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文彬
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非常喜爱中国文化,这份喜爱源自贾樟柯的电影。今年,曾出任多个国际电影节评委的锡兰来到上海,担任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并带着5月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野梨树》与上海观众见面。
不论是锡兰还是贾樟柯,两位导演都专注于自己家乡故事的创作。锡兰在36岁创作完成的短片处女作《茧》、拿下柏林电影节卡里加利奖的长片处女作《小镇》,以及2014年获得金棕榈大奖的《冬眠》都扎根于土耳其土壤,反映了土耳其的社会、自然和人文。今年,同样以土耳其为背景的《野梨树》,在本届上影节期间展映,影票一经开售便迅速售罄。
谈及评判标准,锡兰表示,“评价一部电影,应该更多地站在观众角度而非评委角度,所以我会持非常开放的态度看待每部影片,更多关注个人的情感表达。” 锡兰认为影片主题并非电影最重要的部分,视角的原创性才最重要。他表示,各位参赛者不用太过严肃地看待获奖结果,因为没有获奖的作品也未必不是好电影。
《综艺报》:随着阅历增长,你的影片创作风格呈现了怎样的变化?
锡兰:我的早期作品,对白较少,现在逐渐增多。因为,我不仅希望锻炼自己写对白的能力,更是把对白视为电影表达的工具。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多谎言,我在对白里加入一部分谎言,作为和观众互动的小“包袱”,以期观众辨识出片中信息,并在生活中提高分辨能力。
《综艺报》:你如何看待中国年轻观众?
锡兰:中国的电影产业很有活力,因为中国年轻人对电影充满好奇。中国年轻一代电影人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导演,他们为年轻观众树立了榜样,从而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电影事业。这对中国年轻观众而言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因此我很看好中国年轻一代电影人的潜力。
《综艺报》:近两年,小语种影片在中国走热,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土耳其影片针对中国市场做了哪些努力?
锡兰:小语种电影在中国走热其实是由中国观众决定的。就土耳其而言,土耳其独立电影(独立制片人制作的电影)相比商业电影发展得更好,希望未来土耳其小语种电影能在中国受到更多观众追捧。
《综艺报》:你如何评价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响力?
锡兰:电影节是一座城市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征。上海国际电影节可以让上海观众观赏到不同類型的电影。电影节的影响力在土耳其亦是如此,伊斯坦布尔电影节创立后,让我有机会成为一名电影导演,这改变了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