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迪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除了考虑不能增减学生的负担,还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加强实践体验,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能力提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6-0-01
作业是课堂教学延伸,是反馈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作业是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但是那种单一的、重复的、机械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学生的發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作业设计,让学生在体验、实践过程中完成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提高能力。
一、实践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到计量单位有关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学这类知识,需要学生亲自实践才能理解。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的有关内容:认识钟表、量一量比一比、公顷和平方千米、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这些知识设计的内容多,认识较抽象,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相对较困难,他们不能正确的在头脑中构建一系列的知识体系。学生不能从教师的讲解及大量练习题中真正理解这些知识。因此,需要教师创造一些条件供学生实践体验,通过自身感受,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教师设计作业时,对这些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准确、完整。学生在接触有关知识时要加强实践体会,亲自感悟。学习三年级上册“测量”后,教师可以让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观察测量那些物品可用“毫米”做单位,教师可以和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通过实践体验,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调查统计,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中有“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五年级下册的“折线统计图”,六年级上册的“扇形统计图”。这些与统计有关的知识在于培养小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调查的数据让学生能从统计图中提取一些信息,通过统计图反映一些情况,说明某种问题。学生统计数据中了解一些知识,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能学以致用。教师在设计相关的统计作业时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后,教师布值得作业:李红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睡眠为41%、上课占17%、活动为13%、做作业占8%、看电视为4%、进餐为4%、其他占13%,(1)李红每天做作业用多少时间?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2)你认为李红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合理吗?(3)你的作息时间与李红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对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同时从中发现问题,并试着自己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此类知识时,训练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增强团队意识,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板块内容“你知道吗”。这些内容都与数学知识有关,有社会、生活、自然中的一些常识,有数学史实等。教材介绍得较简单。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深入研究。上网查资料,也可查找有关报刊书籍,让学生详细地了解有关知识,拓展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些知识是人们经过长期研究得到的成果,饱含着他们的智慧,让学生从中体会古人的钻研精神,解读这些知识对人类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专项阅读活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涉及到图形的内容,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材中涉及到图形的知识主要是平面图形概念、公式及基本特性,有少部分知识与立体图形有关。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需要借助教具帮助学生建立一些图形空间概念。通过学生直观的感知来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及理论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动手操作型作业,既巩固知识的同时,又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1.动手制作
完成这类作业时,教师应给学生一些提示,选用材料及制作要求。学习“认识时间”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制作“钟表”的模型,教师提示学生钟面的选材及注意区分时针与分针等,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深化对时间有关知识的理解。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学生制作模型,强化他们认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特性吗,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2.艺术类作业
教师让学生注意画图比例。图形大小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设计。学习“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圆规和直尺设计漂亮一些图案。学习完“倍的认识”后,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巩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图画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用一些图案来表示倍数关系,可以自己画,也可以用粘贴的方式,图案题材可以水果、动物、圆形、小棒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教材中有抽象的理论知识,还有学生没有发现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学习数学。
3.拼组图形
学习拼组图形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按要求剪一些图形,拼组在一起,并把结论写在拼组的图形上。学生在剪、拼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用数学术语进行描述,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动手操作类型作业,在操作中弄清楚之间的关系,对几何图形有深入的理解,促进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
总之,根据教材中各部分知识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长期研究的课题。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与作业,增强作业“韧性”与“弹性”,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创新,让学生在作业中得到的乐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郁娥.小学数学的创新型作业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77.
[2]刘涛.基于应用拓展,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生长点[J].华夏教师,2017(13):75.
[3]崔小兵.创意小作业,教学大精彩[J].江西教育,2016(3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