众文化
专业性的文化活动只有充分的在群众文化中发酵才能不断的提升艺术本身的生命力,一个个源自于人民群众的故事和真情实感流露才会使艺术作品得到升华,才会将一个个艺术表演赋予新的灵魂。笔者认为专业艺术需要在群众文化的大熔炉中不断的历练打磨,才能更好的贴合群众为人民服务。
3.群众对艺术的追求逐步专业化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战线上的文化工作者,参与群众文化6年有余,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发现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需求日益增长,当下很多群众文化的受众群体不满足于只是观看或者欣赏高雅的艺术节目而是更愿意亲身体验和参与到艺术文化领域,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以笔者所带的一支琵琶团队为例,遲暮之年的琵琶爱好者甚至愿意花一天中近5个小时去研习琵琶的演奏技法和音乐理论知识。并且能够数十年的坚持一个练琴的好习惯。这样的一个时间比例的付出相当于一名专业院校的学生在自己专业上下的功夫。基于群众有这样的需求作为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有责任和义务为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提供更为专业的技术指导和专业的艺术鉴赏力的提升,从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三、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专业性”融入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的基层单位在面对群众文化不断发展、人们的艺术品位、艺术追求不断上升的今天。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改革。响应国家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要求,最大化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其中馆业余文化团队建设方面是专业化提升最为关键部分。下面以河西区文化馆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1.群众文化活动场地专业化
河西区文化馆自2015年迁址以来文化活动场所面积增大,厅室功能分明,分别设有专为文艺演出所用的音乐厅;话剧排练所用的黑匣子剧场;专业录音棚;以及业余团队排练的排练厅5个;琴房6个。其中团队排练厅又按照功能划分为舞蹈排练厅2个,音乐排练厅3个。舞蹈排练厅内设有专业的院团标配的把杆和镜子,音乐排练厅内配有三角钢琴。其中6间琴房内也分别配置了6架立式钢琴。较之前的旧址分别新增了专业的琴房、器乐排练厅、话剧排练厅、以及录音棚等专业性较强的厅室。同时排练厅内的设施设备都趋向专业化发展。如琴房隔音板的设置,舞蹈厅地胶和镜子把杆的设置均按照音乐艺术院校专业学生的标准配置,对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进行装修。从而使群众文化团队得到更为专业和优质的文化服务。
2.群众文化团队选拔机制的专业化改革
自2015年起,随着文化馆文化活动场所的不断扩大,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文化馆在编业务干部岗位专业性的不断加强。为了能使更多更优秀的群众文化团队享受到文化大发展下文化事业单位为群众提供的更为优质和专业的艺术平台,河西文化馆在文化活动团队的选拔上进行了改革。首先,由常年不换的固定团队变更为考核机制下的流动性团队。即:自2017年起文化馆的团队每年进行一次针对群众团队的专业考核,选取达到考核标准的相对较为专业的艺术团队为该年文化馆的排练队伍,享受该年在文化馆这个艺术平台提供的一系列优质的文化服务。则年再进行一次业务考核,如若该团队在下年的考核中没有达标则取消下年在文化馆活动排练的资格。一年一次以此类推。这种机制的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群众文化团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及作品创新等方方面面起到一种督促作用。同时确保最优质的文化服务平台始终服务于较为优良的艺术团队,从而为整个社会业余团队提供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良性发展。其次,选拔过程中文化馆邀请专业艺术学校及专业院团的专家组成评委小组对该团队的艺术形象,艺术水平,艺术生命力及团队协调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为文化馆筛选出综合能力强,专业水平较为过硬的群众文化团队。第三,被选为文化馆常年活动的艺术团队该年在文化馆活动期间的原创作品可被列为下年考核的加分项。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团队的创新意识,为群众文化艺术的永葆青春打好基础。
3.群众文化团队业务水平的专业化发展
近五年来文化馆活动的业余群众文化队伍数量增多,涉及艺术门类更加丰富。2013年至2018年间河西区文化馆业余文化团队数量由10支增加到了61支。艺术门类上分别增加了戏曲、曲艺、戏剧三个大的艺术门类。详情见如下图所示:
