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登科
2019年3月在中国美术馆,参观了一个别致的书法展。说别致,一是因为这是一位已经故去多年的老人的作品。二来这是在平凡岗位上勤勉工作了一生的一位教师的作品。三也必须要说的是,这位老人是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的令严大人。正是这些“别致”,开幕式这一天,吸引了一大批热爱书法的观众,包括专家、学者在内,大家对姜祖禹的作品及其心路历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随后的研讨会上分别阐述了本次展事的时代意义。
和那个时代的所有人一样,姜祖禹生长于乱离之世,之后又赶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工作生活在一个新时期。因此,在老人身上既葆有着旧时代的文化气息,同时也有着新时代的文化征候。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依恋和痴迷中得到一些消息。据姜昆回忆,他在工作之后,还参加电视大学的学习,乃至于父子三人一起学,这的确是特别传奇的一段人生佳话。由此可见,这是那一代人对于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一种由衷的执着和情愫。而绵绵不绝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回望里才得以薪火相传,乃至于生生不息。
在此,我们说,姜祖禹对于书法的热爱,也正是缘于这样的文化动机。读书、写字、修身、做人,这不仅是旧时知识分子的人生操守,同时也更是那一代人的生活志趣。我们从展厅中陈列的作品上,不难读出这样的一种精神况味。
刘禹锡《陋室铭》句 35cm×58cm 纸本 1988年
王勃《滕王阁序》句 40cm×40cm 纸本 1986年
姜祖禹的书法,带有那种典型的民国气息,渊雅平和,从容不迫。举凡金文、篆隶、行草诸体,皆能从平正处入手,加之其注重文学的温养,其书写中又可见另外意义上的一种可贵的“疏淡”,这里也包含了所谓“书卷气”的一些气质。当然,他的取法更多的还是受到张伯英的影响,比如用笔的刚狠与凌厉,比如字画的简约与整饬,还有就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风格范式,也可以说,姜祖禹恰到好处地承传了张伯英的“张氏书风”,并在个性气质的化成里,也具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清新面目。
当然,这个别致的展事或许还有他另外的意义。或者说,他是对一个人的怀念、对一个时代的回眸、对一些从我们日常中渐渐失去的生活细节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