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所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9-06-28 07:45
人民与权力 2019年6期
关键词:长三角机制区域

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驶入快车道,谱写着新时代发展下的新蓝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也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展现江苏新作为,代表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

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已跻身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整体迈入后工业化阶段。一市三省以占据全国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占全国六分之一,城镇化率超过65%。多年来各省市之间区域互动频繁、经济往来密切、民间交往繁多,对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一体化发展具有高度共识和热切期盼。

加快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既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整个区域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现实需要,对于长三角区域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肩负起为全国发展探路重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它不像京津冀一体化一样,存在一个由国家出面建立的协调机构,长三角一体化更多是内生型一体化,驱动力主要来自市场经济内在的软性需求。

二是长三角地区的利益共享机制仍不够明确,例如各省市间科学数据库、专家库等创新的要素资源,仍然未开放共享。

三是一体化进入瓶颈期和缓慢推进期、转换期。尤其是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固有的经济布局和新经济均面临重新调整,一体化的推进在当前似乎不是优先考虑的问题。

四是作为位列全球第六大城市群,将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地区,该地区城市功能和城市管理体系各自为阵,不适应未来巨型城市区域发展趋势。

五是城市间协调联动不足,难以发挥城市群经济效益。仍以科技发展为例,各地地方政府的研发投入具有排他性,不愿意分享技术带来的外溢效应。

为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建议:

一是国家加快出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在国家层面成立相应的区域协调相关机构,整体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各领域重大“顶层设计”及体系推进,突出长三角一体化各区域的协调发展,突出长三角地区在中国经济、世界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是鼓励先行先试,将长三角区域(或选择区域内一定范围)作为各类政策和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赋予更多国家重大改革试点任务,推动各项举措集中落实、率先突破,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三是从国家层面加强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谋划和协调,在各项规划编制上一体研究,整体纳入;在新一轮产业布局上一体谋划,形成合力;在市民医疗、教育、出行等公共服务上一体配置,互通共享;在合作推进机制上一体部署,加强保障,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各地各扬所长、各尽所能,合力建设环太湖世界级湖区,全力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

四是前瞻谋划实施产业、交通、科创、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比如集成电路、大数据、新能源、量子通信等龙头企业的布局;5G 网络、工业互联网的部署;以互联互通、相互支撑为目标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科创资源网络、协同创新平台的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亨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崔根良)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教一体化要先行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战略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国家战略。2018年7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共同发布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标志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正式开始全面施工。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和推进过程中,高等教育一体化可成为其一体化建设的突破口。

高等教育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其一体化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可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同时,高等教育一体化具有与其他领域一体化不同的先天优势,主要表现在:知识无界限。区域内高校具有较强的一体化内在动力,协同发展的壁垒相对容易被突破;门当户对。一市三省高等教育理念相通、规模相当、水平可比,具有良好的对话合作基础;价值引领。高等教育一体化有利于确立区域一体化的共同理想与共有价值体系,保持区域一体化的同步性与稳定性;政策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都强调要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在区域教育一体化建设方面率先探索,为高等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优势比较明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也拥有良好的基础。但是,对照新时代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新目标、新任务,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破解,如:在制度层面,由于行政区划壁垒、教育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各异,高等教育一体化长效机制和政策环境尚未建立;在组织层面,区域内高等教育还处在自发式、项目式、局部性合作阶段,缺乏战略规划和宏观指导;在动力层面,高等教育一体化还存在“上面热下面冷”的情况,基层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激发。建议:

一是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要树立一体化教育功能区概念。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可以借鉴法国“大学区”的思路,即突破现有省级行政区划,将整个长三角区域视为一个教育功能区,组建一个权威性管理协调机构,统筹协调推进区域内高等教育一体化。这就需要国家和一市三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在现有良好合作基础上,探索建立“长三角大学区制”,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一体化。

二是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要坚持法治引领,加强顶层设计。要在国家和省际层面,统筹研究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意见、协议,建议教育部牵头起草一部关于“长三角大学区制”建设的纲领性法规,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指导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打破当前的体制机制障碍,重新设计基于平等地位、谋求共同利益的区域高等教育互动与合作的制度安排,确保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有章可循。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对地方行政运行的体制、机制进行重塑与再造,解决高等教育一体化所面临的一系列综合性、整体性、跨行政区域的问题,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地方型行政向区域型行政转变。建议尽快成立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一市三省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的“长三角大学区建设委员会”,负责协调多方利益,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消除阻碍省际高等教育资源流动、共享的行政壁垒。

三是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要制定指标体系。高等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既是一体化目标的真实表达,也是具体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有利于适时监测一体化进程和成效。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议创建“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研究智库”,整合长三角地区政府、科研院所、高校的智库资源,为高等教育一体化及区域一体化提供理论支撑。建议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为指引和参考,从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开放等维度,重点设置学分转化与认定、课程开放、师生流动、科研合作、资源共享等指标,构建面向世界、引领全国、服务长三角的高等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

四是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要强化督察督办。建议组建由区域内高校、社会团体以及中介组织等各方力量构成的“长三角高等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经相关部门授权,与“长三角大学区建设委员会”合署办公,直接参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重要事务,加强督查、督办与协调,形成多层次的治理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 熊思东)

推动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江苏是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给长三角地区带来改革创新开放的巨大动力和发展红利。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江苏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日益紧迫和艰巨的任务,更需勇于担当,发挥所长,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建议:

一是各扬所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应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充分发挥省内区域优势,以扬子江城市群为重点,协同发展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以此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共同发展。其中,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高端产业发展集聚区,也是承载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核心区域,更是融入上海、带动苏北和安徽沿江乃至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引擎;沿海经济带,是江苏沿海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沿海经济、临港经济;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江苏发展的“绿心”,以农业和生态保护空间为主,发展生态经济;徐州要强化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功能,携手连云港,提高对周边地区乃至中西部的影响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二是积极提升南京以及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城市的创新地位。争取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及重大科研装置等落户南京,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争取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落户南京以及苏南各城市,为我国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区域建设作出应有贡献。依托江苏互联网产业、软件产业发展基础,江苏正在加快推进物联网建设,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都形成了比较有影响的发展平台。江苏有世界物联网大会,南京正在努力建设未来网络国家实验室。在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上,增进区域互动、碰撞、合作,进一步提升省内自主创新示范区城市的创新地位。

三是积极推进获取更大力度的开放政策。研究上海自贸区扩区的可能性,可以考虑在临沪地区积极申报自贸区,实现与上海自贸区联动发展。在不能增设自贸区的区域,也要积极争取上海自贸区管理制度;应在南京向国家申请位于江北新区的南京国家级自贸区。或者通过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借鉴或复制上海自贸区的一些功能和体制机制,建设上海国家级自贸区南京分区。事实上,现在有很多自贸区的功能已经在江北新区内落地,正在对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等多方面做出努力。积极争取金融开放,力争江苏成为央行本外币一体化管理账户体系的先行实施省份。

四是积极探索区域跨界及合作的协调机制。利用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中积累的经验,会同合肥都市圈城市,先行探索跨省区域的协调机制,包括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协同机制、综合枢纽分工合作及跨界市政设施建设机制、公共服务资源跨界共享机制、投融资管理和财税分享机制、跨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等。把宁镇扬马芜滁区域合作的跨界协调机制积累的经验,向长三角跨界地区示范和推广,积极探索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建设机制,把长三角地区塑造成为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地区。

(省人大代表、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程大林)

猜你喜欢
长三角机制区域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分割区域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区域发展篇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