以河西文化馆的群众文化团队为例,团队除数量增多外还表现在:
第一,各大艺术门类排练形式的专业化划分。例如:声乐类排练团队除艺术沙龙外新加入了大合唱团队(60人),小合唱团队(20人)。器乐类的排练形式根据器乐种类分为为西洋器乐类和民乐类,同时两大类分别又在演奏形式上由原先的单一大乐队形式逐步趋向更细致的划分,如民族器乐类的琵琶重奏、广东音乐组合,以及西洋器乐类的军乐团,交响乐团,手风琴室内乐团等艺术形式。
第二,排練内容上较以往选择了具有一定专业难度的曲目和作品进行排练。例如:声乐艺术沙龙由早先的个人展示自娱自乐上升为整部歌剧的排练,其中2017年河西区文化馆声乐艺术沙龙在西岸艺术馆成功的上演了首部完整的歌剧《货郎与小姐》并受到广泛好评。
第三,聘请专家对优秀的群众文化团队进行专业化提升。随着群众文化团队的不断壮大和提高,文化馆针对优秀的艺术团队进行了专业拔高,为打造比赛型的艺术团队增添力量。例如:天津市群星奖获奖作品舞蹈《我们曾经年轻过》曾聘请国家级的专业编导为业余的群众文化队伍进行辅导拔高,最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市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4.基层文化工作者自身专业能力的加强
基层文化工作者业务能力专业与否直接决定了对服务对象的服务质量是否专业。也就是说,文化工作者面对的群体是业余的群众团体但仍旧要为群众文化团队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具体表现在排练作品的专业化选择,排练内容排练形式的专业指导以及艺术鉴赏力的提升和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讲,文化基层单位的业务干部由早年的业余型转变为专业院校毕业的专业艺术人才。如河西文化馆自2008年起至2018年10年间业务岗位在编人员的招聘中逐步向专业化靠拢。其中专业音乐学院、艺术院校的本科毕业生逐渐增多,甚至近几年的招聘中专业院校研究生业务干部的纳入也是屡屡可见。以2008年、2012年招聘人员统计作比较如下:2008年招聘业务岗位共7人,其中3名为专业艺术院校本科毕业生。2012年招聘业务岗位共7人,7人均为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其中专业艺术院校研究生2名,本科生5名。这些专业院校培养的艺术人才到群众文化的基层单位工作势必大大提升了群众文化岗位上艺术门类的规范化,并且专业机能,工作效率,工作思路逐步向专业化发展。为群文系统注入新鲜的血液。
5.演出平台的专业化提升
随着群众性业余团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优秀文化团队的不断涌现。河西文化馆作为演出平台的提供者,也逐步的走向专业化。文化馆群众文化队伍从下基层慰问走进养老院、部队和学校到优秀的艺术团队走进国家级的专业舞台——国际大剧院参与演出。就是一种文化演出平台的提升。例如:由业余团队自己创编的舞蹈《我们曾经年轻过》在2016年就曾有幸走进国家大剧院参与京津冀春晚的专场演出。
6.针对“享受型文化散客”的专业化普及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提供千百万普通老百姓文化服务的重要使命,而除业余文化团队外,近年来面对普通老百姓文化需求的提升,文化普及工作也逐步走向专业化发展。以文化讲座的开展为例介绍如下:
首先,以往的公益性讲座所涉及到的主讲人大多为文化工作战线的工作人员。或文化馆发展的文艺骨干来担任。而今则上升为邀请专业艺术院校的知名教授或邀请国家级、市级的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进入百姓讲堂为老百姓普及艺术理论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使百姓在文化馆这样的艺术平台就可以接触到各个艺术门类的大咖。提高了艺术欣赏水平的专业水准。例如:河西文化馆在2016年就请到了舞蹈门类享受国家级艺术津贴的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潘志涛老师为普通的舞蹈爱好者讲述舞蹈的艺术魅力。
其次,丰富传统意义上的讲座形式,使普及工作更加生动形象。艺术大讲堂由形式单一的讲述发展为集讲述、演奏、表演、上台互动为一体的更为专业化、生动化的教学。使百姓在第一时间就能从抽象转变为形象从而能够更好的达到普及文化素养的目的。
四、基层群文干部需要在群众文化专业性发展上多下功夫
满足当今群众的文化需求,加强文化服务于民的意识是每一位基层业务干部的工作宗旨。而对于群众而言专业化的内容融入多少,怎样更好的融入是至关重要的。能否把握好专业化的发展的速度,控制好专业化的程度决定了这种趋势下的群众文化发展是否得到了人们的满意。是否能够匹配人们现在的精神追求的高度。只有按需求在群众文化中融入专业元素才算是给群众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做了“有氧运动”。才会使群众文化发展事半功倍。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了解人们的文化需求程度,在更多的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因地制宜的进行专业性的融入。从而提升群众整体的文化素养,提高群众文化的艺术水平。更好的做到文化服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