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合作构建IT类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2019-07-01 05:43赵少卡林晓明郭永宁李立耀
计算机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开发者校企实训

赵少卡,林晓明,郭永宁,李立耀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福清 350300;2.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厦门),福建 厦门 361000)

1 IT类人才的现状

目前,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在逐年递增,但依然呈现出学生就业困难和产业人才短缺同在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有:①沿用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相对较差;②学生无法直接接触IT企业文化、最前沿的技术、最新的行业规范,且缺乏团队协作能力,毕业后往往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初步适应企业的需求[1];③IT行业是最为注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领域,但毕业生普遍体现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短板。这些都要求IT类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实践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做法[2]。

2 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途径

2.1 共建创新创业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人才实训、实践“双基地”,作为创新工厂与卓越开发者工作室的实施载体。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侧重3个导向:①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打造新型工程教学模式,从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竞争力;②以创业为导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创新创业,依托国内大型企业中软国际JointForce互联网云众包平台[3],在校内构建卓越开发者联盟和卓越开发者工作室,建设校内科技孵化器,逐步拓展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软件开发项目交付基地;③以服务为导向,成为创新工厂和卓越开发者工作室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技术讲座、创业探讨、商务谈判、项目路演、案例展示、硬件设计、软件开发的服务基地。

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包括组织管理框架、岗位职责、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的建设,保证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正常运行;二是运营环境建设,学校提供近800平方米场地,搭建符合人才培养要求、能实现合作专业联合培养的教学及实训环境,主要包括数据中心、实训管理中心、宅客学院服务中心、创新工厂、评价中心、人才服务中心、卓越开发者工作室、项目演示中心、洽谈室等。

2.2 共建创新工厂

针对学校“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和“面向信息服务产业”两个专业群,通过共建创新工厂实施校内创新创业实习活动。创新工厂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思路,构建5R实训体系(5Real: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工作机会)。从大三年级开始选拔并成班,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在线教育平台、在线实训平台、大型企业项目体验中心进行在线学习和实践,同时在实践环节企业进入高校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大四年级通过企业全面技术提升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打造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在共建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创新工厂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利用企业平台系统对学生的建档、教学、实训、测评、考核、实习等环节进行管理,实现对学生学习信息全方位进行跟踪,为优秀项目和优秀人才对接创业孵化基金,并由企业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通过共建,形成一系列面向实践的阶段培养方案,服务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见表1。

2.3 共建卓越开发者工作室

面向参与创新工厂项目的大四学生,由项目提交团队转化为创业团队,加入卓越开发者工作室。工作室由企业派驻项目经理管理,挑选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承接实际项目,并提供创业指导。卓越开发者工作室分为以下4个步骤实施。

(1)准人才职业测评:对提交申请的学生开展基于人职匹配的专项职业测评,以及创业者综合测评,并出具测评报告,提出建议。

(2)项目案例开发:根据创业团队选择的技术发展方向,企业工程师基于平台部署环境与开发项目案例,提供现场指导。

(3)真实项目实践:在积累实战经验基础上,依托云众包平台从事真实项目开发。

(4)成果孵化:一年内由企业内部评选,对入选的项目进行分级,对选中的优秀项目和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基金扶持及创新创业个性化支持。

2.3.1 分阶段职业综合测评

建立针对IT类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对测评结果进行量化,体现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化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测评以结果为导向,指导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为组建创新工厂、卓越开发者工作室、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就业推荐提供依据。学校以测评体系考核内容为准则,严格要求学生,保障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测评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平均开展3次基于相应技术方向与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测评,涵盖8项职业能力,并分阶段出具综合及个人测评报告。

表1 分阶段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以软件应用开发方向为例)

第一阶段:对进入创新工厂的“准学员”进行首次职业素质的摸底测评,测评平台分别生成每位学生的测评报告及所有学生的测评统计报告。根据测评情况,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分析讲解,进行职业培养的课程设计,并进入职业意识培养。

第二阶段:开展阶段性职业能力测评,企业根据测评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全面训练。

第三阶段:进行最后一次测评,测评平台将生成最终版的测评报告提供给学生,经企业职业测评及意向统计,对于符合创业条件的学员,进入卓越开发者工作室从事项目开发工作,由学校提供环境场所,企业提供项目案例、真实项目和创业指导,学生可通过企业的就业服务渠道就业。

2.3.2 基于众包平台的真实项目实践

在卓越开发者工作室中,学生依托大型企业的云众包平台从事真实项目开发。主要做法为:①创业团队入驻众包平台:具备一定的接包开发能力的团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在众包平台进行注册,由企业审核通过后,正式入驻众包平台进行接包;②众包平台接包指引:根据众包平台提供的项目接包指南,由项目组长牵头,企业项目经理提供指导,在众包平台上选择合适的真实项目进行接包;③项目完成并提交众包平台审核:由学校指导老师带领项目团队,企业项目经理提供指导,根据已接的真实项目包,联合项目团队所有成员共同制订开发计划,部署开发任务,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项目的开发与测试,并根据众包平台的项目提交指南,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项目提交。通过项目发包方的审核后,该项目结题;④项目总结:根据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形成开发文档,作为项目案例并存档。此外,总结项目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与不足,由企业项目经理进行辅导和纠正,提升各项综合能力。项目完成所有流程后,进行项目总结。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众包平台的实施流程

