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郊乡村人居型文化林结构特征及森林文化初探

2019-06-29 13:10钱万惠赵庆唐洪辉
广东园林 2019年2期
关键词:结构特征珠三角

钱万惠 赵庆 唐洪辉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Culture of Rural Community Fores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摘要:对珠三角城郊9个乡村人居型文化林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人居型文化林有四种典型形式:水口林、下垫林、龙座林、庭院林,其空间布局各有特点。林木种类丰富,共有40个科74个属91个种,观赏、食用功能突出。4种典型人居型文化林群落还具有不同的林木种类、径级、高度特征,健康状况参差。此外,物质层面的森林文化虽仍有留存,但行为、精神层面的森林文化陷入传承和发展困局。通过梳理珠三角城郊人居型文化林结构特征及其森林文化,提出加紧对珠三角乡村人居型文化林进行调查研究等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城郊乡村;人居型文化林;结构特征;森林文化;珠三角

文章编号:1671-2641(2019)02-0025-09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9-03-12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9 rural community forests in the suburb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4 typical forms of rural community forests: the forest at the entrance of village, the forest near the water in front of the village, the forest behind the village and garden trees. They have different spatial layouts. Tree species are rich in variety, including 74 genus and 91 species belonging to 40 families, which are of great appreciation and edible functions. 4 typical forms of rural community forests are also featured in different tree species, diameter grades, height, and health conditions. Although the forest culture at the material level still remains, the forest culture of behavioral and spiritual levels is caught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dilemma. 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community forests and their forest cultu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forest.

Key words: Rural community; Community fores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Forest culture; Pearl River Delta

珠江三角洲地区(下称“珠三角”)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水平[1]从1978年的16.26%跃升至2015年的84.59%,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转变为连绵不断的城市群。原属于城市边缘的乡村也纳入了“城”的范围,城郊乡村森林的连续性、有机性因城市扩张受到破坏。

乡村森林是指在乡村居住活动区域及其周边区域受居民保护、管理,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发展乡村经济所营造的以林木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植被群落[2],包括乡村内部的人居型文化林、外部的生产型文化林,是森林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有助于美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对居民身心健康及民俗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对乡村人居型文化林的研究,是剔除了传统风水林玄幻迷信的糟粕成分后,以基于风景园林学、人文地理学的科学视角进行的。目前,我国对乡村人居型文化林研究局限在乡村绿化模式、树种选择、栽培技术探讨,还没有对珠三角人居型文化林空间布局、群落结构及其森林文化进行研究。本文因此针对珠三角城郊乡

村,开展人居型文化林结构特征及森林文化研究,为其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人口密集,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2]。年均气温21°C~22°C,具有四季不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日照充足,空气湿度高等特点。温和的气候、密布的河网造就了植物长青的生态景观。

珠三角城郊乡村聚落形态常表现为团状、环状、带状(线状)[3]。团状村落(图1)多位于平原、盆地,民居集中,平面形态呈近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民居以山体、祠堂、道路交叉点等为中心集聚自然形成。环状村落(图2)多位于低丘,民居背靠低矮丘陵呈环状分布,密林包围村落。带状村落(图3)多位于平原,民居沿河流、山谷、交通线呈条带状分布,带状村落在珠三角地区常表现为水乡形态。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為获取更多的人居型文化林群落及森林文化信息,在珠三角选取了9个聚落形态清晰、人居型文化林组成较完整、保存得较好的城郊乡村进行实地调查,其中团状、环状和带状乡村各3个(表1)。研究针对乡村人居型文化林进行调查,设置20m×20m的调查样方,对样方内胸径DBH≥2.5cm的个体进行每木检尺,记录其种名、树高、胸径、冠幅等信息。并采用文献查询、访谈法获取文化林历史、社会、民俗变迁等相关信息,梳理森林文化。

径级结构采用曲仲湘分级标准,按照胸径树高由小至大分为I级苗木、II级幼树、III级小树IV级中树和V级大树[4]。以5m为单位,按树高将乔木划分为小乔木(H<5m)、中乔木(5m≤H≤10m)和大乔木(H>10m)。森林健康状况依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评定,分为健康、亚健康、中健康、不健康[5]。

3 珠三角城郊乡村人居型文化林

3.1 空间布局和类型划分

乡村森林生态环境包括内部的人居型文化林,外部的生产型文化林。其中人居型文化林可归纳为四种典型形式[6]:1)水口林,位于乡村空间序列的开端,即村口处;2)下垫林,指村落前方池塘、河流、湖畔的树林;3)龙座林,指坐落在山脚、山腰的村落或村落后山的树林;4)庭院林,指在宅基周围和庭院里种植的树林[1,7]。而祠堂广场、街巷空间、河涌水道等人居型环境在乡村内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形式不一,不另展开讨论(图4)。

