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婧,陆 倩,田利勇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61)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水利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化地区的防洪除涝要求。同时,人们对生态景观环境要求逐渐提高,河道水体不畅、置换能力不强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综合解决城市河道防洪除涝、引水调度以及改善水生态环境等问题中,泵闸枢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闸站合建枢纽具备布置紧凑、占地面积小等优势,在城市水利建设中得到了迅速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闸站合建容易造成枢纽口门区域水流流态的复杂化,尤其是对有通航要求的河道,水闸或泵站单独运行时,闸下主流宽度和天然河道出流相比大大缩小,流速分布不均匀,水流难以通过自身的调整充分扩散,往往在口门附近航道内产生较大的横向流速,影响通航安全[1-2]。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利用二维水流数值模型,对泵闸枢纽的口门区域流场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口门流态的改善措施,避免泵闸运行对周边口门区域船舶的通航影响,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本文以上海某泵闸为例,泵站排涝流量90 m3/s,节制闸净宽30 m,采用“闸+泵+闸”的闸站布置型式,闸底高程为-1.0 m,引排双向功能,规划最大排涝流量为285 m3/s,规划最大引水流量为183.9 m3/s。考虑工程施工、投资及对长江侧码头的影响,该泵闸选址于河道出长江口预留口门处。泵闸布置见图1。
图1 工程布置图(单位:m)
距离节制闸口门约300 m处,垂直河道方向布置有粮油仓库内河码头港池,船舶出港时需要横穿内河,泵闸的运行势必会在交叉口处产生一定横流,给船舶进出港带来影响。根据《船闸总体设计规范》(JTJ 305—2001)表 5.3.2,该段航道为Ⅳ级航道,对应横流限值为0.3 m/s。
建立工程海域二维平面水流数学模型,模型范围基本以工程区域为中心,向上下游各延伸5 km,通过控制闸门开启度,控制过闸流量,计算分析不同工况下泵闸运行对内河港池的影响,见表1。
表1 数模计算工况组合
计算结果显示:(1)节制闸排涝工况条件下,T形区最大横流流速达到0.61~0.78 m,超过横向流速控制要求;(2)节制闸引水工况条件下,T形区最大横流流速达到0.41~0.45 m,超过0.3m横向流速控制要求;(3)泵站排涝工况条件下,T形区最大横流流速为0.26~0.32 m,基本在最大横向流速允许范围内。
该泵闸为双向引排水枢纽,日常运行以引水调度为主,考虑通航水位下泵闸的排涝工况较少发生,且排涝期间,内河航运应服从区域防洪除涝统一调度,因此,以下主要针对引水工况下的内河航运条件改善进行措施分析。
表2给出了泵闸各引水工况下的计算结果,工况1流速相对较大,图2给出了工况1的T型区流速等值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
表2 整治前内河T形区最大横流速及控制过闸流量统计表
图2 工况1下T形区流速等值线分布图
(1)节制闸引水工况下,两侧对应闸门的区域流速最大,T形区最大横流流速达到0.41~0.45 m/s,不满足规范要求。在通航期间,需对引水流量进行适当控制。
(2)通过调整闸门开度控制过闸流量,使T形区最大横流流速不超过0.3 m/s,泵闸引水调度功能损失在35%~42%之间。
为使泵闸引水调度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减小泵闸日常引水调度对进出港船舶通航的影响,初步拟定了设导流墩和增大过水断面两种方案[3],分别从增加水流的均匀性和减小断面平均流速角度,改善泵闸口门区域水流流态。考虑工况1的水流条件较为恶劣,以下选择工况1作为引水典型工况进行研究分析。
