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
自孟晚舟被不当羁押以来,华为就一直被推在风口浪尖,而当下更是陷入狂风巨浪。美国政府的悍然决定,不仅禁止购买华为的服务,还禁止美国企业以及使用美国技术产品超过25%的其他任何企业,与华为开展业务。如此遏制一个以中国为背景的全球具有影响的科技公司,以一个国家之力,封杀一个正在信息世界“无人区”领航的企业,无疑是对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开放协作的践踏。
我们无法判断,此种看似黑天鹅的事件发生,是因为这样一位极具个性的特朗普总统的特立独行,还是美国长期以来对竞争者崛起的一以贯之的套路。总之,这个事件,却是在这位总统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完成的。此种禁令,是在中美贸易摩擦最艰难时刻出现,也是在全球5G规模部署的前夜启动,不能不使人疑惑:这会是偶然,还是美国政商精英的共识?难怪很多人认为,封杀华为,比与中国打贸易战还有意义。
也是在去年这个时候,中兴被禁令停摆,很多人发问,美国会不会对华为下手?当时普遍的观点是,基于华为每年110多亿美元的美国采购,特朗普总统还不至于。然后也就不到一年,总统就签署了命令,把华为列入不信任名单,为此还宣布了国家紧急状态。这次,连伊朗禁令都不提了,完全是基于没有实锤的或“莫须有”的网络安全。就如同当年收拾伊拉克,一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就带动了一部战争机器。
当孟晚舟被羁押始,对华为的围猎就已经明火执仗了。事实上,这场围猎早已在几年前开始。或许,当美国通信产业在国际市场退缩、华为一跃成为全球最大通信科技公司始,这只暗箭就已经上弦。但这并不是特例。
阿尔斯通的解体,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阿尔斯通的全球锅炉负责人,在美国被监禁25个月后,终于悟出了这架机器的轨迹,以亲身经历写就《美国陷阱》,揭露了美国的机器如何以法律的手段,撕裂一家跨国公司竞争对手,道出了这种披着法律和道德的外衣发动经济战的套路。在通信领域,中兴、华为,就是最新的案例。中兴以罚款了事,免除了高层的司法之灾,即使这样,管理层下课,史立荣辞职,美国合规官上墙。孟晚舟以其华为CFO和任正非女儿的特殊身份,让华为处理此事更为复杂。仅以罚款了事,似乎已经很难。这就是当下的全球科技环境。
现在,关于华为的封杀禁令已经开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似乎很难预料。美国是不是就一呼百应、一手遮天,把华为孤立于全球信息科技的大生态?华为是不是就能备胎上岗,完全另起炉灶,构建新体系?显然两者都是不可能的。美国不可能一手遮天,封锁华为,也会让美国自绝于江湖。华为也离不开美国或“美国生态”,也不可能完全闭门造车。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今日非常强大,但封锁别人,也会让自己孤立;违背潮流,也可能被潮流抛弃。
一直以来,美国是全球信息技术的领导者,也是信息生态的主导者。这个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其技术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其开放包容和全球协作使然。特别是其对全球开放的承诺,汇集了全球无数优秀企业在美国技术体系下集成创新,形成了庞大的生态体系。也让众多崇尚技术的全球业者成为美国技术的忠实信徒。我们都知道,其实设计操作系统不难,但形成生态却非一日之功。但突然之间,以政治因素,或以背后难言的动机,开动国家机器,在生态上封锁一家企业,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令人不齿的。这也瞬间让全球众多科技企业,对美国的技术信仰坍塌。
美国封锁华为,这对中国科技企业来讲,是一堂极其生动的案例教学课。这堂课的基本结论应该有:技术归技术,政治归政治,但技术与政治的纠缠在很多时候不是“想分就能分”的;全球协作很重要,技术自立更重要;融入这个生态,你也会受制于这个生态,所以生态能力才是大能力;美国技术领先,但也会技术霸凌,美國有技术自由,但也会霸凌自由。
中国是大国,发展大国产业,不可能只是一味跟随模仿、集成创新。只有在核心技术上关键突破,在产业生态上谋篇布局,大国产业才能行稳致远。笔者一直认为,拥有14亿用户的中国通信产业足够大,“巨国效应”足以承载一个创新活跃、布局完善,既有底层基础、又能集成创新,更能包容全球的信息通信大生态。假以时日,形成有全球领导力的开放技术体系,这应该成为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配。现在不行,只要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将来就一定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方面,承担生态构建的产业链支配角色,从现在起就应该有这样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