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Human Library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研究

2019-06-29 00:26高飞周俊言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12期

高飞 周俊言

【摘 要】文章采集2008—2018年CNKI关于Human Library的相关数据,从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趋势、主要的研究作者和机构、该领域面临的挑战等不同视角对Human Library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综述和探讨。

【关键词】真人图书馆;活体图书馆;真人书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12-0261-05

Human Library(或称Living Library),一般译为真人图书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真人图书馆最早起源于丹麦。它是将“活人”作为图书提供给读者借阅,读者和“真人图书”通过Face-to-Face的沟通方式,促进彼此理解融合,消除偏见隔阂的一种活动。自Human Library的服务理念传入我国伊始,就引发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陆续有学者对这一相关主题进行研究并发表文献。笔者2019年4月19日在中国知网运用“高级检索”功能,设置文献分类目录学科是“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文献类型是“期刊”、来源类别是“全部期刊”,检索年限是“2008至2018”,以检索式SU=“Human Library”+“Living Library”+“Human Books”+“Human Book”+“Living Books”+“Living Book”+“真人图书馆”+“真人图书”+“活体图书”进行检索,共计检索出1 092条结果,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98篇,约占结果论文总数的18%,通过文献调研法并结合CiteSpace5.0软件的应用,从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趋势、主要挑战等维度对国内真人图书馆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图1揭示了我国真人图书馆文献研究的总体趋势,如图所示,2008—2014年刊发论文数量持续平稳,而随后几年略有回落。

1 国内真人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结合我国真人图书馆的研究文献趋势图(图1)和具体实践概况(表1),我国真人图书馆发展历程大致有3个阶段。{1}引入期(2008—2011年):外籍图书馆学专家曾蕾女士于200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数字图书馆论坛”高级研讨班上,首次将真人图书馆的理念和形式[1]引入业界学者的研究视野。该阶段相關的理念和活动形式尚处于启蒙认知阶段。{2}兴起期(2012—2015年):在我国,关于真人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开展远落后于学术理论研究,但是2012年后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都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这种热潮一直延续到2015年。{3}沉淀期(2016年至今):2016年后,关于真人图书馆在我国“异化”的声浪愈发强烈,未来真人图书馆如何实现良性的“中国式”发展,未来的路又该何去何从?自此进入了一个反思期。

2 国内真人图书馆的研究现状

2.1 研究主题

目前,国内真人图书馆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念及功能介绍、图书馆创新服务中的作用、高校图书馆的开创性探索及实践案例分享4个方面。

2.1.1 真人图书馆的理念及功能特点介绍

我国早期研究该领域的文献主要集中在Human Library理念的引入、功能的介绍上。刘汝建[2]认为,Human Library是指在图书馆中借阅“活人图书”,读者按照借阅规则外借感兴趣的“活人图书”,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其“阅读”,从而实现外借目的。王焕景、隋欣欣[3]将其定义为“以真人为图书,以读者与真人图书在场互动、直接交流沟通为主要形式的图书馆创新活动”。柯丹倩[4]等人指出真人图书馆的核心理念可归结为一句话,即“让用户服务用户”。王君学、宋馨华[5]认为真人图书馆具有Living Book的开放性、阅读的相互性、服务的免费性等鲜明特点。

2.1.2 真人图书馆在图书馆创新服务中的作用

吴汉华、王子舟[6](2010)从知识资源的角度看,认为真人图书馆服务形式提供了知识传递的动态场景、能够使信息知识细节保真。可以满足个性化定制阅读需求等潜在优势,传统图书馆如加以借鉴,则起到开发读者知识资源、增强自身活力、扩大服务功能、拓展社会公共知识空间的作用。柯丹倩[4]等人认为Human Library对图书馆创新服务在激发用户需求、实现“用户服务用户”的理念、重视用户隐性知识管理方面具有启示作用。吴云珊[7]站在真人图书馆发掘个体隐性知识、实现个体隐性知识转移、推动个人隐性知识创新等角度,全面分析了其在图书馆个体隐性知识监管中的实际作用。

2.1.3 高校图书馆对真人图书馆的积极探索

尽管公共图书馆、社会力量都曾参与Human Library活动的开展,但是高校图书馆自始至终以其特有的优势为真人图书馆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杨莉萍和刘燕[8]认为,Human Library的服务模式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提供了更开放的资源、更好的精神保障、更和谐的服务理念,成为开创学科服务模式的新亮点。杨兰芝、刘庆[9]指出高校图书馆的Human Library 活动举办,对拓展服务功能、丰富读者服务理念及促成用户互动隐性知识转化平台建成都具有积极意义。潘美英[10]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借鉴Human Library活动模式,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大学校园开展Human Library活动,多方位开发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共享空间,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中心职能。

