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来自生活,回归生活

2019-07-01 03:31赵晓蕾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规则法治德育

赵晓蕾

编者按: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思政课上得有趣、有效,体现“八个相统一”,实现全方位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入思考、身体力行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此,本刊开设《思政课堂》栏目,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使之成为一线教师践行总书记要求、交流思政课经验、促进共同进步的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定位是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那么,我们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呢?

生活化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儿童的生活是整体性的,这就决定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植根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入手,在生活中寻找教材的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道徳”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实施贴近儿童、为儿童所能接受的教育。

一、根据学生特点,确定目标

准确定位教育目标是增强教育实效的关键。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准确制定教育目标。

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此有具体、明确的层次划分和内容说明。比如,对“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内容,小学低年级应将教育重点定位于“了解交通安全知识,保障生命安全”的层面,一方面更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实际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其步入中高年级后,进一步认识规则的价值与意义、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打好基础。而中高年级则需要从培养规则意识和遵纪守法习惯的角度着力,内容方面可以结合具体案例,配合相关交通法规的要求,通过辨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知法、守法、用法。

二、立足学生生活,创设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要深入儿童的现实生活情境,关注儿童个体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习惯、思想与话语、体验和感悟,努力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儿童获得感性的认识,继而发展理性认识,遵守规则,提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一年级开展《交通“信号”我知道》的教学时,教师可选取上学时校门口真实的生活场景作为教学媒介,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一些交通信号,并说一说这些信号的含义。教师还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其他交通标志,并对这些标志进行分类。当学生观看大家过马路的场景时,就会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对自我的行为进行审视。教师只有立足儿童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基于学生视角,深化理解

儿童受经验和阅历所限,对生活内容的审视、对价值观念的选择,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儿童生活化”立场的确立,要求我们必须俯下身子,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从儿童的视角去理解他们对所遇到的问题做出的反应,而不应以成人的视角出发去横加指责。

例如,教师在讲一年级《交通“信号”我知道》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遇到红灯你是怎么做的?大部分学生说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有一个小男孩说:很多叔叔阿姨都是一群人一块闯红灯,我一看快迟到了,就和他们一起过马路了。这个小男孩所说的是现实中存在的现象。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他,应该合理引导,帮助他形成规则意识,遵守交通规则。

四、着眼学生实际,活动体验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建议:要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立足学生实际,教师要通过各种儿童亲身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如在三年级“当一回消费者”的学习主题中,既有“购物小常识”,又有“从古至今购物方式的演变”,还有“做个受欢迎的顾客”等内容,如果只是讲讲说说,学生不能获得交易的体验。而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拥有很多书籍、玩具等物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东西成了没用又不舍得扔的东西;另外不少孩子有较多的零花钱。面对这些实际情况,教师集中教研后,决定举办主题活动“小小商品交易会”。

学生在“小小商品交易会”上体验到交换的快乐,明白了闲置物品可以变得更有价值,还有很多学生表示以后不需要的东西就不买了。在会上还发生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男生忘带交换的东西了,就拿自己每天用的跳绳去交换,结果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换,他伤心地哭了起来。另一个男生看到他哭,就主动拿自己的东西和他交换,这个男生非常感动,表示以后老师再布置任务他一定会记住的。当问及主动和他交换的那个男生为什么那么做时,他说:“不想看到同学伤心。”教师及时和大家分享这样的故事,會让所有的孩子感受到暖意。

五、回归学生生活,指导行为

要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应该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通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意识,进而外显为行为。反思我们身边的规则,大多是成人强加给孩子的一些要求,学生也只是被动地遵守规则。如果能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成为制定规则的人,就能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

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的归宿。德育要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具有过程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教育者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开展有效的德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城市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CJYC16101042)

猜你喜欢
规则法治德育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