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梅
如果你生在一个“颜值即正义”的环境,丑颜直接影响人生幸福时,你有啥想法?泰国男子Suradat Tubtimdang的决定是:整容。在用时两年多,花费74万泰铢,做了30次手术后,他如愿以偿地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帅哥,从此人生像开了挂。
不过像他这般选择用“换脸”来改变命运的人多半还是靠脸吃饭的人,可对现实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宁愿选择靠“脑”。连古人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还是让知识来改变命运吧!
当WePhone开发者苏享茂遇上白富美翟欣欣,他以为爱情的春天到了。然而,仅仅半年余,苏享茂在WePhone推送了一条“公司法人代表被毒妻翟某害死,WePhone即将停止运营”的消息后,凌晨4点多,从西二旗的家中跳楼自杀。
其实,令人扼腕的并不只是“自杀”这一结果,而是他们在自杀前所做的一个个选择和决定,它们似乎都显示着:大脑中的学问并不会同步合成学识与智慧。
那么,當靠“脸”吃饭的人通过“换脸”来赢得人生时,靠“脑”吃饭的人可不可以通过“换脑”来获取智慧呢?当然,正如“换脸”并不是真的把脸换掉而是人为修整五官,“换脑”也并非真的把脑换掉而是调整思维。
右想与左思
中国有个很常用的成语,叫“左思右想”,百度的解释是:左思右想是指多方面想了又想。既然是多方面想了又想,是不是我们也可以把它说成左想右思呢?
还真的不可以。
其实,“左思右想”很直接地表明了一个科学事实:右脑非常擅长想象,左脑则更擅长思考。简言之:我们的右脑是感性的,而我们的左脑是理性的。
那些明明事业有成或术有专攻的聪明人之所以会栽在某个并不高明的骗子手里,或败在某个并非高难的困局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在他们应该由左脑去思考时,他们选择了用右脑去感受和联想。有时候,“想太多”而不是“思良久”真的会误事。
“王戎识李”的启发
《世说新语·雅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枝条都压弯了。见此,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唯独王戎站在那动也没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还有这么多的李子留在树上,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摘下一尝,果然如此。
“王戎识李”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右想”与“左思”的区别:当王戎的小伙伴们看到李树时,他们的右脑发出欢呼:好多李子呀!都熟了呢——想吃!树就在路边,枝条还被李子压弯了垂下来,摘起来真方便呀——快摘!与此同时,王戎的左脑迅速地在进行分析与推理:李树就在路边,李子都成熟了,枝条还弯弯地垂着,行人采摘一定很方便,所以,正常情况下,李子应该被行人摘去了许多,留下来的也会在树的中上端,看眼前李树的情形,只能说明当人们摘下一个尝了后便不再摘了。所以:李子是苦的。
我们的右脑会根据现象快速反应,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但我们的左脑会迅速汇总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综合、判断,然后才去反应,这却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
但也有人认为,“王戎识李”只能说明王戎的观察力很强。那好吧,让我们做一个不需要观察力的测试。
爱多爱少由你选
第一个环节,许君有三个室友,姑且称为A、B、C。某晚,许君回到寝室说:“肚子好饿呀,你们有啥吃的快给我一点垫垫肚子充充饥。”A君递给他1只鸡腿,说:“正好我吃饱后还剩1只鸡腿,给你吃吧。”B君递给他两块匹萨,说:“我也饿着呢正要吃,呶,4块匹萨我俩一人一半。”C递给他3个包子,说:“我还没吃呢,你饿你先吃。”
问:“如果你是许君,你觉得A、B、C三个,谁对你最好?若正好有个结伴旅行的机会,你会选谁与你做伴?”
你是选了C吗?
第二个环节,当许君收下室友的食物后,另一个寝室的D走进来说:“谁还有吃的东西给我点,我的肚子觉得它没饱呢。”
若你把A、B、C给你的食物又转赠给了D,你觉得A、B、C三人谁会较介意,而谁会更介意?
