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梅 张利国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100081)
如果我们问学生:“你们学物理学的是什么?”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是知识、概念、规律、公式,还是数学运算、物理实验.的确,物理概念、规律和原理是物理的核心理论,但除此之外,物理还包括实验基础、应用延伸,以及严谨的数学表述和丰富的物理思维方法.
在学生离开校园之后,所学的物理知识、实验原理、数学运算都可能遗忘,但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加工,产生高层次的思维,获得深层次的体验,提升内在品质,让学生具备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养成一种深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习惯,这就是学生将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
正如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
显然,深度学习不是表层学习、浅层学习,不是机械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
下面以笔者的一节课“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测量电流表的内阻Rg实验教学”为例,谈一谈笔者是如何通过一节实验习题课,努力挖掘学生思维,向深度学习转变的过程.
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内容是沿着力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展开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内容愈来愈抽象.教学方法通常是概念讲述,实验、习题相结合,正如本节课,是一道“测电表的内阻Rg”实验习题课,是高二选修3-2恒定电流一章中“电表的改装”一节的综合运用.题目抽象复杂、思维起点高、内容枯燥,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易保障,像这样比较抽象、繁琐的教学内容和场景如何深化思维教育是一个难点.
题目思维起点高怎么办?
第一,就要把思维难度降下来,把难点降低到题目最原始的初态,搭设台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一步步地寻找解决方法,从而达到题目最终的目标.杨振宁说过:“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尽量使学生回归问题的本真,从头做起,从而增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第二,改变传统习题课模式,在教学形式上把实验习题课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能亲手把这个高难度的实验电路连接出来,把结果做出来,虽然解决问题所用时间长了,但却由此增加了一份思维碰撞的体验和感受,引起学生的兴趣.
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是物理学科最大的特点.物理规律来自于对生活实际的观察总结、分析归纳,也来自于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又可以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困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科学思维中的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以及质疑创新等要素.通过对解决方案的讨论,做到主动的学习,批判的学习,在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进阶,此时思维已经不是悬于空中,而是有了着力点.
如果学生仅仅处理的是“测电表的内阻Rg”对应的习题,那么他们面对的是试卷,是分数,相对于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言,即使学生们能够通过习题的解答完成对知识的掌握,但思维的主动性、思维的活跃度,乃至最后成功的喜悦,都大打折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新授课固然要用具体情景引入,习题课也要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把生活、物理、社会连接成一个整体,由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到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性思维,再到实践应用,才能让思维有张力.
新课程改革突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物理教学实验在强调科学探究,形成物理观念,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实验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仪器,创设物理情境变得顺理成章.物理教学实验具有可控性和可重复性,让学生可以很快对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进行检验.
“电表的改装”实验完成需要若干步骤,如果学生面对的是在纸上的题目,无论是电路设计步骤上出现错误,还是串联电阻的计算步骤上出现错误,都会导致后面的步骤继续出错.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学生并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后进行的写、算都是在浪费时间.有了相应的器材,学生可以实际操作的时候,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合理就变得可行,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考中的每一道实验习题都有其实验背景,每一个数据都有其严谨的实验依据,实验题目绝不是纸上谈兵,也不能纸上谈兵,所以每一道实验习题理论上都可以实际操作;只不过,现实中实验室的配备,实验仪器的昂贵,实验要求的极端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一个实验都百分百的实际操作演示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尽一切可能把实验还原给学生,这样才能突破思维瓶颈,把理论转化为现实.
通过问题引导的方法来学习的思想由来已久,从苏格拉底的谈话法到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布鲁姆的发现学习法,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物理教学中巧妙地设置各种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参与进课堂,实现对知识自主建构和深度理解的同时,进而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笔者认为仅仅把习题课改为学生实验,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于是笔者又进一步把学生实验课转化成学生实验设计课.本节课设计初始就是要求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电路测量微安表的内阻.学生设计了出了限流电路,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电路;接着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利用严谨的数学公式进行推理,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了分压电路,并且在对电路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中,逐步渗透半偏原理,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了恒压半偏法的实验步骤.
其次,利用“问题引导,逐步挖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度参与.这个方法是专门针对笔者所任教的高二2班学生所设计的,这个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有相当一部分思维起点比较高的学生可以很快接受新知识,并有创造性地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笔者利用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采取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设计了20多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每一个问题都环环紧扣.让学生参与自己设计电路的分析,进行多层次的实验设计,并分析实验误差,挖掘学生思维深度,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
表1即为笔者的问题引导方法的教学思路.
表1问题引导法的教学思路
续表1
本节课的问题引导方式一直是笔者在课堂上所坚持的,为了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力争做到让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感觉,即问题设计要引起学生对于求知的一种迫切需求,要看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要看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要看是否引发学生思维上的认知冲突,这样才能看到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的思维是否深入.
像这样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有相互联系的子问题,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完整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小阶段,从而形成的阶梯性问题,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阶梯性问题的设置应考虑适应性和针对性,即针对学生已有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其次应具有序性和阶梯性,即针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序性.阶梯性问题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性系统,能有效地实现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的转换,从而培养深度思维能力.
本节课效果很好,但笔者也有遗憾的一点:在刚开始设计电路图时,其实有几个学生已经把分压式电路设计出来了,但笔者潜意识中怕引发教学进程的不确定性,所以当时没有让他们展示他们的想法,只是按照笔者设计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课下询问这几位学生是怎么想的,其实他们并没有特别完整的思路,只是觉得串联太简单,又刚学过分压电路,滑动变阻器阻值又远远小于待测电阻阻值,于是分压电路应运而生.笔者想如果当时将两种设计方案都呈现出来,课堂将更加开放,学生思维会更加活跃和深入,课堂教学难度会加大很多,对教师的要求就要更高,所以说课堂是一门艺术,遗憾更是一门艺术.
最后,笔者想用这样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美国物理学家与物理教育学家理查德·费曼所说的,“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究竟为什么我非要知道我为什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