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炜炜,吴晓琳*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分娩是女性正常的生理过程,在分娩过程中,因产妇缺乏对自然分娩知识的掌握,加之剧烈的宫缩,大部分产妇会出现严重的负性心理情绪,易延长产程,而产程的延长增加了产后出现的发生,对母婴危害性极大[1]。激励式护理主要是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通过积极的引导、鼓励,增强产妇对分娩的认识,从而缓解其不良心理,提高其自然分娩率。为探究初产妇自然分娩中激励式护理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对90例初产妇观察研究,现对结果报道如下。
择选90例初产妇(时间从2018年1月~2018年6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激励组,常规组:45例,年龄范围24~34岁,平均年龄(26.7±2.4)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40.3±0.7)周;激励组:45例,年龄范围22~37岁,平均年龄(29.1±2.2)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40.5±0.8)周,纳入标准: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符合自然分娩指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剖宫产禁忌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2]。对参与本次研究的对象资料处理,差异性不明显(P>0.05)。
常规组:该组初产妇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即初产妇在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详细的询问病史,评估其生理、心理状况,并根据具体的特点、表现通过图片、口头方式等进行基本的健康宣教。
激励组:应用激励式护理于该组初产妇中,(1)制定护理计划:护理人员要对纳入的资料进行整理,评估其性格、生理、心理特点,并根据其年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2)健康宣教:初产妇未分娩前待产时,护理人员需要陪同其尽快熟悉产科的环境、医生,通过宣传栏、电视、发放免费知识手册等对产妇进行宣教,向初产妇详细的讲解分娩的过程、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疼痛、宫缩节律、持续时间等,并指导初产妇如何进行放松以减轻疼痛。(3)心理护理:为减轻初产妇的负面心理,在初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对其进行疏导,掌握初产妇的心理状态,积极与初产妇沟通,鼓励初产妇倾诉内心的情感。对于分娩镇痛是自然分娩初产妇十分恐惧的事情,护理人员要向其讲解缓解镇痛的方法,让初产妇对分娩镇痛有正确的认知,提高其自然分娩的信心。在分娩过程中,需要全程陪伴,并播放轻松的音乐,分散初产妇注意力,缓解其疼痛症状。(4)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提高初产妇信心极为关键,护理人员要告知初产妇的家属多关心产妇。
激励组初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初产妇产程时间对比(±s,min)
表1 两组初产妇产程时间对比(±s,min)
组别 例数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 总产程常规组 45 413.6±106.4 58.7±13.6 6.2±1.1 479.8±34.1激励组 45 357.8±76.1 50.1±10.3 4.3±0.6 406.3±43.6 t 2.861 3.382 10.172 8.908 P 0.005 0.001 0.000 0.000
激励组初产妇自然分娩率为95.56%(43/45),比常规组82.22%(37/45)高,有统计学差异(x2=4.050,P=0.044<0.05)。
近几年剖宫产率越来越高,而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因此,加强产妇的宣教,使其对自然分娩有基本的认知,从而提高自然分娩率。对于初产妇而言,因对分娩缺乏认知,且大部分产妇护理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更流行于形式化,导致初产妇对分娩期应激反应十分严重,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不安心理,对产妇分娩结局影响极为严重[3]。基于此情况下,加强对初产妇的护理对改善其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激励是指激发人动机的一个心理过程,主要是通过激励,是人的机体可以持续保持兴奋状态。激励式护理作为临床新兴的护理模式,主要是是结合护理对象的心理特点、生理状态等,采取宣教、指导、支持等方式,以缓解产妇的不良心理,增强产妇自然分娩信心[4]。韩丽莎[5]等学者指出在自然分娩护理中,应用激励式护理,可以缩短产妇的产程时间,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妇难产率,应用效果明显,证实了该护理模式的可行性。本次研究中,激励组初产妇的产程时间短于常规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在初产妇自然分娩干预中,开展激励式护理,可以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初产妇生产时间。
综上所述,激励式护理用于初产妇自然分娩护理中,可以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临床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