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孝如
摘 要: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是我国经济最繁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最具战略意义的高密度经济走廊,水路运输运量大、能耗低、污染小、占地少,因此,长江航道在长江经济带中应发挥主通道优势。为使航道安全畅通,航道的建设与维护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新常态,因此,航道建设和养护过程必不可少的疏浚势必兼顾生态,在“绿色发展”上做文章。笔者将在本文中以长江航道为例,从宏观层面探究疏浚行业如何紧跟新时代,适应新常态,从而在新形势下更好保障内河航道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绿色疏浚;内河航道;长江航道;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U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9)06-0015-3
我国内河航道里程较长,而可通航500吨以上船舶的航道不足总里程的10%,其中长江水系航道的总体条件较好,占全国通航里程的70%。
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干线航运是我国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了以上海为主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重庆“成渝城市群”,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流域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经济腹地广阔,长江航道承担着“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的功能(如图1)。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时指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在此背景下,为充分发挥长江航道的主通道作用,长江航道的建设与养护要顺势调整思路,疏浚是长江航道建设和养护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节能减排、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方面也应发挥其应有贡献。为提高疏浚质量从而适应新时代长江航道绿色发展,本文将通过现状分析,找出现实疏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1长江航道疏浚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得益于以疏浚队伍为主的港航建设者,长江航道“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通支流”的理念顺利展开,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全面建成,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荆江“瓶颈”被初步打通,“645工程”全面开工,上游航道整治稳步推进,干支联通成网取得积极进展,长江干线实现昼夜通航,从而使得长江航道航运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据内部分析预测,2019年长江南京以上航道疏浚量为879.9万方,南京以下深水航道维护疏浚量为1801万方,其疏浚任务还是相对较重,尤其是在共抓大保护的趋势下,疏浚工作不仅要在总量上得以满足,而且在疏浚质量和整体效果上亦应有所突破。
为将贯彻落实好“长江大保护”,“整疏结合”的建设理念逐步深入到航道建养领域,在生态环保允许的前提下实施必要的治理,通过基建性疏浚及后续的维护性疏浚最终实现目标尺度,因此由疏浚带来的不利影响问题成为焦点问题;另外,为保护环境,在长江干支流的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非法采砂的打击力度,砂石资源将出现供求失衡状况。在此背景下,内河疏浚需和其他产业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就地再利用,从而实现长江航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长江航道由传统疏浚逐步向绿色疏浚转变,航道疏浚也逐步迈向市场化,这一转变,对内河航道的疏浚利益相关方既是挑战,也是弯道超车实现快速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2长江航道疏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前面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疏浚业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疏浚供给呈现数量的膨胀,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添加了环境因素,顶层设计部门也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寻求切合点,因此,疏浚供给更需要在质量方面下功夫。
长江等内河与沿海或海洋相比,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较差,自我修复周期较长。为顺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2018年长江航道大型建设明显减少,环评权重日趋加重,从而对包括航道疏浚在内的航道建设和维护提出了新要求。
长江航道的疏浚在提高长江航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时,在生态效益方面考虑不周,相关各方协调沟通不畅通,企业在设计施工阶段对生态对影响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不能完全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2.1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
长江航道疏浚由长江航道主管机关统筹,但内河疏浚涉及领域较多,从而长江航道的主管机关和地方主管方缺乏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使内河航道疏浚未能完全和其他行业相结合,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疏浚的各个环节的合作共赢机制尚未完全打通,致使疏浚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时期陷入发展的瓶颈。
2.2企业设计施工阶段环境因素考虑不周全
水生物作为自然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生活习性和衍变规律。为在费用、工期等方面实现利益最大化,在设计和施工时或多或少会忽视疏浚对水生物的影响,后续又没在最大限度对生态多样性进行恢复,从而对自然环境自身衍变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在疏浚过程中周边悬浮物浓度过高,作业过程中的生活垃圾及漏油等没有效控制,疏浚物转场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漏泥,余水未达标排放,后期的疏浚土未能妥善处理等系列问题,不仅导致环境污染,也对本可以综合利用的疏浚土等资源造成浪费。