由表1可得,珠三角团状乡村、环状乡村一般有足够的空间条件允许4种典型人居型文化林发展,而带状乡村多沿河流发展,受空间限制,鲜有龙座林。

3.1.1 水口林

水口林最重要的元素是水和林木,常表现为“前塘后村、村口植树”的形式。它对美化环境,保护村落边界、生态环境型有重要作用。呈环抱状的水被认为最能聚气聚财[8],人们便利用自然河道建设水口空间(图5~6);或通过人工开挖池塘的方式营造水口空间(图7~8);林木呈片状或点状分布。

人们相信“树养人丁、水养财”,故水口林林木得到较好的保护成为参天古树,部分还被列为古树名木。其群落以乔灌或乔草结构为主,多为孤植或丛植常绿大乔木,伴有丰富空间色彩的开花、彩叶树种。

3.1.2 下垫林

下垫林一般与水口林相邻,呈带状或片状,与水口林共同围合乡村水口空间,保证村口空间的完整性。视觉上与龙座林形成呼应,避免头重脚轻,对美化水口空间、保护乡村景观完整性起重要作用。其空间布局有:形成村口池塘边成片的绿色环境(图9~10);或村边沿河流呈带状发展的绿色环境(图11~12)。下垫林附近一般有遗存的埠头、古桥、洗衣台等,构成岭南水乡特色的休闲游憩空间。群落为乔灌或乔草结构,多为新栽植的常绿小乔木,种植方式为丛植或列植。

3.1.3龙座林

龙座林一般坐落在山脚、山腰或村落后山,为村落后方的绿带屏障,呈常绿状态。居民相信龙座林会庇护乡村,能带来好运,所以对龙座林的保护十分重视[9]。龙座林可蓄水保土、防风御寒,对改善乡村生态小气候,维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当面积较大时,房屋沿山体走势发展(图13~14);当面积较小时,乡村的发展会包围甚至吞噬龙座林(图15~16)。部分龙座林历史上曾遭受破坏,目前表现为常绿慢生阔叶人工次生林,群落为乔草结构,种植方式为群植。

3.1.4 庭院林

庭院林不仅可以美化、改善居住环境,还为居民提供瓜果。庭院林因乡村内部用地紧张,表现形式不一,有的为房前屋后的小块绿地(图17~18);更多为零星散布于房前屋后的绿色环境(图19~20)。群落为乔、灌单一结构,林木呈点状分布,或三两丛植,或孤植,或以盆栽形式出现。

3.2 树种组成特征及功能型分析

珠三角的人居型文化林林木种类丰富,具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特点。所调查的9个乡村人居型文化林,共有40个科、74个属、91个种(表2),以无患子科Sapindaceae、芸香科Rutaceae、桑科Moraceae、樟科Lauraceae、木棉科Bombacaceae为主。其中,人居型文化林乔木层丰富度依次为:水口林>庭院林>下垫林>龙座林。受重视程度高的水口林不仅原有林木得到较好的保护,新树种的引种也丰富了其树种;庭院林树种较多的原因是居民栽植时主观随意性大;而龙座林由于历史上曾遭受破坏,且部分被开发为果林,林木种类呈减少趋势。

调查还发现人居型文化林的观赏、食用功能突出(表3),属观赏型的树种共32种,占35.16%;食用型果树24种,占26.37%。观赏型树种种类分布规律为:水口林>下垫林>庭院林>龙座林。水口林观赏型树种较多的原因有:1)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水口林需要栽植开花、色叶树种丰富空间色彩;2)随着一些古树的衰老退化,居民有意识地补种观赏型树种。食用型果樹树种分布规律为:庭院林>下垫林>龙座林>水口林。庭院林和下垫林分布着各类果树,表明饮食文化促使居民注重在房前院后栽植果树,而下垫林因靠近池塘水岸,水肥条件好,利于果树生长。

3.3 树种出现频率分析

文化林中的树种反映了长久以来居民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解,其出现频率反映了受喜好程度(表4)。调查发现文化林总体呈现出明显的观赏性和食用性。

水口林出现频率前10的树种表明,人们喜爱在水口空间栽植乡土常绿大乔木,其具有抗逆性好,树冠广阔浓密、存活期长等特点。调查也发现许多乡村随着经济水平和绿化意识的提高,大量引入外来种如落羽杉、大王椰、凤凰木Delonix regia等观赏型树种对水口林进行改造。

下垫林出现频率前10的树种可食用性、耐湿性特征明显,表明人们善于利用池塘水岸的水肥条件栽植各类乡土果树。同时伴有观赏树种如池杉、洋紫荆、樟等。

龙座林出现频率高的树种有荔枝、龙眼、橄榄等,可食用性特征明显。林木种类呈减少、单一化趋势,生物多样性低,主要原因有:1)本次调查的乡村位于城郊,经济利益驱使人们将部分龙座林改造成果林,长期受人为经营。2)据广东林业史记载[10],建国初期的新工业时期乡村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城郊乡村的龙座林多为修复后的人工次生林。3)改革开放后乡村的水平扩张加大了对龙座林的人为干扰。

龙眼、黄皮、荔枝、番木瓜、桂花等庭院林高频树种表明,居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栽植果树及香花树种,且愿意选择寓意多与福、吉、喜、财、禄、寿相关的树种。