2.1.4 真人图书馆的实践案例分享

袁纳宇[11]对Human Library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实践活动做了系统研究,分别介绍了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石家庄学院图书馆成功举办的Human Library相关活动的案例。任杰[1]以上海交通大学“鲜悦Human Library”真人图书馆活动为例,分别从活动缘起、运作模式、活动效果及发展规划4个方面进行解析。

2.2 研究该领域的主要骨干力量

本文将下载并经过处理的文献导入CiteSpace5.0中进行分析。具体参数设定:Time为“2008—2018年”,Years Per Slice为“5”,Selection Criteria为“Top50”,路径搜索算法为“pathfinder”,Node Types分别选择“Author”和“Institution”,通过软件运行获取高产作者、高产机构的聚类视图。

2.2.1 高产作者的分布特征

(1)出现同地域、同机构学者合作态势,跨地域、跨机构的多边融合亟待改进。由CiteSpace生成的聚类图(如图2所示)及表格(见表2),王方、张爱科、陈琳、曾婷、任杰、林增兴、殷利艳、丁枝秀、王培林、刘时容为代表的TOP10高产作者仅有3位学者形成较为密切活跃的科研合作关系,论文多以合著形式发表,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同地域、同机构的合作形式为主。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张爱科、丁枝秀学者合作,济宁学院的陈琳与刘欣学者合作,此外,辽宁大学的刘澜、侯薇、尹博学者,吉林大学的李菲、张超、徐恺英学者,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吴鹏、刘玉玺、李明学者,武汉大学的董克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的吴跃伟、柯丹倩学者,鲁东大学的杨兰芝和山东工商学院的刘庆两位学者,都以相近的地域和机构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相关领域合作关系,并通过联手协作的形式共计合作发表论文达17篇。但是从国内Human Library研究领域发文量TOP50作者聚类知识图谱可见,合作关系仍仅限于少数学者,绝大多数学者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仍常见于独著,未参与该领域合作与渗透融合,因此该领域全局性学者跨地域、跨机构的多边融合与合作仍亟待发展。

(2)研究骨干专家主要来自高校。从表2可以看出,在该研究领域内发文数量排名TOP10的学者中,除了排名第4位学者曾婷来自政府部门,其余全部学者均来自于高校。这说明高校对真人图书馆这一主题的研究长期起到引领作用。高校学者作为国家科研人才的中坚力量,对新事物的产生具有敏锐的嗅觉,对探究创新时代出现的研究前沿和未知领域颇具优势,另外真人图书馆的活动为高校创新发展平台提供了新的形式,因此广受学者青睐。

(3)该研究领域学者地域分散广阔,尚未形成明显的高产作者聚集地。从该研究领域内发文数量排名TOP10的学者所在机构地可见,目前全国多省区学者陆续参与到Human Library的研究中,除了學者张爱科和丁枝秀来自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方、曾婷来自湖北省武汉市,其余学者分别来源于不同地域省份,因此,我国目前尚未形成明显的高产作者聚集地。

2.2.2 高产机构的分布特征

(1)高校图书馆是该领域高影响力科研机构的中坚力量。表3列举了国内Human Library研究领域科研产出TOP18的机构排名,以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济宁学院图书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等机构为代表,其中高校图书馆占了13个席位,是研究国内Human Library机构的中坚力量,其余的4位均为高校院系,还有1个研究机构是公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值得关注的是,涉及高校院系的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中山大学皆是以二级管理学院作为参与主要机构,这说明管理专业与图情专业在Human Library研究领域具有交叉融合态势。

(2)尚未形成全局性跨地域、跨机构多元化合作形式,局部合作以同地域为主。多元化的跨机构合作形式有助于科研人员知识创新和碰撞,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研究实践的结合及优势互补。从图3可见,目前在国内Human Library研究领域尚未呈现出超越地理局限的跨越地区和机构合作的趋势,这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Human Library领域的多元化深入挖掘及开放性发展。但是小范围内的同地域机构合作偶有展开,例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的合作,鲁东大学图书馆和山东工商学院电教中心的合作等。

(3)局部正在形成该领域研究机构的“高产”聚集地。目前,国内Human Library研究科研机构已形成了以华中、华北地区及华南地区的广东省为主的“高产”聚集地,其中排行TOP18该领域研究机构中有4所来自广东省,排行前3位的有两所机构地处武汉市,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就是学术资源丰富,信息交流畅达,学者更易接受新生事物,具有探究前沿科学的胆识和勇气,此外,我国其他省份也陆续有科研机构关注这一主题,并有一定的科研产出量。