2.3科技引领的作用未完全发挥
大型疏浚设备设施的投入,疏浚工艺流程的优化给企业带来较高利润,因此疏浚企业在提高生产率,改进作业流程方面的科技创新较多;前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脱节导致环保领域的科技投入相对滞后,在“共抓大保护”的新时期,一直陷入被动。
在生态效益得以高度重視的今天,由粗放型生产到精细化生产的转变,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实现长江航道疏浚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长江航道疏浚发展对策研究
2018年是中国疏浚业转型升级的开局之年,疏浚市场的需求融入了绿色、生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诸多因素,这种深度调整,倒逼疏浚市场的供给侧改革。
为适应绿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长江航道在建设和养护过程中,考虑航道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必须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3.1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
中央要支撑疏浚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营造一个在重视生态保护的同时,疏浚企业能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的氛围,并在工程预算中预留充足的环保方面开支,从而减少企业层面的压力,亦为后期生态多样性恢复提供资金保障。
统筹长江航道主管机关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形成体制释放机制,机制释放活力,活力激发动力的良性循环。
3.2长江航道的主管机关的统筹兼顾
长江航道的主管机关应严格把关,自项目立项、审批、设计、施工阶段等全过程必须科学规划,全程跟踪,加大公众参与和监督力度。理顺水深尺度维护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重视设计阶段的环保疏浚和施工阶段的疏浚环保,吸引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企业介入长江航道的疏浚领域。
积极和地方政府一道共同引导疏浚业的生态化,上下游、左右岸,根据疏浚方式、地理位置、施工条件采取“一地一策”,从而因地制宜,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引导疏浚产业的绿色发展。
科技创新方面应充分发挥主管机关科技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或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定期对疏浚领域的环保新课题展开研究,并激励或引导企业“四新”投入力度。自身亦要发挥科研平台作用,依靠科技创新来解决发展难题。
充分发挥长江干线航道维护疏浚动态管理系统的作用,结合电子航道图等系统或平台,科学合理预测今后疏浚工程量及疏浚时机。
3.3设计施工企业的主动作为
设计施工企业作为工程的主要参与者,首先要加大人才和科技投入,重视人才,重视科研,更重视研发成果的应用。此外,还要注重横向联系,积极拓展疏浚产业链的上下游对接,积极应用现有成熟技术、设备等,如卫星定位、人工智能等科技都可以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疏浚的设计施工等阶段要因地制宜进行理念创新,如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中理念创新,因地制宜营造的戴家洲河段戴家洲湿地,消纳戴家洲河段疏浚弃土124万方(如图2)。
设计施工企业一定要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在设计施工阶段精心设计、严谨施工,力求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同时,企业自身也要以创新来拓展发展思路,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益,以时代倒逼为动力,从而实现疏浚行业供给侧改革。
3.4公众的积极参与
当前经济社会高度融合,环境保护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各方应积极参与,如科研单位对疏浚土的再利用及水生物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全面解决疏浚土上岸问题,地方政府对施工环境的协调等方面都需要通观全局,积极应对。如在荆州市政府牵头组织下,武汉航道工程局与荆州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实施太平口水道的“疏浚弃土就地再利用”项目;长江“645”航道整治工程与鄂州机场建设项目的联姻,既解决了疏浚的环境影响问题,又支援了地方建設。
因此,在国家层面宏观调控下,在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引导下,以市场为主导,有实力的企业牵线,实现投资主体的一体化,一条心、一盘棋、一家人,集中力量办一件事——把长江航道疏浚市场引向绿色发展之路。
4结论
水路运输在五大运输方式中不占用耕地、低能耗、低污染的优势最为突出,我国水资源丰富,在今后的水路运输发展中,内河成网,干支联运、江海直达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疏浚为主的内河建设和维护水平的提高,和航运市场的繁荣、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国家决策层面在政策上给予引导,促进疏浚业的良性发展,地方各级政府势必在共抓大保护的领域全面协调;企业层面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也必定会积极参与行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寄希望于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在疏浚领域逐步推广应用,通过一批批绿色工程的开展,从而使技术创新、理念创新、装备创新成为一种常态,从而通过市场的调整与创新氛围的营造,使疏浚市场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精细化发展,从而实现疏浚市场的科技革命。
参考文献:
[1]长江航道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作用研究[R].武汉: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2018.
[2]长江航道局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研究[R].武汉:长江航道局课题项目,2011.
[3]支撑长江经济带开发的航运发展战略研究[R].北京:交通运输部课题项目,2014.
[4]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港口与航道工程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5]朱梦姝. 内河航道疏浚工程“绿色度”与风险评价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
[6]廖海龙.基于生态保护的内河航道疏浚研究[J].珠江水运,2018(1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