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瑞松科技营收不但增长迟缓,而且还依赖大客户,业绩增长则靠政府补助;更为关键的是,其招股书中多项财务数据在勾稽上还存在巨额差异,其本次“带病”冲刺科创板前景难测。
近日,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松科技")发布招股书,拟冲刺科创板,其主要从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研发、设计、制造、应用、销售和服务,主要产品为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此类产品收入占营收比重的8成左右。
大多数机器人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都比较高,而瑞松科技报告期内的研发投入在两三千万元之间,研发占比仅为4%左右,科创“意味”略显不足;同时,近年来其收入增速平平,还患上了“依赖症”;更为关键的是,这缓慢增长的收入甚至还存虚增的嫌疑;而其招股书中还有多项财务数据也存在疑点,需投资者提高警惕。
从收入角度来看,瑞松科技的成长性是欠佳的。
招股书显示,其2017年、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金额分别为7.05亿元、7.36亿元,增长率仅为7.67%、4.44%,可见,近年来其营收增长缓慢。然而,虽然营收增速表现不佳,其存货的增速却表现得过于“积极”。数据显示,2018年其存货金额高达3.62亿元,同比激增77.93%。营收下滑,存货却增速,这导致瑞松科技存货周转率也出现下滑,由2017年的2.61降至2018年的2.03,可见其运营能力也有所下降。
瑞松科技的营收不但增长迟缓,而且还存在依赖大客户的状况。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其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合计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48.01%、51.50%和76.82%,已明显超过5成,并且占比逐年攀升,其对大客户依赖现象明显,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过分依赖大客户使得该公司业绩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相关风险不小小觑。倘若未来前五大客户相关需求减少,或者因其他竞争者的介入,大客户对其采购额减少,那么,届时恐怕将会对瑞松科技的业绩产生不小的影响。
一方面,瑞松科技的营收仰仗着“大户”,另一方面,其净利润也依赖着政府的扶持。
根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该公司计入非经常性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1,172.77万元、949.60万元和 2,241.07万元,占当期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35.12%、16.25%和32.68%,可见2016年和2018年,政府补助对其净利润的影响不小。尤其2018年,其净利润的总额较上年仅增加了1015.43万元,这也就意味着,倘若当年未收到这笔政府补助,瑞松科技的净利润将出现负增长。
政府补助在短期内虽然能给企业业绩增光添彩,但其并不具有可持续性,有朝一日,企业失去政府补助,患有补助"依赖症"的企业很有可能会出现业绩急速"变脸"的情况,给投资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对于瑞松科技的业绩依赖政府补助的情况,也需要投资者加以注意。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缓慢增长的营收还存在着虚增的嫌疑。
招股书显示,瑞松科技2018年营业收入金额达7.36亿元,算上增值税后(自2018年5月1日起,增值税税率由17%下调至16%,出于谨慎性考虑,按月平均计算,前4个月按17%税率计算,后8个月按16%税率计算),则其含税营业收入金额为8.57亿元,将含税营业收入与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相互勾稽,差异额达2.17亿元。其中还需要注意的是,预收账款中包含了已收到但并未结转至收入中的现金,剔除该部分影响后差额为2.42亿元。按照常理,该部分收入因为当期并未收到现金,理应表现为经营性债权同等规模的增加。
在其资产负债表中,瑞松科技2018年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金额为2.15亿元,较2017年相同项目1.98亿元增加了1725.08万元,剔除计提坏账准备的影响后,实际增加额达1879.32万元。然而,这却与理论值相差甚远,上述计算中本應导致经营性债权增加2.42亿元,如今却仅增加1879.32万元,这之间相差了2.23亿元,也就意味着其有2.23亿元的营业收入没有相关债权的支持,该部分占到了营业收入总额的30%。
那为何会出现如此巨额的差异呢?当然,还要考虑其将应收票据背书、贴现所导致的差异。那么瑞松科技真的存在如此大额的票据背书贴现吗?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末,其到期已背书、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为3977.96万元,虽然该部分不能完全代表其2018年全年背书、贴现金额,但倘若将该部分扣除,差异额仍达1.84亿元,因此应收票据的背书、贴现仍无法解释出现差异的原因,这就需要瑞松科技给出合理的解释了。
以同样的方式核算其2017年的数据,仍发现营收与相关财务数据存在巨额的差异。招股书显示,2017年瑞松科技实现营业收入金额为7.05亿元,当年其适用于17%的增值税税率,按此推算后含税营业收入金额约为8.25亿元。其合并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金额为7.46亿元,剔除预收账款的减少额影响后,与收入相关的现金流量为7.6亿元,将其与含税营收相较差额为6511.29万元,也就意味着其相关的经营性债权将出现相同规模的增加。
然而,翻看其资产负债表,瑞松科技的经营性债权却不增反降。招股书显示,其2017年末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金额为1.98亿元,而2016年末该项目金额为2.03亿元,在去除坏账准备影响后,2017年经营性债权较上期减少了295.86万元。
一增一减下,这一结果与理论增加额相差了6807.15万元。而瑞松科技并没有披露2017年应收票据背书贴现的情况,但若其真存在如此大额的背书贴现,又为何选择对此不披露呢?
