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恩
我国是世界第一粮食消费国,也是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国,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对世界粮食产量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玉米作为我国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着成活率高、用处广泛等优势,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种植历史比较悠久,民众在玉米种植上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目前我国民众在玉米种植上仍旧存在一些问题,种植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新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如何对玉米栽培技术进行创新,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进而提高我国玉米产量,是我国玉米种植业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1玉米栽培新技术
1.1注重种植前的土地管理
在玉米种植中,要注重对种植土地的前期管理,在种植前要对土地进行彻底的整翻,避免出现土地过硬等问题,确保玉米能够正常生根发芽。在耕地整地过程中,要注重对土块的大小和硬度的控制,避免土块太小出现无法覆盖种子或是土块太硬阻碍种子发芽等问题,保证玉米的发芽率。在土地翻整中还要注意将土地上的垃圾进行清理,避免杂物对玉米正常生长的影响。另外,要根据玉米生长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满足玉米对水分的需求。
1.2科学合理地进行种子的选择和管理
在玉米种植中要根据地区的土壤、气候等因素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种子。要保证种子能够适应种植地区的土壤和气候等环境,确保玉米的成活率和玉米的产量。另外,要加强对种子的管理,通过药物浸泡等手段进行增强种子的抵抗力,提高种子的存活率,进而保证玉米的产量,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
1.3适时播种
河南位于华北平原,是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风沙较多,降水较少,夏季降雨较多,气候比较湿润,最高气温能够达到30度以上,秋季日照充足,冬季降雨较少,天气比较干燥,气温最低能达到零下10度左右,四季分明。玉米的种植应该选择降水适中、天气较为温暖的时间进行,河南地区比较适宜种植玉米的时间是四月底至五月初,这个时间段的外界环境比较适合玉米的生长,能够能保证玉米的成活率和产量。
1.4合理种植
近几年,我国农业发展呈现规模化、机械化趋势,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多,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人们的工作压力。但是,机械化大规模种植的过程中不能对玉米正常生长所需条件进行充分考虑,不利于玉米产量的提升。河南作为玉米种植大省,要根据自身情况,将人工和机械进行合理的融合,科学合理的进行玉米的种植,确保玉米的成活率。
1.5注重合理施肥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注重对化肥的科学合理应用,保证为玉米各个阶段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氮磷钾化肥的需求较高,但是各個阶段对化肥的需求并不相同,要在正确的时间为玉米提供正确的化肥。要结合实际种植情况确定化肥的使用,一般来说先使用钾肥进行土壤的改善,然后根据玉米的生长状况进行后续的施肥。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磷肥、钾肥的使用量要少于氮肥使用量,氮肥使用量也不宜过多,以免引起副作用,影响玉米的生长。
2玉米病害防治
2.1黑粉病的防治
黑粉病是由于黑粉病菌导致的一种疾病,玉米受感染部位会逐渐成为瘤,影响玉米的健康生长。对黑粉病的预防并不难,主要是通过选择对黑粉病抵抗能力较高的玉米种子进行种植,从根源上减少黑粉病。在种子种植前用粉锈宁进行搅拌,也可以起到一定预防的作用。另外,要注重对玉米种植环境的清理,从而减少黑粉病的出现。
2.2小斑病的防治
由于河南地区夏季雨水比较充沛,天气较炎热,玉米种植环境比较潮湿,玉米容易出现小斑病,小斑病会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进而对玉米的产量造成影响。因此,在玉米种植中要选择对小斑病抗性较高的玉米种子,保证有机肥的供应,从而实现对小斑病的防治。另外,通过轮茬种植也能对病菌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小斑病的发生。
2.3纹枯病的防治
纹枯病会影响玉米对养分的吸收,造成玉米产量降低甚至死亡。目前,对纹枯病具有较强抵抗性的种子较少,一般我们通过专用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处理,来减少纹枯病的发生,另外,通过利用井冈霉素、菌核净等药物对玉米进行处理,也能够对纹枯病进行有效的防治。
3玉米虫害防治
3.1蚜虫的防治
玉米蚜虫又称腻虫,一般蚜虫出现在七月初,其具有繁殖快、危害广等特点。目前,对蚜虫的防治一般通过生物防治和药物防治两种手段,通过利用蚜虫的天敌步行虫等生物可以对蚜虫进行有效的控制,敌敌畏对蚜虫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3.2玉米螟的防治
河南夏季气温较高,空气湿度大,对玉米螟的繁殖特别有利。玉米螟会对玉米各个部位造成损害,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授粉,进而对玉米的产量造成影响。现阶段,人们一般采用辛硫磷颗粒及新硫酸乳剂等药物对玉米螟进行药物防治或是利用赤眼蜂、寄生蝇等生物进行生物防治。
总之,玉米是我国河南省的主要农作物,玉米产量对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河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玉米种植行业的扶持力度,对本地区的土地、气候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玉米的种植和病虫害的防治,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进而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玉米种植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464200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