3.4 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分析

林木在不同径级、高度区段内的分布(图21~22),与文化林类型有着密切联系。水口林主要为V级乔木,高度主要为5~20m;下垫林主要为IV级乔木,高度主要为3.5~10m;龙座林林木主要为IV、V级乔木,高度为3.5~18m;庭院林林木主要为IV级乔木,高度主要为2~5m。结果表明水口林虽得到较好的保护,但群落缺乏小径级乔木,难以进行健康的自然演替;下垫林因缺乏大径级乔木,群落抗逆性较差;龙座林各径级的林木数量平均,但林木种类少;庭院林各径级的林木数量平均且受人为干扰大,群落发展存在不可预见性。

3.5 文化林健康情况

经评定,人居型文化林总体健康程度处于亚健康、中健康水平,整体健康程度由优至劣依次为龙座林>水口林>庭院林>下垫林(表5)。龙座林、水口林中的林木受重视程度高于其他文化林,故健康状况相对较佳。下垫林因毗邻道路遭受污染和长期缺乏管护,导致健康程度处于中健康。庭院林大径级林木尤其是果树一般比较健康,小径级的林木因疏于管理或因生长空间所限,处中健康水平,中、大径级的林木数量少而小径级的林木数量多,所以庭院林的林木整体健康程度偏低。

3.6 森林文化

人居型文化林作为先民受传统文化支配营造和保护下来的生态环境,经过本土与外来文化长期的糅合发展,具历史延续性和多样性;珠三角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森林与水环境密切相关,具本土性和地域性;在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下,居民对森林的开发利用形式多样,具多样性及灵活性;最终形成珠三角乡村独特的森林文化。其物质、行为和精神层面的具体表现如表6所示[11]。

乡村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方法、乡村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森林景观特征,奠定了乡村森林文化的基础,而森林文化也反作用于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调查,水口林、龙座林对居民的影响更侧重于精神层面,它们被认为能庇护乡村,是一村一族居民盛衰荣辱的象征,衍生出许多民俗宗教活动如祈福祭祀、树木崇拜、龙座竞渡等。树木文化如榕树、樟树文化等也非常丰富。而下垫林、庭院林,则更多地影响着物质层面,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及艺术审美。目前,森林文化产物虽在物质层面仍有留存,但行为、精神层面的森林文化随着乡村森林环境的逐渐消逝,陷入传承和发展困局。

4 讨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基于珠三角城郊9个乡村的人居型文化林,其发展变化预演着乡村发展将要面临的情况。由乡村森林变化引发的森林文化传承发展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针对乡村人居型森林环境遭破坏及森林文化消逝等问题,建议:1)加紧对珠三角乡村人居型文化林进行调查研究,保存乡村传统风貌的相关资料,引导居民延续乡村传统空间布局模式,注重人居文化林的营建,传承发展传统乡村建设智慧。2)加紧对乡村人居林的修复,提高森林健康水平。对水口林的古树名木进行监测及保护,引种乡土中小径级林木促进群落进行自然演替;恢复下垫林风貌;修复龙座林植物群落,引种乡土植物恢复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风貌,提高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引导庭院林建设,营造有序的庭院林景观。3)保护、营建乡土植物基因库,梳理生态、景观价值高的乡土树种,进行培育推广,在乡村改造建设中加以运用。4)加强思想引导,提高居民对乡村森林的崇尚度及认同感,鼓励人们参与乡村森林建设及保护,加大对森林文化的宣传力度。利用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机遇,创造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环境。

注:本文图1~3及图6、8、10、12、14、16、18、20改绘底图来自百度地图官网(https://map.baidu.com/),其余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编纂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2015[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14.

[2]裘晓雯.乡村森林文化的主要形态与功能[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8-33.

[3]百度百科.乡村聚落形态[EB/OL].(2016-01-29)[2019-02-27].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9%A1%E6%9D%91%E8%81%9A%E8%90%BD%E5%BD%A2%E6%80%81/10527351.

[4]曲仲湘,文振旺,朱克貴.南京靈谷

寺森林现况的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英文版),1952(1):18-49.

[5]林资发[2004]25号.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S].

[6] CHEN B,COGGINS C,MINOR J, et al. Fengshui Forests and Village Landscapes in China: Geographic Extent,Socioec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Conservation Prospects[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7, 31:79-92.

[7]程俊.珠三角村落风水林调查及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5.

[8]吴子瀚,李郇.传统广府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J].南方建筑,2013(4):64-67.

[9]罗思琦,唐光大,郑明轩,等.广州从化市风水林分类及保护[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31(6):25-30.[10]徐燕千.广东森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35-54.

[11]苏祖荣.森林与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103.

猜你喜欢
结构特征珠三角
水环境影响下的屯城古村营建特征研究
淮南花家湖轮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浅谈电力变压器结构特征和检验方法
论《四月物语》中的散文式结构
浅谈高考数学中的审题要点
珠三角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浅析
中国家庭负债现状和结构特征分析
广东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珠三角,2012
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