整体来看,瑞松科技在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均存在巨额的营收无相关财务数据支持的情况,这就难免让人怀疑该公司存在虚增收入的嫌疑,需要公司给出合理的解释。
除了营收收入存在疑点外,瑞松科技的采购数据也同样存在异常情况。
招股书披露,2018年瑞松科技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为1.97亿元,占采购总额的比例为34.56%,由此推算出其全年采购总额为5.69亿元,再算上增值税进项税的话(增值税计算方法与上文2018年销售额增值税计算方法相同),其含税采购金额约为6.62亿元。而该部分含税采购金额一方面会体现为现金流量的流出,另一方面则会导致相关经营性债务的增减变动,且规模大致相同,那么瑞松的科技与采购相关的财务数据是否符合该逻辑呢?
2018年,其“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金额为4.35亿元,再剔除预付账款变动影响,则与本期采购相关的现金流量流出金额为3.99亿元,与含税采购金额相较差额达2.63亿元,这也就意味着因未支付现金,其经营性负债将出现相同规模的增加,那么事实又是否如此呢?
翻看其资产负债表,2018年其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金额为3.48亿元,较上期增加了1.57亿元,然而这却与理论增加额之间相差了1.06亿,这也就代表着其有1.06亿元的采购金额得不到现金支出及负债数据的支撑。
更为关键的是,上文曾提到其存在应收票据背书转让的情况,倘若其采用票据背书支付采购款从而导致了上述采购差异,那么,其营收与采購的勾稽差异额将大致相当,但事实上,其营收与采购二者的勾稽差异额仍相差1.17亿元,这也就说明其上述营收与采购的巨额勾稽差异并非完全是票据背书采购所致。
同样,《红周刊》记者核算其2017年采购数据,其中也存巨额勾稽差异。
招股书显示,2017年其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为1.85亿元,占比38.08%,由此推算出全年采购总额为4.87亿元,考虑到17%的增值税,估算出其含税采购总额为5.7亿元。同期其“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的金额为5.26亿元,扣除预付账款变动后与含税营收相较差值达3462.43万元,这将导致其经营性负债的增加。
然而,与之相反的是其2017年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却较上年还大幅减少,减少金额达6701.34万元,在一增一减的相反变动下,其经营性负债与理论应增加金额相差了1.02亿元。
这也就意味着,瑞松科技除了营业收入连续多年存在虚增嫌疑外,其近几年采购数据的真实性也有待证实。
不仅如此,瑞松科技的采购数据与存货变化情况也不相符。
招股书显示,2018年其存货金额高达3.6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77.93%,然而在深入核算相关数据后,《红周刊》记者发现该公司有上亿元的存货项目,没有材料采购数据的支持。
招股书披露,2018年瑞松科技主要原材料和配件的采购金额为5.07亿元,同期营业成本中直接材料金额为4.77亿元,二者差额达3002.07万元,这也就代表着瑞松科技存货项目中,所含原材料金额本期将会出现3002.07万元的增加额。
瑞松科技的存货中主要包含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结算资产及发出商品。其中,2018年原材料项目金额为759.25万元,较上期原材料余额1026.54万元相较反而减少了267.29万元,这或许是企业因生产制造所需对原材料进行了领用,转移到下一生产环节,从而结转至存货其他项目中,这将导致其他项目中所含原材料应该增加3269.36万元,那么其存货其他项目的变动是否真是如此呢?
进一步来看,2018年存货项目中在产品、库存商品、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结算资产及发出商品金额分别为384.4万元、1005.50万元、3.26亿元、1586.31万元,合计金额达3.56亿元,该部分较2017年相同金额增加了1.62亿元。虽然招股书中未分别说明各项目中原材料的占比情况,但当年直接材料占营业成本的比例为82.73%,据此大致估算出该部分增加额中包含材料的金额为1.34亿元,而这一结果与理论应增加额3269.36万元之间相差了1.01亿元。
问题在于,当年瑞松科技并没有如此大额的材料采购,那么其存货中增加的如此大额的材料又是从何而来?若无相关采购数据的支撑,瑞松科技激增的存货项目是否真实存在就需要谨慎对待了。而在上文中我们也核算出,其采购支出及相关负债不足以支撑披露的采购总额,而从此处数据推算情况来看,其采购总额尚且不足以支撑其存货增加数据,那么到底是该公司存货数据异常,还是其他数据披露有误,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