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9-07-01 02:30马淑伟
中文信息 2019年6期
关键词:保险业省份密度

摘 要:区域保险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经济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影响,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东部地区保险业发展呈规模化,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保险业发展起步晚,因此与东部差距逐渐拉大。对此,对我国保险业地区差异发展进行深入剖析,以探究影响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推动我国各地区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保险业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6-0-01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历经恢复、规范以及高速发展三个阶段,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但是从我国保险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受各地区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差异,从而导致我国保险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一、我国保险业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1.保费收入的区域差异

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2369.37亿元,同比增长5.68%,如果按照保费收入最为衡量指标的话,在国际市场中我国是第三大保险市场。从我国银保监会所提供的数据来看,我国排名前三的保费收入省份依次是广东、江苏和山东,通过对比2017年全国各省GDP排序,基本一致。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各省份保费收入与GDP均保持在第一梯度,而西北地区大多位于第三梯度。可以看出,GDP相对较高的地区,其保费收入水平也相应较高;同样,GDP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其保费收入也相对较低。

2.保费密度的区域差异

所谓保费密度指的是人均保费,一般而言,保费密度越高,那么该地区保险普及率也就越高,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也就越大[1]。从保险密度来看,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7年中国惠普金融指标分析报告》中指出,2017年全国保险密度为2631.58元/人,同比增长17.53%,略有所下滑。可以看出我国保险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稳定。从各省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省份的保险密度与人均GDP几乎保持同一梯度,但是有个别省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比如截止到2018年10月,山西省人均GDP排名全国第26位,处于中下游水平,但是保险密度却位于第一梯度。总的来讲,保险密度与人均GDP有很大关系,排除个例外,人均GDP相对较低的西部省份,其保险密度也相对较低,但是增速却较大。与前几年相比,中西部省份保险密度的增速均超过中部地区,可见,人们保险意识在回升,有望缩短与保险业发展迅速的东部地区之间的差异。

3.保险深度的区域差异

保险深度主要是指保费收入占GDP的比值,是对保险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直观体现,与保险收入、保险密度相比,保险深度并未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以此递减的趋势。从各项数据来看,全国范围内并未出现某一地区保险深度高度集中或是突出的情况。比如一些西部身份,如西藏地区虽然在保费收入以及保费密度上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异,但是从保险深度来看却名列前茅。

二、导致我国保险业区域发展差异化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保险购买能力,如果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相对较高,那么人们的投保需求和意识会有所提高,不再仅仅是满足于低层次的生活保障,而转向了更高层次的精神以及社会保障需求。在经济与精神意识的双重提升下,人们购买保险的需求提升。同时,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也意味着地区居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居民对保险不再一味抵触,而是能够从多层面去看待与分析。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保險业区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东部经济发展较快,其地区各省份保险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缓,相应的保险业发展态势也呈现递减趋势。

2.人口数量与结构

人口数量直接决定着该地区保险市场消费人群数量,人口数量越多那么就意味着该地区购买保险的客户数量或是潜在客户数量越多,保险需求也就越大[2]。此外,在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前,我国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人口发展成为倒三角结构,也就是所谓的“421”人口结构,“4”代表4个老人,“2”代表父母,“1”代表独生子女个体,这样的家庭结构使得家庭养老负担日益严峻,为了提前规避这种养老负担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保险的需求。同时,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们负担更是严峻,返还型保险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保险来分散养老压力,进而为保险业的发展奠定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从区域角度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北京、上海两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极为严格,因此人口“421”结构也异常明显,因此保险需求相对较高,保险发展空间更广。

3.社会政治因素

除社会经济与人口因素外,我国保险业发展还受到各地区政治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政策。随着我国各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业逐渐受到重视,一些地区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来进一步推动保险业的发展;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大众享受到了更多的福利保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社会政治因素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受外界各项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各地区的社会政策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我国保险业区域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行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在此发展过程中,我国区域保险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化。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从保费收入和保费密度两方面来看,东部地区最高,其次是中部,最后是西部;但是从保险深度层面来看,全国范围内并未出现某一地区保险深度高度集中或是突出的情况。但是在大体上也遵循着东部>中部>西部的递减原则。在我国三大地区中,东部地区保险业的发展水平最高,主要是受人均GDP的影响;而中西部地区略逊于东部地区,主要是由人口结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保险业发展逐渐遭遇瓶颈,再加之中西部地区的大力发展以及教育水平的提升,也表现出了较强的后发力,有望缩短与东部地区保险业发展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聂文广.中国农业保险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2]李根忠.从供给管理角度分析江苏保险业的发展与影响因素[J].西部金融,2017(6):74-76.

作者简介:马淑伟(1973.10—);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省五莲县;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

猜你喜欢
保险业省份密度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论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