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做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阅读文章,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D.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
【解题思路】
本题侧重于考查在阅读理解并准确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论述内容、论述思路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有以下几点须注意:1.读段落,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仔细阅读全文,一段一段地读,不急不躁,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抓住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特别是要注意段首主旨句,或者在段落中的观點句;2.析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在理解每一段内容的基础上,再来综合分析全文,如找出中心观点和分论点,找出作者行文的结构安排,从宏观上把握全文内容;3.对答案,与原文内容对照分析。在前面阅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迅速找出答案选项内容在文中对应的区域段落,然后甄别正确与否。
【参考答案】C
(C项过于绝对。第3段首句“汉魏之后……诗歌创作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表达的是创作的侧重点变化,不是截然变化;其后说六朝“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不囿于”是不再局限于,不意味着“不再言”。A项是对第1段内容的概括,内容与原文相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原文是“最早出现于《左传》”,这实际上是对同学们古代文学常识的一种变式考查,《左传》的成书时期就是春秋时期。《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著,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项是第2段的主要内容,对比阅读该段第一、二两句,表述正确。D项内容涉及全文内容的梳理:第2段,讲春秋、战国先秦时期“诗以言志”,也就是重志轻情;第2段“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表达的就是志情相融;第3段“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这一段首中心句表达的就是重情轻志;这一段的后半部分,讲到了六朝时期的“‘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说的就是志含情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D.文章第3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解题思路】
本题侧重于考查在阅读理解并准确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对文章进行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归纳整合相关现象和问题。重点要把握文中段落内部结构关系,辨明句间关系,即辨明各部分之间是承递关系、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等等;把握所举例子证明的观点。
【参考答案】D
(D项片面理解文意。第一次引用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但是第二次引用的目的有二,一是阐释刘勰的“为情造文”说,二是证明其“情”“包含了先秦的‘志”,照应上文“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的论述。A、B两项内容比较简单,很容易断定正确。C项整合了原文第2、3段的内容,选项后半句“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在原文中的相关信息见第3段:“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到了六朝,“缘情”说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从中可以看出六朝相对于汉的不足之处,有其进步的地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B.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C.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解题思路】
本题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角度设题。要在综合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全面正确理解对作者观点;要对独立的句子或几个前后紧密关联的几个句子过行综合归纳;要精读选项和原文,在文题比照中仔细思考。重点避免逻辑方面的错误,如:1.因果关系(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看是不是存在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原因表述不全的问题;2.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已经、将来、正在、日前、预计等表述时间的词语),看是不是存在已然说未然或未然说已然的问题;3.必然或然(如果、可能、一定、必然),看是不是存在过于过于绝对的问题;4.偷换概念、张冠李戴,看是不是存在陈述对象错误的问题;5.不合文意,曲解文意,或赤于臆断原文依依据。
【参考答案】A
(A项,据第2段“而汉人的情志统一……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第3段“对前代‘情志的综合……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B项,因果關系不成立。第2段“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这其中有“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的重要原因,脱离这一点,因果关系不能成立。C项,逻辑混乱。第4段,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对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确实起了推动作用,但原文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为例则是为了以其作品佐证“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的观点,选项则将其曲解为重回“情志统一”的条件,故错。D项,遗漏原文重要信息,原因表述不周全。第4段,原文说“宋诗……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脱离传统的志与情”意味着不仅脱离了“诗言志”,同时也脱离了“诗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