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娟子
当2018年车市迎来几十年来的首次销量下滑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却仍实现逆势增长。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逾260 万辆,全年增加107 万辆。只是,火爆数字的背后,频频发生的新能源车充电起火和自燃问题成为极大的安全隐忧。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018年已发生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超过40 起,涉及乘用车、客车、物流车等不同车型。此外,载客量大且班次密集的电动公交车也频频发生事故:2018年9月,湖南岳阳发布报告称两辆纯电动公交车自燃起火,同月,宁波奉化6 辆电动公交车起火……接连的自燃事件给新能源客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3月1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尽管只有短短四条内容(以下简称“国四条”),却称得上是史上最严苛的电动汽车监管条理。为何称其“史上最严”,一起来看——
《通知》依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强调自印发之日起,“有关生产者(含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生产汽车产品并以其名义颁发产品合格证的企业,以及从中国境外进口汽车产品到境内销售的企业)获知其生产、销售或进口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上发生交通碰撞、火灾等相关事故,应按照《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立即组织调查分析,并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报告调查分析结果。从2018年1月1日至本通知印发前发生的火灾等事故,有关生产者应逐一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并于2019年4月30日前提交分析报告。
《通知》明确将“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业政策的重大转向,整个产业正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优胜劣汰,加速洗牌。
从多起自燃事故场景可见,其主要包括充电时、行驶或放置过程中、碰撞翻车引发和涉水浸泡后引发的起火,而起火的根源大多指向了电池“热失控”问题。
中科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曾公开表示,“电池热失控是电动汽车自燃起火的主因。所以,产品的质量问题才是其根本原因,新能源汽车在设计、制造、验证、使用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部分车企在和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进行赛跑,故留下了诸多安全隐患”。
因此,《通知》中明确,“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等零部件生产者获知新能源汽车可能存在缺陷的,应按照《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报告,并通报生产者。同时,配合缺陷调查、召回实施等相关工作”。
“三电”技术一直是电动汽车研发和生产制造的痛点和难点,也是导致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现在《通知》指出,只要“可能存在缺陷”就必须立即向监管机构报告,组织调查甚至停止生产,可见其对“三电”技术的监控力度空前,同时也表明了国家质检总局以最高监管机构名义的态度与决心。
新能源汽车生产者应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可追溯信息管理制度,落实产品安全主体责任
“三电”技术一直是电动汽车研发和生产制造的痛点和难点,也是导致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现在《通知》指出,只要“可能存在缺陷”就必须立即向监管机构报告,组织调查甚至停止生产,可见其对“三电”技术的监控力度空前,同时也表明了国家质检总局以最高监管机构名义的态度与决心。
相比对传统燃油车的召回制度,《通知》提出的规定显然严苛得多:“新能源汽车生产者应按照《条例》及《实施办法》要求,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可追溯信息管理制度,落实产品安全主体责任。经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缺陷的,应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缺陷汽车产品,并实施召回。”
正如行业专家指出,“相比燃油车,新能源车的发展相对较晚,其零部件虽然在实验室做过耐久测试,但在实际运行时的耐久性、可靠性还需观察。因此,其安全问题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新兴事物具有的更多不确定性尚待实践检验,因而,也需要严苛的监管制度做保障。
《通知》还规定,“各相关协会、科研机构、检测鉴定机构等单位获知与新能源汽车安全相关的缺陷问题及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报告”。此处将“各相关协会、科研机构、检测鉴定机构等单位”列入共同监管行列,体现了监管的“无处不在”,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积极转型。
业内专家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愈加开放的环境下,将新能源汽车纳入这些规定,是一种与时俱进。那么,最终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能否通过协同,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升级和安全保障,从根本上消除消费者的信心危机?在利好政策和良性市场竞争的共同助推下,整个产业未来能否如愿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拭目以待。