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康复锻炼干预方案对危重症多发性神经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

2019-06-30 04:23区燕云李冬芬何煜才顾丽嫦柯颜基徐二喜梁进丽高艳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期

区燕云 李冬芬 何煜才 顾丽嫦 柯颜基 徐二喜 梁进丽 高艳芳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康复锻炼干预方案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 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CIP患者5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30)。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锻炼干预方案治疗,观察组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康复锻炼干预方案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 FMA)、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以及1OM最大步行速度( 1OMWT)。结果观察组干预1、2、4周的FMA得分和FAC分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2、4周的IOMWT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康复锻炼干预方案可使CIP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危重症多发性神经病;经皮穴位电刺激;康复锻炼;下肢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 2019) 01-180-04

危重症多发性神经病( CIP)属于重症患者容易发生的一种获得性神经肌肉力量丧失疾病,导致CIP发生的原因包括患者自身机体存在严重基础疾病,营养能量出现丢失,机体器官功能损害以及长期卧床等[1]。维持肢体运动、尽早开展肠内营养支持、肌肉电刺激治疗以及对原发疾病开展积极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对CIP开展治疗的重要手段[2]。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依靠低频电流刺激机体表面,由此使机体运动神经元以及肌肉组织得到激活,进而使患者机体的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恢复[3]。本次研究就选取CIP患者59例,探讨CIP患者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康复锻炼干预后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 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CIP患者59例,均为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男21例,女8例,年龄35 - 68岁,平均(50.2±8.2)岁,体重指数( 22.75±3.94) kg/m2,ICU住院时间8 - 22d,平均(12.61+ 3.55)d;观察组男22例,女8例,年龄32 - 66岁,平均(50.5±7.7)岁,体重指数( 22.88±3.81) kg/m2,ICU住院时间8 - 24d,平均(12.82±3.71)d。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WHO制定的CIP相关诊断标准:(1)患者肢体远端感觉障碍出现(或未出现,肌肉出现萎缩,存在腱反射消失或减缓,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性软瘫;(2)开展神经电检测时表现为SCV和MCV减缓,Amp降低,Lat延长;(3)开展肌电图检查时显示MUP时限、自发电位发生改变)[4];具备完整的四肢骨骼、肌肉以及皮肤;具备正常的沟通能力;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肢体残疾患者;精神异常患者;配合度较低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锻炼干预,包括使患者的肢体保持功能位,遵照医嘱为其进行用药指导,针对性疏导患者的负性情绪,协助其开展床上移步和床边坐位训练,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为患者开展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康复锻炼干预方案治疗。具体包括:(1)下肢康复锻炼:包括下肢运动锻炼、站立锻炼以及独立行走锻炼,需参照患者自身机体的病情和肌力情况开展训练。在为患者开展下肢运动训练时,使患者保持仰卧位或半坐卧位,从上向下对患者的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开展训练,针对性为患者开展挺腰、抬臀以及举腿训练,若患者可进行良好坐立,则可指导其开展床边坐立训练;在为患者开展站立训练时,需使患者的机体脚面和肩膀保持宽度相同,如站立时间可达到lOmin同时未出现疲劳感,则可为其开展步行锻炼,在开展步行锻炼的初期,需采用拐杖、栏杆为患者开展支持,或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开展步行锻炼,然后需参照患者自身的情况指导其开展独立行走,同时将锻炼时间进行适当延长,1次/d,20min/次,在锻炼的过程中,需告知患者家属对其进行看护,避免患者发生跌倒等意外事件。(2)经皮穴位电刺激护理:治疗仪器购自北京耀洋康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型号为KD-2A型,采用的穴位为足三里以及血海。指导患者保持卧位或半坐卧位,治疗初始刺激强度为O,然后逐渐将刺激强度增加,每日下午开展1次锻炼,每次开展20min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的耐受度对刺激强度和时间进行确定,在为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需对患者是否发生晕针、滞针等情况。(3)康复护理:①为患者开展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为其开展积极的心理疏导,做好疾病健康宣教,消除患者因未知而产生的焦虑情绪。②床上被动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家属每隔2h为患者进行一次翻身,同时要使患者的四肢处于功能位;每日需为患者开展2次偏瘫侧肢体被动活动,包括肩关节外展、前屈、外旋运动,肘关节旋后、伸展运动,手指屈伸运动等,15 - 20min/次。③下床主动功能训练:借助他人的輔助,结合机能训练,通常每天锻炼3次,并对活动时间以及活动量不断增加,从而使步行训练由平衡杆内、辅助步行手杖练习转变为独立步行以及上下台阶练习。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1后、干预2周、干预4周后的FMA得分、IOMWT和FAC分级。FMA分级评分方法为三级评分法,总分为0 - 34分,评分越高则提示下肢活动功能越好[5];1OMWT共进行3次重复测量,对患者的平均速度进行测量,平均速度越大则提示平行功能恢复更好[6]。FAC用于个体步行能力评估,若无法进行单独行走,同时需要2个及以上人员进行搀扶,则为0级;若患者行走时需1人进行持续搀扶,则为l级;若患者行走时需1人进行间断搀扶,则为2级;若患者可进行独立行走,但需他人监护,则为3级;若患者可在平地上单独行走,需借助他人辅助在崎岖路面行走或上楼,则为4级;患者可完全独立行走,则为5级[7]。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數据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x±s)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FMA得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FMA得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2和4周的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l。

