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华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每个城市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这些都构成了独特个性的城市风貌,植物景观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一个好的公园植物景观可以改善当地环境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形象。
在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全面充分地考虑地域特征,因地制宜,通过地域特色的追寻及在设计中不同形式的运用,打造浓烈的地域特色景观,提升公园的辨识度。
地域文化是指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劳动、精神、环境、生活等各方面体现出与其他地域明显不同的特性。在某一程度上也代表着这个地区人们精神上的传承和寄托,是物质与精神结合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它具体表现在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个方面:物质要素指天然存在的,并且对当地环境有影响的客观要素,如区域内的大气、地形、地貌、水体、乡土建筑、原生植被等;非物质要素由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一系列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信仰等组成,它让该地域更具有独特的韵味。
公园植物景观设计需要以当地的文化特色为基础,同时增添新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将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运用到公园设计中,在美化当地环境的基础上,体现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突显出景观与区域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出当地独特的人文历史和艺术审美,同时也更容易得到群众的肯定和欢迎,更好地为当地人民服务。
分析并提取地域环境中的历史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特征,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元素,如地形、地貌、水体、乡土建筑、原生植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历史传统等,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景观设计的整体规划布局与美感表现,还可以表达出当地特有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审美,营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公园植物景观。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逐步提升,故在景观设计中也需适当吸收学习其他区域的优秀文化元素及表达形式,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多角度、多形式地表现形成具有特色的艺术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地人民对新文化及事物的欣赏品味,增加植物景观的表达方法和途径,构成新形式下的地域文化特色。
场地内一些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景观元素,如古树名木、具有特色的原生树木、历史景点、遗留物等,这些传承了悠久历史内涵的景观元素,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保留,合理利用和科学的景观设计,是公园景观设计对场地中地域文化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当地传统文化延续的重要方法。
成都位于四川省西部,境内河网纵横、物产丰富,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成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丰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人文景观丰富的同时还具有多种特色的民俗风情与节庆活动,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二王庙、武侯祠、杜甫草堂、文君井等。
环城生态区北湖水库位于成都市东部,是环城生态区北改项目的重点项目,区域未来规划为成都的中央旅游区——熊猫国际旅游区。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5.5 km2,可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区域周边“大熊猫”文化资源发展,结合周边功能布局构建相关联的休闲观光产业,打造成都境内国际化水准的旅游目的地。
4.2.1 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提取
4.2.1.1 动物文化元素
基地现状湖中的三个岛上有50多种野生鸟类繁衍,是我国西部最大的一个城市观鸟中心,基地具有独特的鸟文化特征;这里的日本锦鲤放养池是成都市规模最大之一;成都是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地区,其繁育基地是成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对外窗口,且北湖紧邻中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4.2.1.2 植物文化元素
植物文化元素分为大地域环境成都市和基地内植物文化元素两部分。
(1)市域植物文化元素。
