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校和课余时间接受了大量重复且低效的应试训练。中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摧残,学习压力巨大。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了指向中学生未来的生活,我们应该把闲暇时间还给孩子,用闲暇教育来指导他们追求丰富而有意义的课余生活。
关键词:中学生“减负”;课余生活;闲暇教育
一、 中学生“减负”指向何处?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学生的“减负”话题又一次引发了各界的讨论。我们不禁要问,中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因为短时期内没有任何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比考试更为公平公正,所以相当长时期内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取代考试。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应试教育的合理性,应试能力无疑属于素质教育的一個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原因主要在于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为了提高考试分数而进行重复而且低效的应试训练。通过延长课外学习时间的方式从短期内肯定可以提高应试分数,但是从长期看绝对无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小学生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每天绝大多数时间都用于应付各科繁重的作业,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理论上中学生一年总计的节假日将近180天,但实际情况如何呢?笔者以自己任教的六个班级做了问卷调查,包括三个高中班级三个初中班级,其中大约82.7%的初中生课余生活参加了提高学校学习成绩的课外辅导班,高中生的比例更高,约87.9%,这也导致了中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不满意。大量重复无效的习题训练是在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学生迫切需要“减负”,需要重新自由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
二、 什么是闲暇教育
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条件,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使人们认识到休闲娱乐的重要性,高质量的休闲娱乐不仅能够给人以放松和休息,而且还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及“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闲暇指向了人的自由本身。有了闲暇时间,人类才能停下脚步回顾自己过往的经历,思考未来的方向。中学生当然更需要闲暇,需要在学校课堂之外更自由的时间,中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仅仅可以用于休闲娱乐,还能够在这个时段里从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爱好,培养自己的各方面技能,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个意义上,闲暇不只是一个时间范畴,更是一个活动的范畴。通过活动去体验和感知学习,显然比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令人印象深刻。由于活动方式和途径的多样化,在拥有一定时长限制的闲暇时间里如何寻求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就需要闲暇教育。庞桂美老师认为闲暇教育“是指教会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充实本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本领以及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来发展个性的教育。”由于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身体和心智都迅速变化,他们在闲暇时间里从事的活动对他们将来人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当人们通过专业工作人员的专门指导(而不是没有这种专门的指导)能够独立地支配自己的生活,用意义丰富、给人以美感的闲暇经历充实了自己的生活而使生活更加富足、更添色彩的时候,我们就达到了闲暇教育的目的。
三、 如何开展闲暇教育?
由于闲暇教育的目的是指向生活,因此作为教师除了在课堂完成本职的工作,传授学科知识和应试技能,更应当关切学生的未来,关切学生的实践和生活,这样就有可能达成教育的高级目标,那就是育人。闲暇教育有多种方式和途径,笔者主要以自己所任教的历史学科为例,来探讨学校教师开展闲暇教育的路径。目前主要从三个活动来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一是指导学生参观博物馆,在课上分享交流参观的所见所想,二是指导学生在国外游历时去体验多元文化,三是指导学生访谈自己家人或长辈,书写自己家史。
400字的内容简短介绍了他的先祖和父辈的经历,涵盖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很多重要历史事件,个人命运在国家和历史的重大变革裹挟下历尽波折。这样的例子是如此的鲜活,让我们对普通人的经历产生了别样的理解和同情。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材里宏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总容易让学生感到遥远和陌生,口述历史的尝试有助于改变学生的体会,增强他们的“历史参与感”,进而增进他们对历史主题和历史意义的理解。
在学校中开展的闲暇教育,正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闲暇素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各样丰富的、感性的东西去体验生活,去体验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感受,会迁移到具体的学习中来,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苦学为乐学。这种指向生活意义的闲暇教育也有助于我们达成马克思所提到的人类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社会问题迫切促使我们重现思考闲暇的意义,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在闲暇的时光里充实自己,应当成为我们培养指向未来的人的一种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美]J·曼蒂等著,叶京等译.[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李毅,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