2.2 两组治疗前后10MWT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10MWT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2和4周的1OMW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FAC分级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FAC分级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2和4周的FAC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CIP患者接受治疗出院后仍可能出现肌肉萎缩、四肢无力、肌肉疲乏等情况,会对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8-10]。同时也有学者通过研究报道称,CIP的发生可能与患者机体感染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和ICU重复住院率具有紧密联系[11]。适量肢体功能锻炼提高长期卧床患者体质,改善疾病预后,但治疗效果受运动强度和患者耐受度影响[12]。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有效的将低频电流和穴位刺激进行结合,其可使患者机体受到损伤的神经元再生得到促进,同时也可使机体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得到促进,从而使患者肌肉功能得以提高,从而使患者机体神经肌肉疾病得到有效治疗[13]。有学者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机体下肢环跳、血海、三阴交、风市和足三里开展刺激,结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提示穴位刺激可使下肢神经肌肉功能得到有效恢复[1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1周、2周、4周的FMA得分和FAC分级均更高,同时观察组干预2周、4周的10MWT也更高,提示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康复锻炼干预方案可使CIP患者的下肢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随着治疗的不断推进,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更为明显。运动锻炼的开展可使机体组织细胞新城代谢得以加快,运动功能锻炼的开展,可增加肌肉组织的毛细血管数量以及线粒体密度,并可使血液循环得以加快,从而使患者的机体下肢运动功能得到改善[15]。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情况。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干预l周后的步行速度差异并不明显,分析其原由,可能和患者自身的病情较为严重,因此在疾病治疗的初期阶段患者的机体行走功能尚未恢复,在锻炼开展前,需对患者机体的行走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同时需对患者自身机体耐受情况和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

综上所述,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康复锻炼干预方案可使CIP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向伟,杨娇,申治富,等.皮肤针结合体针在治疗多发性神经病上的应用[J].四川中医,2018,36( 3): 52-54.

[2]付有春.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神经系统的康复与治疗[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3):63-65.

[3]董莎,胡凌娟,辛祺亮,等.中医治疗儿童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1例[J].世界中医药,2018,13(1):13 8-141.

[4]李建树.热敏灸治疗2型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变31例[J].中医研究,2017,30( 11):61-62.

[5]胡玉波,孔维涛.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神经系统的康复与治疗[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8):3327-3328.

[6]伍学瀚.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34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 10): 51-52.

[7] A.Hiwatashi,O.Togao,K.俞璐.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评价:inkedrest-tissue快速采集弛豫增强成像( 3DSHINKEI)显示3D神经鞘信号增强[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7,40 (2): 235.

[8]王银霞,张国华,齐晓飞,等.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分析[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7,39 (1): 64-69.

[9]马松涛,邱庆虎,王科,等.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8,26( 3): 31-35.

[10]杨颖颖.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神经电图与肌电图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1): 34-35.

[11]路玫,李昆珊,王佳丽.针刺治疗糖尿病患者肢体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研究叨.中国针灸,2016,36 (5): 481-484.

[12]韩晓琛,姚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合并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北京医学,2016.38(5):471-473.

[13]罗礼文,吴洪毅,郑文富.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不同方案治疗对比[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1):65-66.

[14]张凤媛.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治疗探讨[J].中外医疗,2015,34( 13):56-57.

[15]赵东红,王可人,张海宁,等.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多节段神经电生理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32 (1):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