流速不均匀系数反映流速沿断面分布的均匀性[1]。在相同流量和过水断面条件下,外河入口断面流速分布越均匀,流速也将越小。流速的不均匀系数η定义为断面垂线平均最大和最小流速差与该断面平均流速的比值,即:
式中:vmax为断面垂线平均最大流速;vmin为断面垂线平均最小流速;v¯为断面平均流速。
在内河海漫段布置导流墩墙,减小T形区的流速不均匀系数。分别设计了直线型布置、眉型布置和花瓣型布置导流墩墙(布置见图3)。
图3 导流墩墙平面布置图
(1)直线型布置导流墩:在内河海漫中段设两排导流圆墩,与两侧闸门相对,呈直线型布置,距离闸门约120 m,墩直径0.6 m,中心距2 m,两侧各布置15个,共计30个导流墩。
(2)眉型布置导流墩:在内河海漫中段设两排导流圆墩,与两侧闸门相对,呈眉型布置,距离闸门约 135 m,墩直径 0.8 m,中心距2~5 m,两侧各布置16个,共计32个导流墩。
(3)花瓣型布置导流墩墙:在内河两侧消力池前设两组导流墩墙,呈花瓣型布置,距离闸门约85m,导流墩宽 0.5 m,长 12.3~16.9 m,间距 3~4 m,两侧各布置5个,共10个导流墩。
引水典型工况下,模拟计算三种导流墩布置方案的流场。在T形区取观测断面(见图4),断面设13个观测点,观测点间距10 m,统计断面上的流速分布情况,三种导流墩布置方案,观测点横断面流速分布见图5。
图4 T形区取观测断面测点分布图
图5 整流前后观测点横断面流速分布图
可以看出,三种方案对均匀内河流速、减小T形区横流均有一定的作用。直线型、眉型和花瓣型布置,对应T形区最大横流流速分别为0.39 m/s、0.35 m/s和0.36 m/s。直线型与眉型布置的流速分布特点与无整流措施时相同,两侧对应闸门区域流速最大,而花瓣型布置则改变了原来的流速分布特点,水流向河道中心集中。总的来说,眉型布置方案效果最佳,但最大流速仍超过横流限值。究其原因在于过水断面不足,经过测算,过闸设计流量均摊至河道过水断面上,平均流速约0.30 m/s,已达规范允许值,由于流速的不均匀分布,局部区域难免出现横流超过0.30 m/s的现象,见表3。
表3 典型工况下各导流墩方案T形区横流分析表
在流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增大断面,可以有效减小流速。考虑在T形区河底高程浚深1.0 mm,浚深区域长方形布置,由内河防冲槽末端竣深至内河港池西侧约40 m处,长约240 m,宽约105 m。经测算,过闸设计流量若均摊至浚深后的河道过水断面上,平均流速降至0.25 m/s。
浚深后,引水典型工况下,观测点横断面流速分布见图6,T形区流速较竣深前整体减小,流速分布及不均匀性基本不变,最大横流流速0.39 m/s,但仍超过横流限值。
为使推荐方案在引水典型工况下,T形区最大横流流速降至横流限值,采取在内河侧增设导流墩和增大T形区过水断面面积的组合方案。结合整流效果及施工难度、投资等因素,采用眉型布置导流墩。
增设眉型导流墩+增大T形区过水断面面积组合方案后,引水典型工况下,观测点横断面流速分布见图7。可以看出,T形区水流均匀性大大提高,最大横流流速减小至0.29 m/s,符合规范要求。
图6 浚深后观测点横断面流速分布
图7 增设眉型导流墩+增大T形区过水断面方案后观测点横断面流速分布
(1)泵闸运行时,闸下水流集中出流,流速不均匀性较大,短距离内难以充分扩散,口门区域水流条件较差,流速偏大。对于通航河道,影响口门区船舶的安全通航。
(2)本文提出提高流速均匀性与整体减小流速两种思路,分别给出解决方案:
a.在海漫段设置导流墩可有效改善水流流态,口门区域水流得到充分扩散,大大提高了流速的均匀性。从工程实例可以得出,眉型导流墩的扩散效果高于直线型,花瓣型导流墩的导流作用最为明显。从扩散效果,工程投资,施工难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推荐眉型导流墩。
b.当过流断面受限,水流充分扩散仍难以达到流速要求时,可采用扩大过水断面的方案,达到减小流速的目的。一般对于城市水利设施,受占地面积的约束,较难拓宽河道,可通过竣深河床改善通航条件。
(3)实际工程中,针对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这两类措施,选择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