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换标是一把双刃斧,若成功,品牌力有可能得到提升;若失败,可能打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
又有一家车企传出要换标的消息,標致汽车于今年日内瓦车展推出MOTION & e-MOTION品牌标志,待车展过后,标致汽车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宣传新的品牌标志。
近一年内,中外车企换标步伐不断:2018年3月,宝骏530更换车标,从原来的骏马标更换为鲨鱼标;2019年1月,宝骏启动全系列车型的车标更换,钻石标正式问世。2018年4月,大众汽车在一场发布会上公开表示要更换车标,从2019年2月起,大众全新LOGO已经在诸多宣传中出现。
2018年4月,海马汽车推出全新SUV并更换了原有车标;同年4月,众泰汽车在北京车展期间启动换标工作,新车标依旧以Z字为基础,但在字体比例中却有了很大变化,字母与外框相连,并在视觉上横向拉长;2018年 11月,一汽奔腾T77在广州车展上市,全新车标正式亮相……
车企换标的案例其实很多,但每次换标背后,实则都深藏着一场变革。那么,这些车标更换之后,到底能否达到企业预期和消费者认可呢?换标背后又诠释着怎样的商业哲学呢?
“变脸”背后
当你看到奔驰的三叉星标,会联想到什么?豪华、品质、尊贵身份和地位。这就是产品标志的力量。一个标志一旦具有了市场地位和品牌意义,它就不仅仅是一种文字、颜色、线条组成的简单图案了,更重要的是,这种被生产者设计出来的标志本身就已经内化在企业文化、消费者期待、产品品质中去了。
盘点车企换标行为,主要原因无非三方面:其一,跟随时代潮流。随着时代的发展,早期的汽车设计风格自然与现在不同,当年受到消费者追捧的车标如今看来或许会被认为是过时的产物,因为消费者的口味在改变,设计潮流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车企为了抓住消费者的欢心,不断推出更有卖点、性价比更高的汽车产品,而更换一些看似老旧、笨拙的车标也是必然之举,发布新的车标,可以借机塑造企业全新品牌形象,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其二,品牌升级所需。一些自主品牌车企在发展之初,更注重配置、价格、性价比等硬件条件,而较少注重车标设计,甚至还会出现直接模仿国企车企标志的事情。后来,随着自主品牌汽车的不断发展壮大,曝光率也逐步增高,老旧的车标开始为消费者诟病。
车标对于汽车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某种程度上,车标就是汽车品牌的“脸面”,也是给予消费者的第一印象。一个成功的汽车品牌,不光要有技术,品牌塑造也同样重要,更换车标也是顺势而为,这一点,对于试图走向高端化道路的自主品牌车企来说更为关键。
其三,区分产品线。比如长安汽车之前使用的“盾牌”车标就是将长安微车与轿车区分开来;长城汽车专为哈弗更换车标,旨在凸显SUV产品特性;比亚迪为王朝系列的新能源车更换汉字车标,是在有意识地把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区分开来;标致汽车推出的MOTION & e-MOTION品牌标志,则意味着开始向电气化过渡,“e”便代表电气化。
但是,更换车标能否彻底改变车企所期望的效果,还需要内外兼修,即在更换车标的同时,更要注重核心技术的创新、成本的改善、管理的完善等,因为这些才是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而这不是简单更换一个车标就能够做到的。
传承or革新?
产品标志代表的是企业的文化传承,如果每次换标都和上一代的标志完全不同,无疑是对过去文化、营销方式的一种背离。所以,对于国外主流车企来说,更换车标的频次并不算高。比如,奥迪的车标自1932年开始至今,无论品牌遭遇怎样大的变故,四环相扣的车标始终没有改变,传承至今。
在这点上,中国车企的做法多少显得不够成熟。比如当年一汽直接使用了红旗车型以前用过后来又被弃用的“1”字车标给奔腾,被消费者吐槽,2011年换成了鹰标之后,还是被部分消费者认为不够现代化;海马汽车原来的车标是太阳圆上嵌一个抽象的鹰隼形状,但和马自达的车标很类似,后来新车标直接就采用了一个海马的图案,有网友觉得海马汽车的这一设计太过敷衍。
与国际汽车巨头换标规则略有不同,全球“6+3”汽车巨头的换标历史,都是在竞争整合中不断完善的,而中国车企的目的多在于以销售规模为指标的“国际化版图”。当年,福田就是依靠这一战略,最终成为国内商用车市场的主角。
换标符合品牌发展规律,但换标带来的高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换标既是告别过去,也是重生,若能及时对构成品牌的相关元素进行调整,也许会在新标识的光环下找到自己的定位,反之将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
换标换来的应该是“精气神”,而不是单纯的“跟风”,更不能是炒作。换标容易,但要想让消费者买车,仅靠一个全新的标志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产品才是竞争力的核心,消费者不会因为一个好看的车标就轻易购买一辆汽车。
对车企而言,换车标相当于“革面”,潜心研发推出高品质的产品才是“洗心”。所谓革面容易洗心难,车企只有把核心竞争力进行全面提升,才能让新标志承载的寓意找到合适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