2.4 共建师资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的对接,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共同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管理办法,构建“责任明确、联合育人,管理规范,双向交流、成果共享”的师资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师资培训:开放企业的技术培训资源,为学校教师制定持续的知识更新计划,包括课程课件的更新,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补充与替换;对教师进行再培训,保证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行业最新的技术发展相同步。

(2)项目开发实践:开放行业信息化项目资源,组织高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实践(不少于6个月);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参加项目的青年教师,通过企业培训考核后执证上岗,由学校支付基本工资,企业根据各人参加岗位实践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并参考企业工程师标准兑现绩效。具体安排如下:①经考核合格的教师,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及培训(不少于6个月),以实际的岗位和工作进行顶岗培训,锻炼老师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②经培养合格后,入驻创新创业基地或派驻到企业作为项目工程师,参与到项目工程交付环节;③参与企业培训及项目实训后,再入驻创新创业基地作为项目实训讲师。

2.5 共建平台

企业提供部分以软件为主的系统支持和开发人力,学校提供场地、环境及硬件配套支持,双方共同建设教学管理平台、实训平台、服务平台与教学资源库,如图2所示。同时,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构建综合实训管理平台、ResourceOne软件工程化快速开发与集成应用平台、人才就业服务平台、大数据智能分析教学实训系统、人才测评系统等,为企业投入各类资源提供落地的载体和容器,也为学生全方位培养进行立体的刻画,从而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可以依托平台对接各项服务,并逐步扩展为学校的公共服务平台。基础平台提供内部私有云服务及公共服务,垂直应用平台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

2.6 共同致力于产学研合作

校企双方共同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知识产权及教学改革成果申报:依托大型企业的品牌、荣誉、知识产权、行业影响力以及技术体系和就业资源,通过产学研共建活动及定制化开发项目不断积累合作成果,校企双方联合进行教学成果及科技成果申报,共享产学研合作成果。

(2)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借助大型企业强大的行业解决方案能力、开发资源和丰富的行业细分领域服务案例,了解本地产业的发展难点与需求痛点,依托高校与本地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开展紧密合作,围绕当地产业需求开展调研,争取申报课题和项目立项,双方共同合作开发,知识产权共有,成果共得,收益共享。

3 校企深度合作的特色与成效

3.1 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

以创新创业训练为依托,以平台及项目为载体,在校内建立和完善工程教育技能训练体系。采取项目驱动,工学结合模式,在校内建设集教(教学)、训(实训)、测(测试)、评(评价)、 职(职业素质拓展)、创(创业孵化)六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

图2 校企共建平台基本架构图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CDIO”模式,注重产学结合[4]。结合“5R”实践体系,在项目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加强实践实训环节,提高就业竞争力,将学校基础理论教育和产业要求有机结合,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以此打造基于传统高等教育的“全才”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专才”,更好地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与创业。

3.2 构建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实战体系

通过校企共建,构建一整套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中心、学习中心、训练中心、评价中心、孵化中心、路演中心等,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基地管理服务、知识学习、创新训练、开发训练、阶段性人才测评、接包与研发、路演与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服务,如图3所示。

图3 创新创业项目实战流程

3.3 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

一方面,建立了与产业直接对接的人才测评方式。通过与企业共建的大数据人才测评系统,在学生建档测评的基础上,学校根据系统中所收集统计的市场各岗位的需求数据进行指标分析,了解产业前沿用人需求变化情况,针对行业细分领域各技术方向和岗位群定义,对比分析岗位核心指标和在校生职业能力的差异,重新定位、校准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按需开展人才培养,并建立健全学校的分类人才输出标准和指标库体系;通过与企业共建的人才就业服务平台,沿用企业在建设准员工人才池、职业测评等方面经验,选择采取人才招聘需求对接、人才测评、人才就业跟踪服务等多种方式,依托平台为高校、企业、学生个体提供服务,建设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动态增值人才库。

另一方面,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以人才测评平台为核心,入学开始建档,通过定期采集学生的成长数据,力争做到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科学合理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抓住创新创业课程质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关键点,使评价内容科学、准确;在评价主体上,学校、用人单位、学生、校友、家庭等全员参与,使创新创业评价更具有普适性;在评价方法和手段上,注重过程监控,将考试、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课题研究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并设定相应学分,设立独立的考核及学分置换政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学分置换或互认;在评价效果上,不只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而注重评价创新创业整体效果的实现。

3.4 形成一系列较为理想的育人成果

实施校企深度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后,校内建立了4个卓越开发者工作室,共建创新创业相关平台3个。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岗位的适应性强,产业界整体反馈优秀,就业满意度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被腾讯、中软国际、新大陆、星网瑞捷、美亚柏科、美图、青云等知名企业高薪录用,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2018届毕业生最高转正薪资为12 000元/月,平均转正薪资为6 032元/月,同比2017届平均转正薪资5 308元/月,上涨了13.64%。

此外,学校计算机学科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石竹·梦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获得福建省“中软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荣誉称号,并于2018年5月被评为福州市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基地孵化的多个项目参加了国家级及省级学科竞赛并获佳绩,近年来在“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高校云计算应用创新大赛、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等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名列前茅,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与获得软件著作权十余项。

4 结 语

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探索实施IT类工程实践教学的“真”模式,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体现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和行业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相结合、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前沿人才需求相结合、工程应用素质与创新创业素质相结合,在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开发者校企实训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85后”高学历男性成为APP开发新生主力军
16%游戏开发者看好VR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