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的需要探析

2019-07-01 03:31徐文蔚
大经贸 2019年2期

【摘 要】 自 1993 年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在现今大学生志愿者里,存在着不同的服务动机。本文运用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从包容性需要、支配性需要、情感性需要三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并简要提出如何满足其不同需要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 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服务动机

一、前言

195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提出了人际需要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二、大学生志愿者的需要分析

大学生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可以看做是一种人际互动,笔者通过对5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访谈,分析得出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有包容、支配、情感三方面需要,其中每个需要又分为主动、被动两个维度。

其一,包容需要。它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它主要是关于群体中个人的隶属问题。主动包容的需要是指大学生志愿者主动与他人交往接触。一些大学生志愿者表示,“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社交的壁垒很高,渐渐的大家不想去倾听更不敢诉说,‘冷漠成了时代的代名词。但总要有人去打破僵局,志愿者就是这样的人。于本人而言,希望被人需要,希望能对别人的苦痛多一点感同身受。” 被动包容的需要是指大学生志愿者期待他人接纳自己。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中,有的性格比较内敛,他们有助人的热情,但往往不擅表达,沉默寡言,内心期待所隶属的团队的包容接纳。

其二,支配需要。它指个体支配别人或被别人支配的需要。它主要与个人决策有关。主动支配的需要是指许多大学生志愿者乐意做活动的组织者,他们渴望支配他人,希望他人满足自己的期待。一名担任某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的大学生提到,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一直秉持着宽以待人,达则兼济的想法。成为一名党员后更是觉得要尽可能的影响身边人。志愿服务对于现阶段的他来说,是力所能及的过程,是在这个精致主义的熔炉里少见的利他的蔚蓝。本着党员应该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他从小到大一直在有意培养自己的耐心、同理心、责任心,并且希望能够号召同学们共同给予需要帮助的人们力所能及的服务。此外,也有一些志愿者希望通过自我参与来传递一些理念,希望他人满足自己的期待。 “志愿者分为很多种,有的只是帮助别人,给他人带来便利;有的是给予陪伴;还有一种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向他们传递一点新的思维,新的概念,让他们在志愿者离开后,可以有那么一点收获。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后者。”一名志愿者如是说。被动支配的需要方面,一些大学生志愿者表示,志愿服务团队对他们而言,缓解了其在面对需要帮助群体时产生的无所适从。此外,部分大学生志愿者期待加入志愿者团队并隶属于他们,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他们谦逊顺从,并乐于被支配。一名大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她谈到“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小朋友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志愿活动正好满足了我这种性格,我是打心底热爱志愿活动,喜欢出去活动,见识不同世面,帮助各种有需要的人,没能当组织者,那就尽力当个参与者。”

其三,情感需要。它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主动情感指的是大学生志愿者乐于助人,他们自身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时常想要为社会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希望可以在生活中继续传递爱的正能量。这也是联系一代又一代间的温暖纽带。同时,也有大学生志愿者表示,他们通过主动表达情感,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大学生,公益可以让我去看看别人的世界。这一切的过程最后,留下最宝贵的就是思考力,让人真正认识自己,认知这个世界的本真。”一名支教志愿者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我觉得志愿活动不仅仅是帮助他人,也更是在完善自我。当你无私的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开心充实,你会接收另一个灵魂对你自身生活的一些启發。”情感需要是一个双方面的事情,当人们在主动表达情感时,是希望获得他人的回馈。大学生志愿者不仅愿意帮助别人,更希望当自己付出善意时,能够得到对方的回应,这也是被动情感需要的体现。一名大学生志愿者重新解读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她指出, “不认为是服务的对象才收到了帮助,我自己也是从志愿活动中获益良多,成为那个收下玫瑰的人。”也有一名同学提出类似观点,“每次帮助别人后,收到一句谢谢能让我开心好久。作为一个轻微社交恐惧症的人,通过志愿服务渐渐明白了自己也能被别人需要,真的很有成就感。”此外,许多大学生志愿者表示希望可以与其他同伴之间建立或维持一种亲密的情感关系,希望闲暇之余有关单位可以加强志愿者之间的团建。

三、对策建议

基于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现试提出如何增强大学生服务动机的相关对策。

(一)增强实践,促进大学生志愿者对包容需要的理解

舒茨在理论中曾经从儿童与双亲关系的角度提出高社会行为或低社会行为,而在校大学生正是一群渴望了解外界,希望被理解,希望进行社会交往的青年,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证明了参与社会实践对于青年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马克思曾经提到,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需要作为社会人而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体现其最大化的个人价值。因此,青年大学生更需要对此有所认识和了解,加强进行社会交往,也需要一些平台和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得更加理解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并在此过程中理解什么是包容的需要。同时,志愿服务单位需要去引导和疏导大学生,摒除心中的偏见,培养做志愿者服务的包容精神。

(二)拓展机会,增进大学生志愿者对支配需要的认识

在舒茨的理论中,人的支配需要指的是支配他人或被他人支配的需要。在从幼到长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生逐渐理解并希望获得自主支配个人生活的权利,并明显地表现在其所经历、所参与的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在具体的志愿者服务过程中,需要给予他们一些机会和条件,使得大学生能够将个人所需要的支配权合理地释放和表达出来,可以通过活动的科学设计,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感,使其言行举止符合社会公众的期许。

(三)提升动机,增强大学生志愿者对情感需要的满足

舒茨认为,个人情感需要的不满足,会导致个人出现低社会行为。在校大学生往往需要通过与社会的人际交往,满足其个人的情感需要。因此,在志愿者的服务设计和提供志愿者服务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重视大学生情感需要及其状态,提供合适的活动来满足他们在此方面的需要,从而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荣誉感、获得感。同时,我们需要提供系列性的激励措施和团队建设,增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投入度和意愿度。

四、结语

当今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存在多元化需要,探寻满足大学生志愿者需要,对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Schtuz WC. FIRO: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M].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1958: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25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926

[3] 王琳琳. “三维理论”视域下构建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路径研究[J]. 才智, 2018(1).

[4] 杨世昌, 陈奕霏, 刘頔,等. 高中聋生人际交往需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基于舒茨人际交往需要三维理论的实证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4(30).

作者简介:徐文蔚(1995-),女,甘肃兰州人,华南理工大学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服务管理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