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林
在美国,一个人的穷与富、就业与失业早就写在了他的邮政编码中。这是一项由美国人口普查局、哈佛大学和布朗大学共同合作项目的研究结果。他们研究在美国不同社区长大的孩子的出路。看似普通的人口调查无疑折射了美国梦在今天的失落,也揭示了美国贫富差距的社会基因。
在美国,穷人和富人是分区的,而且这种分区所造成的贫富分化会不断复制。一边是高档洋房,可以许诺孩子美好未来;另一边是底层社区,几代都逃脱不了贫穷怪圈。“贫穷”与“富有”相差仅仅几公里,这种情况可以在邮政编码中一探究竟。这就是“机遇地图册”项目所揭示的故事。
“机遇地图册”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哈吉·柴提团队组织开发的一项合作项目。
他们收集了美国1978年至1983年出生的人的联邦税收信息,梳理美国不同社区长大的孩子的出路。出人意料的是,这项貌似普通的人口调研呈现了美国“贫穷与富有”的趋势地图。
这个项目用的是30年前的家庭收入数据和30年后的数据做对比,可以反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根据他们的分析,在南部长大的孩子很难摆脱贫困的困境,而北部长大的孩子相对拥有更加蓬勃向上的未来。孩子长大后最可能成为富人的100个美国社区,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岸和北部地区,还有一些在旧金山;最可能成为穷人的100个美国社区,大部分坐落在中部和南部。
在那些贫穷世代相袭的社区,低收入群体往往和种族绑定,例如亚特兰大南部,很多白人是不去的。这里没有完善的社区服务,没有好的教育条件,人们也看不到希望。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是最糟糕的城市之一,虽然在过去10年经济发展非常不错,但这种经济成果很少惠及低收入群体和社区,收入被再一次拉大。在那些后代收入相对较高的州,少数族裔数量比较少,并没有形成规模,这样问题就没有那么严重,新产业也能惠及更多人。至于纽约、旧金山等大城市,更加多元,低收入者也有一些好机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社区有越多的富人,这个社区拥有的资源也会越多。当一个社区越穷,就会是更穷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归纳了所谓的“马太效应”,就是指金钱、荣誉、地位等方面的累积效应。2017年,哈吉·柴提、纳撒尼尔·亨德伦与人合作在《科学》上发表文章《衰落的美国梦:自1940年以来的绝对收入流动趋势》,从收入流动性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美国社区分化的“马太效应”。
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通过了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美国宣告成立。此后世世代代的美国人深信不疑,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1931年,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创造了“美国梦”来描述这种理想。他写道:“人人都应该基于能力和成就生活得更好、更丰富、更充实,而不是依靠社会阶层。”《独立宣言》之后的两百多年来,“美国梦”激励着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怀揣奋斗梦想,来到美国这块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
从原始淘金到个人成功,再到投资移民,美国梦似乎总是与机会均等、权利平等联系在一起。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美国梦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与阶级、贫富甚至社区无关。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表明,美国梦正在远离现实,越来越成为普通人无法实现的空想、幻想和白日梦。
帕特南指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几年的跟踪访问发现,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阶级鸿沟”日益扩大,美国梦已经渐行渐远。
美国在财富和收入方面日益分层化,底层人群几乎固化在那里,代代相传,而顶层人群越来越多地将高位优势传递给子孙后代。有研究表明,一个贫穷阶级出身的孩子,想要上升到中产阶级的中间位置,需要经过五六代人的努力,即花费125年到150年的时间。
美国社区所呈现的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显然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资本垄断下的私有制是贫富分化的经济基础,资本控制下的金钱政治是贫富分化的政治根基,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是贫富分化的文化基因。从邮政编码、社区分布到阶级固化,贫困和中产阶级的美国梦不断被瓦解,成为美国精英阶层的牺牲品。这就是美国梦碎于社区的主要原因。
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明星凯瑟琳·赫本主演的《费城故事》风靡一時。作为故事背景的费城郊外富人区,百年间或许早已物是人非,却始终居住着美国最阔绰的一群人。但在费城的都市区,数十年来不平等越来越严重,阶级隔离也越来越森严。
帕特南的研究揭示,对于孩子的成长和社会流动而言,关系网、邻里社区和教堂等社区机构非常重要,但今日美国的这些资源已经越来越不是公共的和集体的,自家的私人资源被迫成为所有父母的选择。
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最初10年接连经历了几轮增长,但普通人和中产阶级却几乎完全停滞不前。
赫德里克·史密斯直言不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平等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美国的财富过度集中现象,却比其他任何一个先进经济体都要严重得多。”
他认为,中产阶级收入停滞的主要原因,在于商界领袖们所奉行的楔形经济学,即削减开支、削减厂房、削减岗位的新经济政策,这扩大了不平等现象。
对于邻里社区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城市社会学家罗伯特·J.桑普森曾以芝加哥为研究对象,证明了人们居住的社区、邻里仍然非常重要,社区各个方面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社区结构有稳定性。从远古城市到芝加哥,邻里之间有显著差异的情况持续存在。历史的经验证据表明,社区的结构往往是像模板一样刻出来的。20世纪后几十年至今,邻里分层的深层结构持久地存在于芝加哥市以至全美国,种族隔离致使那些非裔美国人陷入空间孤立和资源被剥夺的境地。为何邻里社会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桑普森强调,文化结构是正在起作用的重要过程。
为何不同社区之间的贫富差距甚至犯罪率不同?著名学者简·雅各布斯提供了一个答案。她认为,“社会资本”,即社会信任、组织参与和邻里融合,是城市安全和有序与否的最主要区别。对贫民区怪圈,雅各布斯认为关键的环节是很多人离开贫民区的速度太快了。令人吃惊的是,几十年间,贫民区形成的原因和发生过程没有多少改变。她也坦言,大多数贫民区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种族歧视,最严重的自然是对黑人的歧视。这种不正义的现象加速了贫民区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