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生态教育问题

2019-07-01 02:30张嘉润
中文信息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学校

张嘉润

摘 要:论述了我国生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落实生态教育的紧迫性和时代重要性。以英国的生态教育的特点和内容为例,为我国生态教育建设提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教育 青少年 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6-0-01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定位,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人民需要的美好生活需求中,教育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建设教育强国定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同时,十九大还明确提出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议题,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加强学校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是这个时代重要的课题。

一、青少年生态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校生态教育建设实效性差

尽管有部分学校在课程中加入了“生态教育”的课题与目标,教学内容中加入了建设绿色生态的章节,但是对于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例如,在教材中涉及绿色生态知识,却往往浮于理论知识,缺少实践内容。同时缺少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力量,对于生态学和环境学专业性知识储备的不充足,导致学生不能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充分理解。

2.学生缺乏主动性

学生在学习生态教育知识的过程中,缺少自主学习的動力。一方面繁重的学业和竞争压力在身,一方面学习的主要目的被错误得当作分数的提升,而生态教育作为一门新的课程,重视程度得不到提升。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不够,对于理论学习浅尝辄止或者比较敷衍,生态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事实并不是在于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多么了解,而是在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心。

3.社会价值导向的偏差

人类创造工具的原因,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工具的异化,使作为人类交流工具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初衷相违背。[2]媒体成为了支配人的存在。当今社会,主流媒体宣扬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媒体的异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娱乐消息、肤浅低俗的新闻反而更加吸引大众。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们的价值观的扭曲,追求物质而对社会建设的关心不够,缺乏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感。

二、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持

1.改变教育目的功利化的观念

生态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回到人本身,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存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环境道德是在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道德化的产物。[3]它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之间的规范,是与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

这要求我们更新道德与价值观,正确处理代内、代际关系,基于人类长远的利益,保护生态平衡。建立青少年的新自然观(由对自然的单向征服、索取、掠夺、破坏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追求和尊重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平衡协调发展)[4]。切实将我国青少年培养成具有绿色素养的时代新青年。

2.注重生态教育的渗透性

生态文明教育既可以呈现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又可以渗透到其他学科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何况,生态教育不仅在课堂之中,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整个生活的历程就是教育过程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出发,教育即是生活的更新,而生活是源源不断的,是每个人不断改造经验的过程。在教育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更新生活内容,同时不断的使生活经验成长。

三、途径

1.教育方式上:注重实践——以苏州为例

教学的课堂并非固定在学校,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生态教育的学习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兴趣”和“训练”起到调和作用。由发生兴趣而学习,在学习训练中获得思考。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兴趣,是生态教育创新中应当注意的。

苏州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从传统的工商业到现代民主工业再到当代高新工业,作为新世纪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苏州拥有众多工业旧址,例如著名的新光丝纺织厂改造为“桃花坞创意园”,苏州第二制药厂改造为“姑苏69阁”文化创意园。[5]学校安排学生参观创意园区,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历史归属感,从独特角度启发学生们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思路,使得创新环境保护和工业遗址起到相互支撑的作用。

2.注重完善生态教育体系

第一,与国际接轨,吸取国外优秀经验,培养优秀人才。国外学校的生态教育,由最初以课程为中心向学生接触、融入环境转向。目前,重视和提倡“生态学校”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学校开展可持续教育的模式。而一些发达国家在认识和明确生态教育的同时,也逐步建立高等教育人才体系的培养,确保生态教育高层次人才的保护,科学性的完善。

第二,善于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长期以来体制内的学校现成资源一直占据教育的主流,而学生和家长也更加认可学校的资源。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这种教育现象改变了。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占有率逐渐降低了。更多的生态教育的资源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得以实现交互。

第三,创新环境科学的教育方式。发达国家在生态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已经初步成熟,而教育模式也从以前的“灌输”走向了“创新”。近年来发达国家提出了一种新型国家生态教育方式“互动式生态教育”,如英国提出了三目标、三途径。生态教育的创新模式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用充满时代性的气息的思想和精神来教育,说服和激励教育的对象,碰撞出新的火花。

人类对美好生活方式的追寻是永恒的,生态教育的最终指向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灵魂的和谐统一,实现生态自然的和谐,也是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学校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将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传递给学生,不断更新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知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在校园内开展系列学习活动,掌握学习实践规律,把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体系丰富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刘伟,张万红.从“环境教育”到“生态教育”的演进[J].煤炭高等教育,2007.

[2]杨宏伟.高校思政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对策研究——基于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8.

[3]史海生.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环境道德[J].学理论,2010.

[4]李吉霞,张翠萍.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7(1):83.

[5]夏健,王勇,杨晟.基于城市特色的苏州工业遗产保护框架与再利用模式[J].规划视角,2015.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学校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