排个序,从较不介意到更介意,是不是A-B-C?
这个测试的第一个环节,是你的右脑根据它的直观感受在做选择,它觉得C为许君付出的最多,当然就比A、B两人对许君更好,所以选C。在做这一选择时,“右想”只考虑到自己的需求,完全忽视了别人潜在的心理需求。
第二个环节启动了左脑,显然它明白人际关系是相互的,所有的付出后面可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期待:既然A直言鸡腿是自己吃饱了余下的,意味着他对许君回报他的期待最少,那么即便这鸡腿又送给了别人他也不大在意;B分了一半食物给许君,由于他在重视友情的同时也懂得保障自己的需求,所以他对许君的行为虽会不满,但更可能以“既然你把分给你的两块送给别人了,那就不许再吃我的这两块匹萨”相告,而不至于气恼;可C是自己的食物没吃让给许君吃的,所以当许君居然把食物又送给别人时,真的很难心平气和吧?事实上,恐怕许君并不敢把C的食物送别人,因为他知道这样会伤了C(除非他人品欠费或情商欠费)。
第三个环节,你可以重新选择,若正好有个结伴旅行的机会,你会选谁与你做伴?
结果是:在所有参与这个测试的人群中,第一环节时都选了C,然而,在第三环节重新选择时,绝大多数人都放弃了C而选了B或A。
可见,当你的思考方向和思维模式发生改变时,随之改变的是你的认识与判断,你所做出的选择就会截然不同。
“右想”的迷思:自以为是及“想当然”
天津卫视有一档节目,叫《爱情保卫战》,其中有一对情侣是男方提出分手,原因是女方几次对他动粗,可你一看俩人:嗬,男方是个1米8几的东北汉子,女方身形娇小,样貌楚楚可怜,男方表示就因为他高大她矮小,所以她扭他耳朵时会跳起来扭,还转圈,特疼。由这一情节来看,至少,男方对女方是忍让的。
那他做了什么对不起女友的事了吗?女友表示她本来是做按摩的,接触的大都是男客户,但自从和男友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后,她就辞掉了原来的工作改做美容了,这样就只接触女性了。她认为男友也该辞掉酒吧调酒师的职业(男友总是与泡吧的美女处得如鱼得水),后来男友倒是辞职去做商务经纪了,可依然还是会和众多美女打交道……
由此可见,女友的心理诉求是:既然我为你主动避嫌,不和男人多接触,你也该为我主动避嫌,离女人远点。
可是,她的这些期待既不是出于男友的愿意,也没有和男友达成共识,自然就落空了。
其实,她的期待和“想当然”恰恰暴露了她的软肋:在这场爱情中她不自信,她觉得男友的女人缘太好,而自己又自惭形秽,所以,她才会主动换工作,以为自己“投之以木桃”,男友当“报之以琼瑶”,岂料男友并不买账。
“左思”的洞见:你可以选择,不必牺牲
一个外国留学生向他的中国女友求婚,女友答应了。想到嫁他后就要去国离家,女子不由说:“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可不能辜负我!”哪知,男方听后正色地说:“那我倒是希望你认真考虑好再说,爱情对双方都应该是平等的,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你自己的选择,没有牺牲。”
如果换成用右脑思考的男人,他可能会觉得感动,并认为肯为他做出牺牲的女人才是真爱。
然而留学生的左脑告诉他:当对方自认为自己在做出牺牲时,她已在潜意识里把自己视为被亏欠的一方,那么在她的爱情里便隐含着一种希望对方感恩回报、做出补偿的心理。在这样的期待中,爱情双方已然不平等。一旦婚后的生活并非设想的那么如意,她就会觉得委屈,会为自己觉得不值。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爱里没有牺牲,而是说:你的牺牲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权衡后的取舍。
何况“取舍”所以叫“取舍”,就是因为它本身就有取有舍,如果你把你的“舍”称为“牺牲”,那你又把你的“取”称为什么呢?
是上天的馈赠吗?
那你应该听过这句话:“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