3 国内真人图书馆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向

知识图谱可反映出该学科领域内的知识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从表4可见,出现频次≥15的高频关键词共有12个。“真人图书馆”无疑排名第一,排名第四、第五、第九的“living library”“human Library”“活体图书馆”都可视为其同义关键词。同理,排行第六和第十二的“真人图书”“真人书”属于同义词。排名第二、第三、第十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则揭示了研究Human Library领域的主体对象,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皆有参与,但高校图书馆仍是主要研究力量。排名第七、第八、第十一的高频关键词“阅读推广”“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说明研究Human Library领域促发人力资源和阅读推广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变革。

通过合并同义词、进行相关词聚类后,该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3类。{1}以“真人图书馆”为代表的高频关键词,聚类词汇有living library、human library、真人图书、活体图书馆、真人书、服务创新、知识服务、知识交流等。我国早期研究该领域的文献主要集中在Human Library全新理念的引入、创新服务功能的介绍、国内外活动的开展情况等方面。{2}以“高校图书馆”为代表的高频关键词,聚类词汇有图书馆、读者服务、学生社团、公共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人力资源管理等。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公共图书馆参与的研究格局,融合各学科知识链条及多维视角进行研究。{3}以“阅读推广”为代表的高频关键词,聚类词汇有微媒体、微博、可视化、经典化等。阅读推广是近年来图书馆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作为西方世界舶来品的“真人图书馆”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这使得阅读推广的创新服务有了更多发展空间和养分土壤,也进一步促进了真人图书馆的“本土化”可持续发展。

4 国内真人图书馆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4.1 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令其“水土不服”

国外的道德标准远低于我国的标准,所以作为边缘群体的真人书在西方世界的道德体系下尚有很大的生存空间,也符合真人图书馆活动的创建初衷,即“反对暴力、鼓励对话、消除偏见”。反观我国现实,边缘群体成员不希望自己“暴露”于光天化日下,成为众生评头论足抑或讥讽的对象,一旦暴露“身份”,在我国就会面临社会压力和精神压力的重负。因此,真人图书馆在社会意识壁垒下遭遇发展困境。

4.2 社会力量的投入较为单薄

自2007年起,“真人图书馆”从北欧国家迅速传播推广到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国家,随后世界近30个国家成为这项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举办者,先后举办了589次相关主题活动,其中实践活动最为活跃的当属美国、加拿大、丹麦、荷兰四国。之所以在国外推广盛行,主要是因为社会力量多层面的介入,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酒店、音乐节、咖啡馆都成为真人图书馆活动的举办场所,一些政府机构、公益组织还给予财力支持。而在我国,真人图书馆的发展尚未形成声浪,也没有得到各界足够重视。

4.3 缺乏自身特色成为我国真人图书馆发展的桎梏

自2008年真人图书馆这一理念传入我国,先后历经了 “拿来主义”“异化发展”两个阶段。“拿来主义”就是对国外真人图书馆内容与形式的全面克隆、模仿,“异化发展”是指真人图书馆在我国由于意识壁垒、社会氛围与西方世界大相径庭,无形中对其内容与形式进行了自发“过滤”和“改良”,但是有些做法有悖于真人图书馆的活动宗旨。在我国,大多“真人书”均选择具有社会正面面孔的书目,例如雅思、考研成功人士及创业成功人士,这种趋利避害式的做法使我国真人图书馆发展伊始就被业界人士所诟病。目前我国真人图书馆的发展尚未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又不失其宗旨的路子,找准创新之路才是解锁发展桎梏的最终钥匙。

参 考 文 献

[1]任杰.真人图书馆服务案例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鲜悦Living Library”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4(4):

52-56.

[2]刘汝建.我国高校图书馆Living Library活动实践与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3):101-104.

[3]王焕景,隋欣欣.媒介融合视角下真人图书馆形态创新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7(23):11-14.

[4]柯丹倩,吴跃伟,董克.Living Library组织模式与核心理念对图书馆创新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2(4):58-61.

[5]王君学,宋馨华.Human Library发展概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3):91-94,106.

[6]吴汉华,王子舟.開发读者知识资源的新模式:真人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0,29(9):21-26,77.

[7]吴云珊.Human Library开创图书馆个体隐性知识管理新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1):62-65,55.

[8]杨莉萍,刘燕.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新模式——“Living Library”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11,31(2):77-80.

[9]杨兰芝,刘庆.Human Library: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视野[J].情报科学,2012,30(5):681-683,688.

[10]潘美英.The Human Library——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模式[J].图书馆,2011(1):115-117.

[11]袁纳宇.我国Living Library研究述评[J].图书与情报,2011(4):122-12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