a.竹文化。成都作为竹子生长茂盛和原生地之一,历史上竹子与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竹在植物配置品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浓郁的竹文化精神和雅秀的园林艺术风格。
b.花文化。成都气候温和,水网交错,土壤肥沃,花木繁盛。自古因成都土城上遍植木芙蓉,花开时节,如锦如绣,成都又被誉为“蓉城”;其他如梅花、海棠、菊、荷花等种植普遍,效果良好。
(2)北湖区域植物文化元素。区域内有大量基本农田,面积约45.6 hm2,分布在红线范围内腹地宽阔的区域,方案设计予以保留,结合植物设计,作为农业观光区域;北湖整体呈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最大高差24 m,设计统筹考虑,竖向设计,用好土方、重塑地貌、总体平衡的同时尊重地形,打造多层植物景观空间;场地内原生树种,姿态较好、胸径大于30 cm的建议原地保留,形成原生效果浓烈、植被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
4.2.2 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运用
该项目中,通过地域文化特色的探寻,在设计中通过植物品种的重复运用、孤植强化表现、科学合理搭配、结合地形的多层次种植手法、原生地域文化特色的保留等多种形式的运用,体现基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同时具有丰富美感的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4.3.1 植物设计主题——蜀城雅境
唐代诗人刘希夷在《蜀城怀古》中写道:“蜀土绕水竹。”竹同时是熊猫的主要食用植物。竹自古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体现“雅”文化。植物设计以体现熊猫气质的“静”“纯”为基调,打造清新雅致,同时富有诗情画意的花木蜀城。
4.3.2 植物设计策略
(1)植物形式之“简”。在景观入口及视线通廊处,列植大乔木,打造古雅清旷氛围。
(2)植物色调之“温”。基地以常绿树种为基调,穿插特色色叶乔木、花灌木,体现飘逸乡情。
(3)植物品种之“雅”。品种上选择当地特色竹、兰、菊、梅等,形成清幽雅秀的特色空间。
4.3.3 植物空间构成
结合基地现状,通过地形与植物设计结合,形成山坡、花甸、水湾、湖面多种形式的多元立体植物空间。
(1)山坡。植物以常绿阔叶林片植为主景,穿插落叶阔叶林,体现丰富的季相变化。如银杏、水杉、黄葛树、香樟、三角枫、朴树等,如图1所示。
(2)花甸。以生态密林或景观疏林为背景,观赏游憩草坪前以观赏花卉为主景,丰富视觉景观。如满天星、美女樱、鼠尾草、金鸡菊、松果菊、天人菊等,如图2所示。
图1 山坡剖面图
图2 花甸剖面图
(3)水湾。缓坡上种植耐水湿植物,乔灌木搭配,营造怡人水湾风景。如垂柳、乌桕、木芙蓉、桃花、千屈菜、菖蒲等,如图3所示。
图3 水湾剖面图
(4)湖面。种植挺水、浮叶、漂浮、沉水,构成别样丰富的水上和水下森林。如荷花、睡莲、菖蒲、凤眼莲、金鱼藻、轮叶黑藻等,如图4所示。
图4 湖面剖面图
4.3.4 主题性植物设计
片植多个品种竹林,形成全园的特色景观,以落叶、常绿交织的杉林打造特色滨水景观,香樟、榕树作为基调树种,贯穿全园,形成常绿植物骨架。中层小乔木及大灌木以常绿的桂花、开花的“木芙蓉”“梅花”形成特色树种。
4.3.5 植物分区设计
植物分区结合方案如图5所示。汲取当地特征文化元素及设计手法表现的多样性,利用植物的声、形、色、味及文化属性等,打造“听声”“观色、摹形”“意境”三个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分区,如图6所示。
图5 总平面示意图
图6 植物分区图
4.3.5.1 听声区
位于基地北侧的熊猫文化体验区。结合基地内的鸟文化,种植鸟嗜树种、蜜源植物为主题特色,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开花结果的植物能吸引鸟类繁衍,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图7所示。
图7 听声区效果图
(1)鸟嗜树种:香樟、冬青、槐树、女贞、樱花、杨梅、八角金盘、火棘、海桐等。
(2)蜜源树种:合欢、桂花、枇杷、枸骨、石楠、金光菊、醉鱼草、南天竹等。
4.3.5.2 观色、摹形区
位于基地东侧的熊猫主题环湖游憩区域,景观特色为大气流畅的休闲空间,丰富自然的农田与湖岛景观交相呼应。植物设计以常绿乔木为基调,以色叶乔木穿插,形成连续丰富的乔木层次。缓坡处种植色叶乔木及开花灌木,秋季枫林炫目、色彩丰富,春季花团锦簇。大片的基本农田地带,结合地形,植物以水稻为特色,通过“艺术稻田”“观赏稻田”“体验型农作物园”等多种形式,展现特色农作物景观,如图8所示。
(1)艺术稻田。在入口处,艺术化地运用不同颜色的观赏水稻组成熊猫图案,形成景观特色鲜明的植物景观。水稻品种有紫叶稻、黑米稻、黄叶稻等。
图8 观色、摹形区效果图
(2)观赏稻田。选择有较好单株形态及群体姿态的水稻品种,形成整齐、简洁、富有韵律的稻田肌理。水稻品种有紫叶稻、金色稻、紫穗稻等。
(3)体验型农作物园。园内种植不同季节采摘类粮食作物,增强游人体验的同时增加趣味性。农作物品种有玉米、红薯、豆类、番茄、土豆等。
4.3.5.3 意境区
位于基地西南部的“雅”文化生态体验区。植物设计以“竹清、菊盛”为主要元素,“人居竹,竹环居,人竹共生;情寓竹,竹赋情,情竹相融”是西蜀腹地的情境。竹也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用物。园区以多品种竹为主景,路缘巧植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菊类宿根花卉,结合景石,打造清新优雅的艺术氛围,如图9所示。
图9 意境区效果图
(1)熊猫食用竹:白夹竹、琴丝竹、苦竹、小观音竹(凤尾竹)、淡竹、箬竹等。
(2)观赏竹:紫草竹、花楠竹、佛肚竹、龟背竹、道筒竹、方竹、麦竹、月月竹、斑竹等。
(3)菊品种:大滨菊、天人菊、金鸡菊、荷兰菊、蛇鞭菊、亚菊、松果菊等。
新时期的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要加强地域文化特色元素的运用,深入探索并挖掘特色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不同形式的运用和表现手法,因地制宜、合理科学地进行植物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群众对于公园的功能需求,可以提升大众审美,更能加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更好地提升公园设计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