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京
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大批重点校、优质校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越办越大;但与此同时,为数众多的规模小、发展水平一般的学校也仍然在持续运转,这些学校被教育人昵称为“小土豆学校”。
小土豆学校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是摆在校长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可能不少校长会提出:怎么发展?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怎么与那些名校大校比拼?况且随时都可能被撤并,何必白费劲!
其实不然,小土豆学校同样需要有大发展。原因有三。第一,校长职责所系。作为一校之当家人,校长守土有责,也必须守土尽责。第二,师生成长所盼。每一个学生与教师都有自己的梦想,他们的梦想需要依托学校去实现。第三,教育生态所需。正如大自然生态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和谐共生一样,构建健康的区域教育生态,也不可能只有“牛校”一种学校。
那么,小土豆学校的校长,该如何做好优质办学这篇大文章呢?
小土豆学校可能缺人,也可能缺钱,但最缺的是团队的自信心。因为长期的被忽视与挫败感,小土豆学校的干部教师队伍的士气普遍不高,自信心往往整体缺失,甚至甘为人后。但再平凡的学校,也一定有其独特的历史与人文积淀;再卑微的校友,也一定有自己的故事与梦想;再偏远的山村或街道,也一定会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因此从校史、校友、校情中寻找自信,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思路。如在校史研究中,某小学发现学校为全区唯一的百年老校,另一所小学发现自己的前身是一所书院,还有几所学校发现了从各自校园走出的各类杰出人物。在此基础上,这些学校各显神通,有的依托教委举办“百年老校研讨会”,有的依托文联召开“书院文化交流会”,有的组织校友联盟、校庆活动等等。这样一来,学校引起了社会关注,得到了各级重视,大家的精气神儿提起来了,团队的文化自信也逐步产生了。
学校有了士气之后,接下来校长就要思考做什么和从哪里做起。小土豆学校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切实可行的策略是集中力量办一件事,先求一花独放,未来再谋春色满园。这独放的“一花”就是学校的特色项目,也是学校新的生长点。对于小土豆学校而言,发展特色项目可能会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因此常常需要“借米下锅”。比如前文提到的几所学校,有的借书院文化交流会请来了文联的书法教师和京剧教师,发展艺术特色;有的依托校友请来了足球教练,发展足球特色;有的依托社区,发展腰鼓特色。这些学校,因为某一方面的特色或亮点,得到了展示与交流的机会,逐渐被外界了解和认同,提升了师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新的生长成为可能。
学校要想持续深入发展,必须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小土豆学校的师资队伍往往不尽如人意。为此学校既要为教师提供走出去开拓视野的机会,更要为教师搭建在校内进阶的平台,同时鼓励教师抱团取暖。学校要积极开展團队自我诊断,从挖掘每位教师的优势开始,让教师个人的成功经验得以提炼、实践智慧得以外显,进而迁移、转化为集体智慧,实现教师群体的集体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特色会逐渐明晰,此时学校应顺势而为,确立贴近生源实际、个性鲜明的育人目标,并用育人目标统领各项工作,促进学校品质的全面提升。比如某中学在开发校本课程“竹语”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学校育人目标为“竹品少年”。围绕这一育人目标,学校出台了相应的竹品课堂标准,提出了竹品教师成长计划,凝练了学校文化—竹文化,实现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整体发展。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校长虽然无法将学校变得更大,但却可以将学校变得更好,这是其使命所在,也是其荣幸所在。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