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长宏
学者钱梦龙提出了语文导读法,认为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得主动,在阅读中积极思考,锻炼自读能力。导读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的讲读而言的,“导”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辅导和指导,要根据课堂生成的特点进行因势利导,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进入到“读”的状态。
一、随意交谈,点燃思维火花
在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我积极构筑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尝试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随意交谈中逐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理解的关键处。我会始终围绕文章解读的主问题和学生展开交流,鼓励学生展开层层深入的阅读。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独具匠心的地方,进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名著《红楼梦》,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采用导读法,和学生展开随意交谈,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作品的魅力。我首先提出:“我们大家都看了这篇文章了,这是一篇讲‘做客的文章,那么大家是否曾经去别人家里做客呢?做客的感觉如何?”这样的问题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拉近了学生和名著之间的距离。学生说了自己做客的经历,并发现林黛玉做客的时候十分紧张,和普通人不一样。我因此将闲聊引入到了课文中。“林黛玉很紧张吗?我倒是没有看出来,大家说说,她是怎么个紧张法?”这能促使交流的内容进入文章的细节部分,能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此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看来林妹妹真的是很紧张啊,那么,我就不明白了,她去亲戚家里啊,这么紧张做什么?”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展开思考,渐渐进入文章核心。
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導读法展开教学的过程中,“随意”只是表面上呈现出来的状态,并不是真的随心所欲的讨论。在交流中,要随着学生的学情展开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始终将学生放在主动学习的位置上,用语言唤醒学生的潜在经验,让学生展开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循脉而行,展开多元对话
循脉而行指的是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紧紧追寻文章的脉络进行,组织学生走入文本,对话作者,进而展开多元对话。我往往会鼓励学生找到文章中的线索和脉络,并沿着脉络入手,探究作者的心情变化,思考人物的性格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进而优化课堂对话的效果。
《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找出文中暗藏的情感线索,然后和景物描写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看看作者在欣赏荷塘美景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再探究其心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我将“情感”作为主要脉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我提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带着怎样的心情出去闲逛的呢?”“为何宁静的小路会让其感到阴森森的呢?”“在看到了荷塘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为何作者别的都没有想起来,单单想起了江南的旧俗采莲呢?”“回去后,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文章写作的脉络展开,能促使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展开分析,能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和作者的精神世界展开对话。
学者钱梦龙认为,在导学的课堂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同时找到一根“线”,将所有的知识点都串联起来。这根“线”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作品的写作手法,总之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决定教学的脉络,这样就能让学生沿着脉络一步步深入下去,进而提高阅读文章的效率。
三、依文练习,强化具体获得
学者钱梦龙认为,在使用导学法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让课堂变得好看、耐看、有意思。要做到这点,就要在课堂上安排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我在教学中尝试根据课文的情况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安排各种练习,尝试依文设置听说读写的练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听说写各方面的能力。
在学习《雨巷》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诗歌文体的特点展开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如可以组织学生展开配乐诗朗诵的活动,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配上符合意境的音乐和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诗歌赏析活动,学生可以展开上网搜索的活动,看看还有哪些作品和《雨巷》的意境相符合,使用了相似的意象,并进行对比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学生可以总结一下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认识,然后尝试模仿《雨巷》创作现代诗,展现自己的情感。这些活动都和《雨巷》这首诗关系紧密,同时也围绕听说读写能力展开,能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在尝试运用导学法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我积极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练习融入其中。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学习的快乐,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者钱梦龙的导学法恰好能实现这一点,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自主地展开阅读,让学生读得更灵活、更主动。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