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9-06-30 02:57丁美美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2期
关键词:经济学

丁美美

【摘 要】金融排斥指在金融体系中,一些特定群体缺少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在我国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金融排斥问题普遍存在,为了响应党中央与国务院下达的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指示,优化民生金融环境、缩小城乡贫富差异、促进社会和谐共建,有必要针对当下日益突出的金融排斥问题开展研究。文章以青海省为例,对金融排斥的几种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处理对策进行分析,以期缓和金融排斥现象。

【关键词】经济学;金融排斥;平衡发展;贫富差异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2-0036-02

0 引言

2013年11月,党中央召开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此次会议中,城乡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官方提出了抑制金融排斥、发展普惠金融体系的目标。青海省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因政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使得当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金融排斥问题,基础金融服务无法有效地覆盖当地乡村地区,导致扶贫与开发工作难以在当地得到有效地推进,降低了扶贫效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有必要针对青海省金融排斥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系统性、阶段性地推进惠普金融在当地的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稳定社会环境有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1 金融排斥的特征

金融排斥现象一般针对特定的中低收入人群,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机构存在不完善之处,使得部分地区的特定人群难以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以下对青海省金融排斥的特征和起因进行分析。

1.1 环境排斥

青海省位于我国中西部,总面积为72.10万km2,人口仅为600万左右,表现为明显的地广人稀特征,当地约70%的人口为农牧民,在这种环境背景下,金融设施的建设、运营投入远高于其营业收入。据201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青海省约有50%以上的县级以下单位,缺少银行、储蓄所等基础金融设施,在金融排斥方面,表现为明显的环境排斥特点。

1.2 利率排斥

在我国现行的贷款制度中,农牧民从事农业生产所产生的贷款利率,较一般商业贷款利率高30%以上,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号召下,青海省亟需大量贷款资金,以对当前的农牧业进行升级,但当地居民的贷款偿还能力及利率承受能力均较低,在融资过程中表现为较弱的议价能力,因此当地对金融体系产生了一定的排斥,金融体系也出现了对当地的金融排斥现象,这种双方共同的排斥,严重阻碍了金融行业在当地的发展。

1.3 营销排斥

随着我国线上虚拟经济的发展,传统通过线下推广的金融服务,现已经逐渐向线上发展,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当前虚拟经济的最大业务群,然而在青海省,因区域面积较大且发展滞后,电信业的推广成本、金融服务的营销成本均较高,线上金融普及化极低,造成青海省被以线上推广的金融机构列为次级市场,较少投入营销资源,出现营销排斥的现象。

2 金融排斥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

环境排斥、利率排斥和营销排斥是金融排斥在青海省的主要表现特征,以下对产生这些表现特征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

2.1 市场信用体系不稳固

据2017年的青海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 145元人民币,且青海省贫富差异较大,从事畜牧生产的农户,收入水平远不足城市居民,因此當地贷款偿还能力较弱,当出现大面积气候灾害时,当地银行贷款坏账率显著提升,因我国当前信用体系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覆盖青海省还需一定的时间,加之当地贷款偿还能力存在先天劣势,可以推断当地的市场信用体系较不稳固,这种不稳定性也增大了金融投资行业发展的风险。

2.2 资本市场的逐利性

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基于经济建设发展而来的,因此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本市场逐利性特征,对此国家和政府持允许态度。据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居民贷款量与可支配收入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且贷款量越大、周期越长,金融体系所获得的利润也越高。在青海省,当地城市居民和农牧民共同的贷款特征是金额小、笔数多、周期短,虽根据国家政策,银行可以适当提升贷款利息,但考虑到资金分散、偿还风险高等问题,金融机构的实际收益不甚理想,因此在资本集团的投资过程中,青海省并非发展资本市场的理想区域。

2.3 政策落实困难

为了缓解青海省的金融排斥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制定了发展普惠金融的目标,但根据多年来的实际实施情况不难看出,这项政策在青海省的落实,出现了较大的阻力,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了两个较为严重的阻力。第一,局域覆盖面窄。随着政策的下达,经过5年的实践,仅在青海省西宁、玉树、格尔木等相对较大的几个城市中,金融体系的数量得以提升,但金融网点的密度依旧远低于全国平均标准,对于海东、海西等较小的城市,普惠金融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第二,当地财政资金严重不足。因当地生产力水平限制,青海省的财政资金长期面临不足的情况,新政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来,当地政府缺乏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的空闲资金,导致中央政策难以落地,执行效果偏差。

3 缓解金融排斥的对策建议

金融排斥作为金融市场不良发展的一种情况,严重阻碍了青海省的区域经济建设工作,对此有必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能够缓解金融排斥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征信体系是稳定金融投资者投资信心,鼓励金融机构前来投资的重要基础,为了缓解青海省的金融排斥现象,首先需要从青海省的实际情况入手,将信用体系不完整列为金融排斥的最主要内因,通过完善征信体系建设,提升青海省的金融信用水平。目前在业内较为认可的征信体系建设方式为信用额度制,即根据青海省居民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金融评级,评定信用额度,信用额度将为贷款额度、投资利息等参数的制定提供主要参考。通过抵押或国家强制力的方式,对征信体系进行维护,以确保征信体系的稳步建设。

3.2 建设本土特色的金融体系

在当前形势下,青海省很难仅依靠外界金融服务,消除金融排斥现象,对此,青海省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本土特色的金融服务体系。针对当地农村远多于城市的情况,通过政府牵头,设置无竞争的金融服务网络,将金融服务从城市向农村地区推广,对于过于偏远的地区,可以通过邮件汇款、电话转账等初级金融服务,对其实现最基本的覆盖,实现从无到有的过渡。

3.3 适当的政策倾斜

限制青海省金融服务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贷款利率偏高。区域普遍性的高贷款利率是我国当前经济政策过于粗放的结果,也是银行金融体系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对此,应当从政策方面入手,通过细化贷款政策,对于小微型企业的创业、现代农牧业的发展等需要一定资金且具有一定前景的新兴产业,提供政策倾斜,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或提供利率补助,使政府的政策支持能在实际中得到表现,加速中央政策的落实。

4 结语

青海省是我国中西部大省,因地广人稀和当地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金融行业在当地的发展相对落后,甚至在最近几年出现了金融排斥现象。为了响应中央發展普惠金融的号召,本文对青海省金融排斥的特点、内在起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内因,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缓解青海省金融排斥现象。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当进一步强化青海省的经济建设,使其拥有足够的金融发展的土壤,吸引金融投资。

参 考 文 献

[1]周天芸.金融密度、服务可及与中国的县域金融[J/OL].https://doi.org/10.19647/j.cnki.37-1462/f.2018.09.003,2018-10-21.

[2]谭洪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约束行为路径解析——基于金融排斥视角[J].农村金融研究,2018(7):54-58.

[3]刘彤,姜惟刚.农村金融信贷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J].现代企业,2018(7):76-77.

[4]虞文美,曹强.基于金融排斥视角的金融扶贫的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4(10):42-46.

[5]何晓夏.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及其“金融精准扶贫”治理[J].社会科学动态,2018(5):104-108.

[责任编辑:邓进利]

猜你喜欢
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国民经济运行持续稳中前进中国经济迎来新的增长周期
国民经济运行向好基本走出疫情影响
经济增速放缓 经济运行总体疲弱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持续向好已经走出疫情影响
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经济增速有望回升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