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华
【摘 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属于市本级环卫作业管理项目,针对这一项目,目前国内各个城市纷纷开展环卫作业市场化指导及作业质量标准考核相关工作,希望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分类合理处理。文章简单探究了当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处理不利的具体原因,并结合多方面多重思考探究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管理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垃圾分类;现状;成因;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7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12-0137-03
“垃圾围城”是当前城市发展建设的棘手问题,由于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法律法规不完善、收运制度不健全,加之我国城市人群对生活垃圾处理不够重视、分类意识淡薄,种种原因导致生活垃圾处理效果不甚理想。现如今,许多城市地区纷纷提出城市环境卫生作业质量的标准建设考核办法、生活垃圾的分类管理办法及大件垃圾的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希望借助这些内容有效缓解城市生活垃圾困擾,解决“垃圾围城”现象,提出更多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的科学方法。
1 桂林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桂林市市区(象山区、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雁山区、临桂区)常住人口总数达到128万,平均每天会产生生活垃圾大约1 500 t,处理负担较重。随着桂林市市区总人口的不断增长,加上来桂旅游的人次不断增加(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城市生活垃圾的总体数量在呈现快速直线上升发展趋势。桂林市在生活垃圾处置方式上依然较为传统,2018年11月底以前仍然采用填埋方式处理。2018年11月30日桂林市山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式点火运行才开启了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虽然做为全国第一批8个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之一,但桂林市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工作进展仍然缓慢。截至2018年底仅有象山区的47个小区,七星区的26个小区被列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仍未能全面铺开,普及率较低。如此处置所带来的影响是城市周边大量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且由于垃圾未分类即处理同样造成桂林市某些不可逆的环境污染和未能得到垃圾资源化利用有效实施。到目前为止,城市生活垃圾已经逐渐成为约桂林市综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难题。
目前桂林市整体污染较为严重,生活垃圾清运量较大。2018年桂林市市区共建设固定的小型垃圾转运站23座(不包含临时性垃圾转运站和转运点),大型垃圾转运站1座。拥有5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其中卫生填埋2处(1处已封场)、焚烧处理1处,另外还有堆肥处理1处、厌氧生物处理1处(在建)。坐落于城市北部地区的山口生活垃圾焚烧厂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 500 t,年处理垃圾量约55万t,年发电量约2.1亿kW·h,已正式运行。山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也拥有1 000 t的日处理能力。平山垃圾堆肥场的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为5 t,目前主要用于处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内收集的居民厨余垃圾。此外,在建设的桂林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设计日处理餐厨废弃物能力为320 t(其中餐厨垃圾为200 t,厨余垃圾为100 t、地沟油为20 t),项目正式运行后资源化利用比较将进一步提升。
截至2019年6月,桂林市市区生活垃圾的“焚烧+填埋”处理率已达100%,实现了城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经垃圾分类出的厨余垃圾实现100%生物发酵堆肥处理。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桂林市的生活垃圾围城问题,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2 桂林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不利的具体成因
从客观来看,桂林市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依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方法,所以虽然处理规模较大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同时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常规化处理规范管理方面不够到位,这导致其生活垃圾处理不利,陷入重重困局。
2.1 居民缺乏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
我国居民目前缺乏垃圾分类意识的,桂林市大部分居民也不例外。有国内外学者研究,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关,桂林市大部分居民缺乏垃圾分类知识,这也让当地无法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完整的垃圾分类知识体系,制约了城市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行为习惯的形成。
2.2 生活垃圾运输存在客观影响
桂林市的生活垃圾运输处理存在客观影响,即中端运输与末端处理滞后影响。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垃圾收运体系也不健全,未能有效实施垃圾分类操作。以中端运输环节为例,由于桂林市垃圾回收处理体系并未建立,多数垃圾收运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分类意识不强,导致桂林市居民已经分好的垃圾被混装运走。此外,桂林市的生活垃圾中转站已经被成功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严格遵照规划布局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但相匹配的再生资源回收站却未被纳入建设规划中,导致桂林市城市生活垃圾现阶段网络建设分离,对广大居民实施垃圾分类不利,让居民认为垃圾分类毫无意义。在末端处理能力表现方面,桂林市的生活垃圾终端位置存在设备缺失情况,例如社会上大量的餐厨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尚未能建设完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城市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2.3 生活垃圾配套措施完善度低下
垃圾分类配套措施不完善,导致分类效果不理想。例如,大型餐厨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在2018年才开始启动建设,预计到2020年底才能投产运行。在此之前,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分类出的厨余垃圾只能通过平山堆肥场进行堆肥处理,但是堆肥场日处理能力有限,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无法全面铺开。
缺乏大件垃圾处理设施,大量大件垃圾被堆砌在平山堆肥场内,无法得到有效的处理,存在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城市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收运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终端处理设施。目前,由个体户设点回收可回收垃圾,经常随意堆放,既存在安全隐患又影响市容。各城区环卫站和社区基本未设置有害垃圾投放点,有些分类意识高的居民将废旧电池、破损日光灯、废药品等垃圾有害垃圾分类后也不知道拿到何处投放,即使分类投放后由于缺乏有害垃圾处理的终端处理设施,最终也是收拢后同其他生活垃圾一起进行焚烧、填埋处理。
3 桂林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创新管理措施
桂林市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思想相对滞后,采用传统方法在垃圾处理方面效率偏低,这对城市的垃圾分类、中端运输与末端处理优化都极为不利。为此,桂林市正在出台一系列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创新管理措施,从公民宣传教育、管理模式、处理技术方法3个方面改进和创新管理措施,以期全面提升当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效率。
3.1 城市公民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管理措施
桂林市希望积极宣传扩散、宣传传播环保知识内容,结合多种创新方法培养城市公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与环保意识。
首先,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活动。采用发放宣传资料、开设宣传栏、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海报、开展垃圾分类小游戏、纸媒宣传等常规宣传模式外,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桂林市垃圾分类”网站和“垃圾分类新闻头条号”等网络平台,以及携手桂林航空公司,在桂林往返各地的航班上免費投放垃圾分类宣传资料,让乘坐飞机的市民和来桂游客了解并支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其次,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活动。桂林市垃圾分类工作以小区为试点,在居民小区实行“一户一卡一桶”的面对面宣传和“一个平台+互联网”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给小区居民免费发放小型垃圾分类桶并配发分类积分卡,建立积分兑换奖励机制,通过多形式宣传推广活动极大地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完整链条。
再次,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分类教育试点,在南溪山小学、铁西小学、民主小学等,制作宣传板报,组织垃圾分类人员给学生做垃圾分类培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手把手教学生进行分类实践,并赠送垃圾分类桶,开展垃圾分类现场教育系列学习活动。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推进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
最后,为规范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桂林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已起草了《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将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各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单位和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分类标准及投放要求,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单位应当遵守的规定和具体要求及相应的处罚细则进行了明确。同时拟计划将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操作纳入个人征信档案中,对生活垃圾分类违约者实施经济处罚,并将其不良行为记入个人信用档案中,这一做法参考了海外国家做法,为个人征信档案内容增加了一项新的评定标准。
3.2 城市生活垃圾PPP管理措施
我国应当像海外国家一样,在经历了市场化经济转型、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后引入PPP法律法规,建立PPP管理模式体系。所以,我国要学习欧盟委员会的《PPP模式指导纲要》和美国各个州都会建立的公用事业管理委员会相关管理方法。政府直属机构代表政府对社会企业授权,组织建立以社会企业为主体的PPP管理机构,并争取实现基础设施项目审批程序的有效简化,提高PPP项目的整体协调与运行效率(如图1所示)。现在桂林市已成立行政审批局,今后PPP项目的审批及管理有可能由行政审批局负责。且已通过PPP模式成功引进了桂林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目前城北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也经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采用PPP模式进行建设。
3.3 城市生活垃圾创新技术应用措施
桂林市在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应用方面一直在追求创新,引进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主要采用蓝德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厌氧发酵核心技术——降流式免维护厌氧发酵技术。该技术包含厨余垃圾有机质匀质、接种、厌氧消化等工艺,匀质、接种在返混箱内开始,在进入厌氧消化罐内进行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持续返混。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经管道进入气囊存储,后经净化用于发电或提纯制生物天然气。厌氧消化残余物经固液分类后进行堆肥等后处理。该技术打破了干法湿法厌氧发酵技术的界限,对进料含固率、含杂量要求不严格,适用于桂林市当下的垃圾特性。该技术采用顶部进料返混方式,底部采用锥斗形式。采用泵返混的方式。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进料含固率适用范围为10%~40%,并且对进料的要求低,适合于多种物料的处理。
针对初步分类的生活垃圾还可以引进目前较为先进的可回收利用处理技术——分选技术。该技术会采用磁力筛选技术将钢、铁等生活垃圾中的常见金属筛选出来,同时对塑料、纸质及其他非导磁金属成分进行自动化分选。该技术主要结合了自动控制技术、微生物处理技术,结合独特的流体环境与机械生物方法进行垃圾自动化分选,然后将不可利用物送往垃圾焚烧厂焚烧后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同时,该分选系统还可以相应配置一套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对污水的循环利用,能大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4 结语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多样,管理措施丰富,我国近年来也已经正式颁布了有关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法规,目的是有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缓解城市污染压力、丰富垃圾处理技术内涵与内容。当然,要做好这一项工作对我国而言任重道远,它还需要广大城市居民拥有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配合地方相关单位共同治理城市生活垃圾,提高城市垃圾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殷娜.基于PPP模式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18.
[2]曾梓杰,陈莉莉,徐艺力,等.舟山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J].管理观察,2018(35):82-84.
[3]孙准天.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管理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8(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